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

晚清民初《石鼓文》书风探赜

文/肖唯佳晚清民初的《石鼓文》书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藏家对《石鼓文》拓本的鉴藏及翻刻,成为《石鼓文》书风形成的基础;其二,书家对《石鼓文》不同取法倾向的探索;其三,吴昌硕综合前人的探索,长期研习《石鼓文》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及其艺术成就。一、晚清民初石鼓拓本的收藏、传拓与翻刻《石鼓文》拓本的收藏是晚清民初《石鼓文》书家群体形成的基础,唐、宋《石鼓文》古拓本的稀缺提高了书家群体对宋以后拓本的重视,并带动了清代到民国初年的传拓与翻刻活动,拓本的积累也成为《石鼓文》书风形成的原动力。(一)《石鼓文...

《石鼓文》拓本的收藏是晚清民初《石鼓文》书家群体形成的基础,唐、宋《石鼓文》古拓本的稀缺提高了书家群体对宋以后拓本的重视,并带动了清代到民国初年的传拓与翻刻活动,拓本的积累也成为《石鼓文》书风形成的原动力。
查看更多+
田原先生一生酷爱书法美术,以漫画、书法、篆刻、版画、剪纸、连环画、国画、小品画、硬笔书法成就见长。田原先生的书法因其个性突出,被誉为“田原体”。他的绘画,因其带有浓郁的农家情调,被誉为“田氏风味”。田原先生在其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因涉猎艺术领域广泛且都有建树,因此,被书画艺术界誉为“全能艺术家”、“艺苑怪才”。
查看更多+
2024-07-20

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恩师田原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文/孙连生我的恩师——著名书画家田原(饭牛)先生因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14年7月19日在深圳逝世,享年89虚90岁。田原先生(本名潘有炜)祖籍江苏溧水,1925年1月28日出生于上海,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华东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哨剧团、溧水县文化馆、苏南日报社、新华日报社工作。1979年调入江苏省文联,负责筹建“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工作,并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秘书长。1992年离休。2014年7月19日因病逝世。田原先生一生酷爱书法美术,以漫画、书法、篆刻、版画、剪纸...

2024-07-16

胡剑明:南京文化名宿俞律

文/胡剑明2024 年元旦前三日,笔者去香格里拉东苑,看望恩师俞律先生,过了元旦,俞老就98 岁了。往年每到此时,先生总会在家为朋友写春联,写大大的“福”字,命我按照他开列的名单,逐一送去。而今年,先生身体欠佳,卧床养病,无法挥毫。欣喜的是,这次我去看望时,先生有所好转,躺着还为我清唱了京剧《秦琼卖马》片段……91岁的师母李玉琴在一旁还提示了一句唱词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两位寿星相互扶持,此情此景,令我感动!俞律与李玉琴作画先生唱戏是“名票”。2000 年时,上海音像...

许多年后,先生在一首《入秋》诗中写道,“酒肠诗骨卧闲庭,换物移星在视听。一叶芭蕉千点雨,报秋用得许多声。”——我想,在人们寻常的生活中,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那么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撩动些许意绪,而芭蕉秋雨,无疑在传统的诗词中承担了我们太多的伤感。1979 年俞老结束了务农的生活后,坚持“不回首,向前看”,他放弃回到...
查看更多+
书法教育是一个大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宽广,中小学生习字课,要求把钢笔字、毛笔字写好是书法教育,大学生上“书法鉴赏”课是书法教育,高等艺术院校书法专业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书法技法、书法史、书法艺术理论的教学研究,也是书法教育。
查看更多+
2024-06-30

黄惇:中小学书法教育之我见

文/黄惇书法教育是一个大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宽广,中小学生习字课,要求把钢笔字、毛笔字写好是书法教育,大学生上“书法鉴赏”课是书法教育,高等艺术院校书法专业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的书法技法、书法史、书法艺术理论的教学研究,也是书法教育。除开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也为人们熟知,如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书法培训班,包括教小孩子及老年大学的书法兴趣班,以及家庭中的书法教育,也都属于书法教育的一种形式。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书法教育,其目标与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构成现代中国人学习书写汉字、学习...

2024-06-25

用艺术回应艺术,在泰康美术馆感受“镜象与幻化”

展览海报2024年6月16日,泰康美术馆首个不以泰康收藏为主的群展“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策展人杨紫策划,依据清代《是一是二图》,巧妙串联起当代艺术作品与古画之间那些或具象或抽象的微妙隐喻。清  丁观鹏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 “是一是二,不即不离”:乾隆御题诗蕴藏着怎样的哲思?清代《是一是二图》轴共有五幅,构图依循了传为宋画的《二我图》的形制安排:一位坐在床榻上男子与他的肖像形成镜像,旁边的童子表现出服侍的姿态,奇珍异宝围绕着他们。而出...

2024年6月16日,泰康美术馆首个不以泰康收藏为主的群展“是一是二:镜象与幻化”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策展人杨紫策划,依据清代《是一是二图》,巧妙串联起当代艺术作品与古画之间那些或具象或抽象的微妙隐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