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新乡土美学初现:看羊磴如何演绎“乡土而新奇”

文/刘鹏飞羊磴镇/摄影:刘鹏飞从重庆市区出发,汽车要翻越近三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来到羊磴小镇。六月底的阳光炙热如火,羊磴镇广场上挤满了羊磴村民,他们和政府官员、嘉宾共同参加了2024羊磴“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的启幕活动。这座在黔北山坳深处的乡野小镇没有绝美的风景,也没有名胜古迹,但十几年来,这座传说中的艺术小镇以其独特的经历持续地吸引了众多艺术高校和艺术界的目光,也让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远道而来的嘉宾愿意将三天时间留在这里。2024羊磴“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启幕开幕式最引人注目的环节就是...

如焦兴涛院长所言:“作为手段的艺术,对于乡村而言,似乎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能够在村民观赏作品的闪亮眼神中,在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中,在自己作品面前的自信中,在小孩子们充满好奇兴奋的脸庞中,感受到艺术在乡村的巨大吸引力、活力和创造力。艺术的力量真切地存在于乡村真实的生活之中。”
查看更多+
应江苏省盱眙县作协主席杨绵发和书协副主席朱红祥先生的邀请,5月3日上午,我偕同老友、诗联家袁裕陵和书家宋谦、萧锡强先生一行4人,驱车前往淮安市盱眙踏青访友。
查看更多+
2024-06-28

【书家一日】踏青·访友·玩砖■苏金海

踏青·访友·玩砖■苏金海应江苏省盱眙县作协主席杨绵发和书协副主席朱红祥先生的邀请,5月3日上午,我偕同老友、诗联家袁裕陵和书家宋谦、萧锡强先生一行4人,驱车前往淮安市盱眙踏青访友。 盱眙是一个拥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邑。距今四五万年前有“下草湾人”在盱眙繁衍生息,标志着盱眙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盱眙是一座文化富矿。历朝历代文人辈出,留下了大量典籍著作,并入编《四库全书》。集儒、道、释于一体的盱眙文化名山——第一山,宋代诗人吟盱眙的大量诗篇碑刻在此闪烁着文化的光芒;大云山汉墓群、...

2024-06-09

何崴专访 |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源,很重要途径就是获得关注(下)

文/何崴  刘鹏飞《容器·酵母·灯塔——何崴的乡村建筑实践》展览现场导言:在笔者对何崴教授的采访过程中,时刻感受到他作为艺术家的敏锐直觉、建筑师的理性逻辑以及协调员般的亲和力和机智。乡村中的人、事、物及其文化与经济活动本身就交织在一起,包容于乡土民情秩序中。何崴教授长期在乡村工作,将建筑师这一职业进行了充分的价值延伸,展现出多维度的身份和多面向的工作。他不仅从事建筑改造,还基于村民的实际需求,全面规划乡村的产业、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甚至涉足相关产品文创和宣传策划。这种整体性觉知和建构意...

同时,何崴教授对当下各种片面认识和行为保持批判性和独立思考。例如,他反对“修旧如旧”的乡村面貌改造,以城市管理方式替代乡村治理,以城市建筑学方式替代乡村建筑,以及过度社区营造等。他的方法论和批判性思考使他能够协调和应对乡村的各种复杂问题,制定并实施尊重村民、贴合现实、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查看更多+
我觉得中国乡村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放松感。比如这是景德镇西湖乡的一个亭子,锅盖似的东西就是卫星天线盖,底下用竹竿一顶就成了一个休息亭。还有福建宁德西浦村的一个临水厕所,当地人用砖的不同排列来显示男女不同的标识,还有这个用搓衣板拼搭的板凳也很幽默。这些微小的乡村细节对我有很多启示,也因此,希望在乡村的建筑可以做的更放松一点...
查看更多+
2024-06-08

何崴专访 | 我们所有的乡村项目首先思考的就是能够自我生存(上)

文/何崴  刘鹏飞 《容器·酵母·灯塔——何崴的乡村建筑实践》展览现场导言:近日,中央美术学院何崴教授展览《容器·酵母·灯塔——何崴的乡村建筑实践》在北京法原博物馆开展。展览内容围绕“乡村建筑的作用”“乡村建筑师的身份”“乡村建筑设计的方法”三个维度展开。通过“弱设计”,“容器、酵母、灯塔”,“建筑师的多元身份”,“总体设计”,“社会设计”,“显化设计”,“5-3-2法则”七组关键词及六个乡村案例,立体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何崴教授及其团队2013至2023年十年间的乡村建筑实践...

2024-05-12

2024艺术嘉年华 | 历经磨砺 风雨过后见彩虹——小记金陵油画家沈克荣

图/沈克荣文/晓钟艺术家沈克荣沈克荣,职业画家,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长期从事 架上绘画创作 。 历经磨砺  风雨过后见彩虹——小记金陵油画家沈克荣文 | 晓钟初闻沈克荣,是画家王成跟我说:“我有一个画油画的朋友沈克荣,是你的邻居,他的画挺好的。”初见沈克荣,是江苏省统战部组织、画家赵净策展“美在江苏——喜祝二十大胜利召开”艺术展。沈克荣是七位参展画家之一,彼此加了微信。初识沈克荣,是请画家管策夫妇吃饭,邀请沈克荣参加,喝了二三两小酒就醉的一塌糊涂,把自己率真...

作为一位职业油画家,沈老师注重写意油画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写意油画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对于不同的表现对象,采取不同的用笔用色,从调配色彩到构图造型,完全师法自然,自在如行云流水,毫无扭捏造作之感。他的作品虽然具象,但并不是现实的简单描摹,而是基于客观造型,将对自然物象的理解、消化,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线条清晰,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