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和
▲
1917年,杜尚通过作品《泉》以及之后为数不多的几件作品,颠覆了大众对“艺术”的既定认知,改变了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至此之后,艺术家们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创造,当代艺术开始大行其道。但也有很多人表示根本看不懂当代艺术,这100件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希望大家在了解艺术家创作的理念和背景之后,对当代艺术有更好的理解。
21/艺术家的粪便
皮埃罗·曼佐尼
▲
1961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号称将自己的大便装到90个罐头里面,并且将罐头都密封,等到将来出售。每个罐头都有皮耶罗·曼佐尼字样的亲笔签名,以及独一无二的编号。而且,他还给这些惊世骇俗的作品取了个很直接的标题:“艺术家的大便” 。虽然这件作品名字简单直白,但是这件作品却是谜团重重。不管是创作的意图还是灵感来源,都是大家热议的对象。
22/布里奥盒子(肥皂)
安迪·沃霍尔
▲
1964年,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在其首次个展上展出《布里奥的盒子》(Brillo Box),它们或单独或堆积放置,看上去和商店里印有“Brillo”商标的肥皂包装盒并无二异。沃霍尔通过将世俗的物件提升到艺术品的层面,探讨了我们对于艺术概念以及价值的判断,将商业主义议题也带入了讨论。而从《布里奥的盒子》之后的任何“盒子”都不会有任何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布里奥的盒子》就是艺术的,当它引起以致衍生的话题是永恒的,是值得反复思考和能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诠释的,那《布里奥的盒子》就是一个永恒的艺术。
23/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
草间弥生
▲
该作是自1991年以来,草间弥生第一次在其镜屋作品中应用经典南瓜元素,也是北美收藏中唯一的无限镜屋,展现了草间弥生独特的艺术安置形式。草间弥生通过该作再次回归到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她将南瓜置于镜屋中,通过层层的反射,这些发光的波点南瓜无限蔓延、生长、复 制并抽象化,让人感觉像被催眠了一样。草间弥生的作品中有几个典型的主题:无限、崇高和执着的重复。而这一作品则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的观赏体验。
24/My lonesome cowboy
村上隆
▲
《My lonesome cowboy》是一个裸体卡通男孩,人物原型来自于日本动画片《龙珠》和日本电子游戏大作《最终幻想Ⅶ》。他拥有一头散乱如稻穗般的头发及一张漫画造型的脸庞,手里握着勃起涨大的阳具,向四周喷射出精液,一副自信欢愉的表情。村上隆的作品虽然注入了日本的灵魂,却是照着西方的游戏规则来进行创作,对村上隆来说,他彷佛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一套视觉语言,也在西方世界遇知音。
25/帽子里
大卫·哈蒙斯
▲
这件哈蒙斯创作于1993年的作品,是使用从套头衫上剪下来的帽子创作的,哈蒙斯在帽子里塞入了电线,营造出了一个没有头颅存在的空间,这件作品让人联想到非裔男孩特雷沃恩·马丁的私刑事件,在多年之后依然让人震撼。就像artnet新闻的评论人Blake Gopnik所写的:“这只是一块工业化的布料,但是挂起来的时候让人想到的是私刑甚至耶稣。
26/泉(佛 )
Sherrie Levine
▲
作为女权主义艺术先锋人物以及“图像一代”成员之一,Sherrie Levine喜欢重新制作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以表现他们在艺术界所扮演的角色。Levine的创作围绕现代经典作品的挪用与转化,明目张胆地探究作者权、原创性及文化影响力高高在上的地位。同时,Levine的装置作品突显出艺术强大的魅力与质感,揭示表面取材来源与她的作品在参照与意义方面透视出的精密层次。借着探讨重复与机遇、庸俗与陈腐、手作与量产之间的关系,Levine的《泉(佛)》明显参照了杜尚,但是通过使用青铜来重新制作小便池,她将这个普通的物件提升到了艺术品的层面。
27/我的床
翠西·艾敏
▲
艾敏的装置作品《我的床》创作于1999年,一张她睡过的床垫上堆放着凌乱的床单,被褥上体液的痕迹若隐若现,床边散落着用过的避孕套、带血的内裤和卫生纸、空酒樽、烟盒、药盒、旧照片等杂物。作品的主题涉及爱情、性、痛苦和死亡。艾敏凭借《我的床》获得了1999年英国特纳奖的提名,从此大红。特纳奖是英国最富盛名的青年艺术家奖项,也是最具最具有争议性的奖项。艾敏却说:“在世界艺术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艺术,它影响深远。它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以及艺术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它对我来说如此特别。”
28/我在1963-1995年间曾睡过的每一个男人
翠西·艾敏
▲
《我在1963-1995年间曾睡过的每一个男人》是艾敏的成名作品,它是一个蓝色的帐篷,里面缝满了曾经和艾敏睡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些人包括她的性伴侣,她的双胞胎哥哥,和她的两个流产掉的孩子。虽然这件作品从表面上经常被看作是不知羞耻地展现她在床上的战利品,其实只是一件关于亲密关系的艺术作品,因为帐篷里还有她奶奶的名字。这件作品是艺术家感情的一种寄托。
29/詹姆斯·布朗的护发产品
汤姆·萨克斯
▲
在“詹姆斯·布朗”系列当中,萨克斯向这位有着“灵魂乐教父”之称的歌手致敬。因为布朗神一般的地位,他生活当中的私人物件往往会变成值钱的收藏品。萨克斯通过对布朗的物件进行整洁有序的展示来探讨这一现象。这位艺术家公开承认自己对布朗“着迷”,并且经常从他身上得到灵感。萨克斯谈起这个系列的时候说:“我买了其中的一些东西,然后将它们进行整理。我尝试着将其神圣化,就好像对待都灵裹尸布一样。我将他的卷发以曼陀罗一样的图形放在一个展柜当中……仿佛它们属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一般。”
30/1亿颗陶瓷瓜子
艾未未
▲
《1亿颗陶瓷瓜子》是艾未未的的作品,自从展出以来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这1亿颗瓜子重量超过150吨,是景德镇1600名熟练工人历时2年多才完成的,每一颗都要经过3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批评家付晓东将艾未未的这件作品定义为2010年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艺术界的标志性事件,包括这件作品曾在全世界最顶级的美术馆展出,而艾未未本人也可算是中国顶级成功艺术家的代表。付晓东称,艾未未的这件作品中有很多可以解读的东西,“他用日常的‘小吃’、用纯手工制作,如此大的规模产生了不一样的含义,也产生了震撼的效果。”
31/杰克
凯瑟琳·欧派
▲
凯瑟琳·欧派以表现个人身份特征的摄影作品而闻名,尤其是同性恋身份。她的签署真名的同性恋和跨性别者肖像作品使她闻名于洛杉矶。“她这一代人中很少有这样的艺术家”,《纽约时报》曾报道了她的回顾展是“始终如一的灿烂展示出奇异宽广的胸怀”。
32/物尽其用
宋冬
▲
《物尽其用》是宋冬和他的母亲赵湘源共同创作完成的超大型装置作品,由赵湘源毕生收集、保存的一万余件破旧、残缺或者未使用过的日常物品组成。赵湘源那一代人对物质缺乏的恐慌,导致了“物尽其用”的生活方式,然而,对宋冬这一代人来说,物质极大地丰富后,老一辈集体意识中的“持家法宝”成了生活的累赘,带来无用物质堆积的恐慌。这件作品表现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及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产生深深的代沟,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的缩影。
33/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
约瑟夫·博伊斯
▲
这是博伊斯的第一次个人行为艺术活动。在这个作品中,他的头被蜂蜜和金色的颜料所覆盖,右脚底绑着一块钢制的鞋底,左脚底用毛毡鞋底。持续3个小时。在此期间博伊斯一直怀抱一只死了的野兔,不断地翕动着嘴唇作诉说状,仿佛解释自己的图画作品。右脚的钢制鞋底象征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左脚的毛毡代表精神世界的温暖。蜂蜜则涵盖了生命的强制性,是对博伊斯的宇宙论中创造成品的比喻。该创作包涵了对艺术的不恭敬的理解,以及对一个不真实的世界的阐述。
34/曼陀罗/白色花朵一号
乔治亚·欧姬芙
▲
《曼陀罗/白色花朵一号》在2014年以4400万美元的价格定槌,使欧姬芙至今保持女艺术家中单幅画作拍卖价最高的记录。这幅画反映出欧姬芙卓越的绘画能力,这朵平凡的白色茄科植物小花被无限放大,极近距离的观感让原本微小的它无法被忽视,细腻的笔触将花朵变成耐人寻味的空间,观者不由自主地思索这朵花有怎样的故事。
35/空间概念
卢齐欧·封塔纳
▲
卢齐欧·封塔纳的《空间概念(Concetto Spaziale)》估价为600万至800万美元。其最著名的艺术贡献在于其一系列“割破的”画布作品,他是空间主义的创始人。1949-1950年间,封塔纳开始刺穿其画布。“弄出一个洞来”,他评价道,“打破了画布的空间,好像在说:自此我们可以自由地做我们喜欢的了。”他视其空间观念为一种乌托邦形式,游弋于绘画或雕塑的物质限制之外。发展这一观念,他将孔洞与厚涂结块的颜料结合,认为这是一个途径,鼓励物质与空间、寻常材料与空洞之间对话。至1950年代末,他回复其早期作品的简单处理,径直割破空白画布。“割破的”画布有些是当众创作的。刺穿画布,使封塔纳事实上打破了观者视线占据的画面,通过画布本身,通往其后的空间。封塔纳将其视为一种唤出的无限,声称“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36/巴黎波尔卡
让·杜布菲
▲
杜布菲于1961年创作的大幅油画作品《巴黎波尔卡》,不负众望,以24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于佳士得成交。随着这幅重要作品的成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单件作品拍卖纪录竟提高了1700万美元之多(此前的最高纪录为740万美元)。在杜布菲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辩证:艺术—反艺术、形象—无形象、彩色—单色、立体—平面等等。他的创作过程往往忽视观众的存在,不理会艺术史的发展,认为创作不应在乎别人的眼光,却又希望艺术是让一般大众所共享的。
37/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
弗朗西斯·培根
▲
在弗朗西斯·培根的创作生涯中,以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为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创作的许多教皇绘画无疑是其作品中最优秀的一个主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是《根据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除此之外,还有譬如《教皇I-III》、《肖像研究I-VIII》、《小幅肖像研究》、《对“尖叫”教皇的研究》等等。培根的教皇绘画囊括了许多他绘画中的核心主题,譬如作为教皇形象的重要面部特征——“尖叫的嘴”。培根在二战后的艺术创作正值存在主义潮流的兴起时期,因此“尖叫的嘴”不同于其他面部表情的语境,蕴含了存在主义的意蕴——孤独、痛苦、信仰的丧失、大屠杀的阴影,都在精心设置的鬼魅般的教皇身上凸显了出来。
38/龙虾陷阱与鱼尾
亚历山大·考尔德
▲
这件近3米宽的巨大动态雕塑作品,是考尔德户外作品中最大的一件吊挂作品。1952年,考尔德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雕塑大奖,奠定了他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考尔德创作出近百件活动雕塑,以及200多件站立动态作品。他的艺术创作领域广阔,从巨大的钢铁雕塑、绘画、挂毡到精致的宝石设计,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公共空间。考尔德的静态雕塑作品给人以蜻蜒点水般的感觉。
39/希望
谢泼德·费尔雷
▲
在奥巴马进行竞选运动期间,街头艺术家费尔雷利用奥巴马的肖像设计了一款红、白、蓝三色、上面印上“希望”(HOPE)的海报和贴纸,大受欢迎,卖出了数以十万张,令他声名大噪。甚至奥巴马还曾写信给他:“我很荣幸成为阁下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我也以获得阁下的支持为荣。”
40/护士
罗伊·利希滕斯坦
▲
2015年11月,佳士得“画家与缪斯晚间特拍”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槌,罗伊·利希滕斯坦创作于1964年的作品《护士》成交价达到95,36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6.06亿元,刷新了他的拍卖纪录。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利希滕斯坦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漫画和广告风格结合的绘画,借用当时大众文化与媒体的意象,利希滕斯坦用标志性色调和标志性大圆点(Benday dots)的手法来表现“美国人的生活哲学”。利希滕斯坦曾经说:我试着利用一个俗滥的主题,再重新组织它的形式,使它变得不朽。这两者的差别也许不大,但却极其重要。
(未完,待续。)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