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吸引了近八万人次线上听会,发言与评议引起听众们对主题的兴趣与热烈反应。最后,由华天雪致辞闭幕,研讨会圆满结束。研讨会同名论文集正在筹备出版中,会议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账号上全程回放。
由于中国古代美术内容之丰富,也由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惨痛历史教训,大量“不可移动”的艺术品和文物被掠夺,离开了它们原来所属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这些艺术品属于不同类别、媒材和建筑形式,要求我们进行不断的实验,寻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对其原境的复...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呈现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位艺术家的390多件作品,旨在思考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释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融合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大赛强调的在地性创作原则,意在建立展馆自身内容与新创造之间的关联,通过公开征集吸引更多的艺术、文化和创意智慧,使之运用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丰富城市文化产品,为公众服务,为城市发展助力。目前,东馆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计划于2024年全面开放...
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乏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工夫或有所未到,则篆刻必有所未精,此何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也。须是凝神定志,精益求精,篆刻既成,印越纸上,一番一吹求,一疵一针灸,历试数十,不可但已,将目睇毫末,心算无垠,尽美且尽善矣。毋曰篆刻几何,工力安用,乃...
晚明高士赵宦光“泛滥经书,贯串百家,策名上庠”,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人物;他热爱自然,深怀人文,为生态文化建设殚精竭虑,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关系,是中国积极隐逸文化的奠基者。
入海量舟,投物量器,任事量才,苟无其才,不必言矣。若能窥见一二,用志精专,则有渐进之法五:一曰虚心,二曰广览,三曰篆文,四曰刀法,五曰养机。盖立志不虚,则见闻必寡;赏鉴不博,则杜撰必多,纵能独创一家,终堕野狐下乘。是以有志之士,秦玺汉章不徒...
许氏《说文》为习篆要书,然字画全非汉法,原刻颇佳。今之《说文韵谱》,又出近代翻本,内有新增俗字,与汉意义已自舛悖。《说文》而下书,皆后人凿说,不可为据。
上海地区书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在元代中晚期。元代的上海地区,经济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水稻的种植广为扩展,棉纺织业在元初出现了黄道婆这样的纺织发明家,她是上海乌泥泾人,初沦落崖州,从黎族人学得纺织技术,元贞年间(1295—1298)附海舶归,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