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

时间:2024-03-14 17:12:18 编辑:江左
分享至

3-2403141KQKO.jpg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

李超 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4年1月

定价:8000元(十册全)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是目前为止梳理影印近现代美术期刊脉络重要的大型集成性图书。“集成”已出版三辑共30册,收录《美术》《美人世界》《绘学杂志》《美育》《亚波罗》《新艺术》《国画特刊》《中央画报》《白鹅》《画学月刊》《国画月刊》《美术杂志(1937)》、《文艺画报》《美术界》《刀与笔》《美育》《美周》《艺术旬刊》《亚丹娜》《美术生活》《唯美》《青年艺术》《中国美术会季刊》《艺风》等近现代重要美术期刊24种,为研究、学习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研究、出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史料。

最新出版的“集成”第四辑共10册,收录《蜜蜂》《艺林旬刊》《艺林月刊》《艺林月刊:游山专号》《艺友》《美术丛刊》《艺彀》《辅仁美术月刊》《万象》《娑罗画社画刊》《正论》《艺星》《美术杂志(1934)》13种期刊。这些期刊多依托于近现代著名美术社团、美术馆、学校编辑刊行,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广州等地重要的美术活动。

“集成”所收期刊均原件影印,每种期刊前均撰写有该刊题解,叙述了期刊的基本信息、产生的背景情况、期刊的主要构成内容及其意义贡献等。期刊若有彩色封面与彩图,则以彩色印刷,插在每册最前。“集成”第一册前有全书总目,第十册附篇目索引和作者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使用。



01/

《蜜蜂》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


1929年,郑午昌、王师子、张善孖等人在上海创立“蜜蜂画社”。1930年3月11日,《蜜蜂》画报问世,逢“十”日出版一期,同年七月停刊。画报主编郑午昌,不但是近现代书画大家,且曾任中华书局编辑。《蜜蜂》画报每期篇幅约七八页,内容短小精悍,大抵包括蜜蜂画社成员介绍和主要作品、古代传统绘画作品。此外,还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理论研究文章,如贺天健《国画之灵魂》《寻出路》、郑午昌《国画术语释要》、俞剑华《提倡中国画之理由》、陆丹林《现代画风》等。该刊反映了20世纪30年,近现代国画家对当时国画状况、发展的理论思考。



02/

《艺林旬刊》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4)


1928年1月1日,《艺林旬刊》创刊于北平,由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办,京华印书局承印,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肇祥任主编,该刊至1929年12月21日共出版72期,1930年1月1日改名为《艺林月刊》。

该刊依托中国画学研究会。该会成立于1920年5月,成立之初有金城、周肇祥、陈师曾、贺履之、萧谦中、徐宗浩、陈半丁等三十余人,后成为北方最大的传统绘画团体。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员大都是著名的传统国画家,他们以传统绘画为研究领域,尤其推崇宋元绘画,因此在《艺林旬刊》中刊登了大量宋元名家的作品。《艺林旬刊》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该刊主要刊登有古今名人文艺著作、钟鼎彝器、印章、权量、碑志、铭额、雕塑、书画、诗词、名胜、古迹、名人、风景、美术照片、艺术新闻、记载图片等等。此外,《艺林旬刊》中所刊登的大量古遗址照片也为后世考古学研究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该刊所体现的广博的艺术眼界和丰富的知识体系,使它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重要刊物。该刊不仅对研究20世纪初期北京画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下文物考古等“文博”学科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03/

《艺林月刊》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5)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6)


1930年1月1日,《艺林旬刊》更名为《艺林月刊》,至1942年10月停刊。更名后的《艺林月刊》办刊目的“纯在倡导美术,所集材料以具有美术价值为限”,装帧古雅、版面选图考究。其内容分图像和文字两个部分。图像部分除了涵盖书法、绘画、篆刻为代表的传统式样外,也加入了从三代到明清各历史年代中的传世与出土文物,让《艺林月刊》兼具文博期刊的学术性和可读性。此外,该刊中所刊发的另一个重要纪闻内容为各类文物考古新闻、画界艺苑琐闻以及各类风物摄影、友人海外合影,他们以“进行时态”记录下重要瞬间,成为20世纪早期艺林重要史料。《艺林月刊》不仅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彰显卓越,也反映了当时艺术刊物发展的过渡形态,对于当下文物、考古、传统美术文化等学科都有其追溯价值,为研究我国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份图文并茂的珍贵史料。



04/

《艺林月刊:游山专号》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7)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8)


《艺林月刊:游山专号》发刊于1929年,由《艺林月刊》编辑,和记印书馆印刷,艺林月刊发行所发行。此专号属艺术刊物,编排雅致,考订精详,按撰稿人的游历行程不定期出版,至1937年停刊。现存8期。刊中游记皆为撰稿诸家游观山水心得,插图配以当地植被、人文古迹、碑刻拓片,古董珍玩等等。

《艺林月刊:游山专号》以“游山”为名,作者足迹遍及华夏南北名山大川,于山水幽邃之所吟咏唱和,先后汇集游记、题名、诗篇并配以自摄山水照片,主要涉及的名山有百花山、盘山、房山、黄山、恒山、五台山等。所刊文章主要有《游百花山记》《六日山行记》《三游盘山记》《盘游日记》《南游杂诗》《黄山日记》《北岳游记》《云中纪游》《游晋祠记》《五台山游记》《游五台日记》《易水重游记》等。《艺林月刊:游山专号》自第一卷发行,旋即风行海内。



05/

《艺友》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9)


1930年4月,《艺友》杂志在上海创刊,英文刊名The Arts。该刊由艺友社出版社编辑,由徐进之、范基平、周世勋担任编辑,徐咏青为主干,由文华美术图书公司负责印刷、出版与发行事宜。该刊在1935年5月停刊,共发行12期。

这是一本大众文艺类刊物,涵盖摄影、中西绘画、电影、诗歌、散文、音乐与国内外社会见闻等,内容主要来自文艺界名人的供稿和读者的投稿。美术方面,几乎每期都刊有徐咏青的风景写生画,此外还刊有潘玉良的自画像、汪亚尘与荣君立的欧游绘画作品等。相比于绘画作品,人物、风景、静物、时事等各式题材的摄影类图像更占据了这本杂志的主要内容。《艺友》中刊载了大量来自郎静山、但杜宇、邵禹襄、沈衡庄等摄影先驱拍摄的作品,其中也不乏一部分未署名的国外摄影作品和电影画报,此外,还有一部分关于时事新闻、古建筑、旅行郊游和校园生活的照片与文字。



06/

《美术丛刊》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0)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1)


1930年10月1日,天津市教育局为“阐扬文化,保存艺术”,成立天津市立美术馆。1931年,时值该美术馆周年纪念,《美术丛刊》创刊,由天津市立美术馆刊行。第一期下设“插图”“艺术”“考古”“消息”“附录”“说明书”“表记”七个栏目。“插图”一栏刊登有美术馆馆舍图、全体职员合影、陈列室一景及刘老芝赠刊的钟鼎、石器等照片;“艺术”一栏刊登有书法用笔、古代中国图案考略、篆刻入门、欧洲画界变迁等艺术类文章;“考古”一栏刊登有古玉文字、殷商甲骨、敦煌石室等考古发掘记录;“消息”刊登有诸国艺术组织、名人大家的最新艺术消息与古物消息;“附录”则记录了美术馆的计划大纲、组织规程与研究组简则;“说明书”为摄影展览会与图案画展览的简要介绍;“表记”记载美术馆一年来大事记、职员表、展览参观人数及惠赠美术馆的题名录。第二期较之于第一期,删减了“说明书”一栏,增添“论文”一栏。

《美术丛刊》应天津市立美术馆而生,所选取刊印的内容囊括东西方艺术、美术考古与保护、艺术教育、展览陈列等诸多内容,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美术馆发展、传播与改革的珍贵史料文献,极具研究价值。



07/

《艺彀》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2)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3)


艺彀社是1932年6月成立于广东广州的中国书画艺术团体,由蔡哲夫、谈月色发起组织,蔡哲夫任社长。谈月色原是广州尼姑,后嫁蔡哲夫。该社是专门从事研究中国书画和文物的团体,实际主持人为谈月色。《艺彀》为艺彀社的社刊,1932年6月编辑出版,仅出1期,16开。

《艺彀》杂志的撰稿者皆为当时艺术界的名家。文章按内容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发刊词及贺辞,大多是对于《艺彀》这本杂志第一次发行之祝贺词,例如《发刊语》、赵世铭题词等;第二类是金石书画收藏类,例如宋赵孟頫六札之一(欧阳荣之藏)、康熙青花瓷观音像等;第三类为广州地方文物,例如广州光孝寺宋木刻米芾与佛号、广州猫儿岗出土南越王赵兴墓中残瓦当,蔡守题“南越残瓦当‘千岁’两字异文”。《艺彀》杂志中刊登的几幅老照片和李铁夫的艺术画作,现在也已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08/

《辅仁美术月刊》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4)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5)


《辅仁美术月刊》由辅仁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科编辑出版。该校美术科成立于1930年,主旨为“研究高深美术,培养美术教师”。刊名由陈垣书写,每月1日出版,目前已知出刊10期(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辅仁美术月刊》的创刊缘起有两点:其一,辅仁大学具有梵蒂冈教会的背景,并受美国“本笃会”的资助,因而注重美术;其二,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中国社会倾慕西学西画而轻视国粹,但在来华的西方人士看来,西洋美术尚不合于中国的文化、风俗和审美,缺乏生命力和合理性,所以辅仁大学提倡中国美术的固有优长。《辅仁美术月刊》的栏目设置主要以三块内容为主:第一,宋元明清的画论及相关画学的研究文章,如《倪氏杂记》《醉苏斋画决》等;第二,金石碑帖的考据,如《宋拓梁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考》《汉孝堂山画像考》等;第三,辅仁大学美术科的教材与教案,如李智超《国画概论》、陈缘督《人物画法概要》等。图版主要刊载本校美术科师生的作品,以及私人收藏的精品。



09/

《万象》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6)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7)


20世纪30年代,艺术家张光宇和叶灵凤在邵洵美的帮助下,共同创立了一本名为《万象》的画报杂志。《万象》印刷精致,图文内容相辅相成,是一本艺术化的轻型刊物。杂志集合电影、短篇小说、漫画、时事新闻、艺术随笔等多个时髦元素于一体,可以说是当时大都市文化的代表刊物之一。《万象》的存续时间并不长,自1934年5月创刊以来,一共出版3期,分别为1934年5月、6月和1934年6月。杂志外表精致、印刷考究,杂志中的图片和文字内容风格丰富多样,严肃深刻有之、轻松活泼有之、辛辣讽刺有之,抒情浪漫有之、自由前卫有之,可以说完美体现了杂志标题背后所表达的“包罗万象”之意。其中的代表作品,彩色漫画有张振宇的《新生活》图解和黄文农的《中国账簿》等,文章有林语堂的《愚园路中所见之万象(随笔)》、邵洵美的《感伤的旅行》等,图画有张光宇的巨幅彩画《中国神话》、胡考《万寿无疆图》,以及叶浅予和鲁少飞为文章所作的插图等,摄影有但杜宇的《室内》等。



10/

《娑罗画社画刊》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8)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19)

1932年6月,娑罗画社创立,引名家纷纷入社,集吴门之精粹,一时成为当地影响最大的美术社团之一。1934年6月,《娑罗画社画刊》于由婆罗画社发刊,社长吴似兰担任主编,汪漱玉、张星阶任编辑。该画刊汇集社员佳作汇印成册,售价大洋五分,并附有润例明细,不定期向社会发行,实际仅见一期,收录吴子深《山水》、吴似兰《花卉》、张星阶《花鸟》以及吴子深、吴秉彝、吴振声、吴似兰之佳作。



11/

《正论》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0)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1)


正社书画研究会筹备于1932年年末,正式活动于1933年1月6日,至1937年停止活动。该社团由同盟会成员何澄、张善孖、汪东、叶恭绰与吴湖帆及其亲友文化圈共同发起,在苏州成立。该社刊物《正论》于1935年1月1日正式出版。刊中可见正论社启事、正论书画研究会简则、正社概论,其对创刊缘由、社员分类、社团创办时间、集会、展览做了一一说明。收录的文章不仅涉及对中国画的梳理,还包含艺术功用职能、如何鉴赏中国画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刊中还精选正社社员画作十一幅,从中不难看到正社书画家对唐宋元明清诸大家艺术的模仿与推崇。《正论》特刊充分表现了正社社员在中西碰撞的时代弘扬传统中国画的观点,刊物的出版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正社的发展。



12/

《艺星》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2)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3)


《艺星》为艺术理论类的双月刊,于1934年11月1日创刊,由国立杭州艺专艺星社出版,艺星编辑委员会编辑,1935年6月15日停刊,共出版四期。该刊设有艺术理论、图片、艺坛消息、文艺小品、校闻等栏目,以理论批评为主要内容,兼顾艺术的各个门类,聘请林文铮、李朴园、张彭年、孙福熙、张天翼、雷圭元担任编辑顾问,涵盖绘画、文学、戏剧、雕刻、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他们大都有留学欧洲的经历,在东西方艺术的激烈碰撞以及艺术救国思潮的背景下,致力于用艺术创造新时代,倡导独立的艺术观念,是推动艺术运动的新力量。

《艺星》的每一期都包含五到七幅插图并且逐步改进刊登的质量,反映了国立杭州艺专“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教育理念。此外,每一期专设世界艺坛消息、国内艺坛消息以及校内情报,刊登国内外和本校的美术、戏剧、音乐等时讯。每期还各有一篇关于本校教授的文章,从侧面体现国立杭州艺专的培养理念、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内容。



13/

《美术杂志》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4)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5)


《美术杂志》为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刊发的一本综合性美术杂志,创刊于1934年1月,停刊于同年6月,共刊发三期,分别发行于1月、2月与6月。《美术杂志》由著名美术家方雪鸪、陈秋草主编,执笔者有傅雷、陈树人、张聿光、庞薰琹、倪贻德、陈抱一、黄宾虹、汪亚尘等。《美术杂志》的内容分为三大类:图画、摄影与文学。杂志并未设置专栏,而是将各种美术门类的内容穿插编排。文章与诗歌的篇幅通常配有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画作品,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除刊载中国名家的中西艺术绘画作品与论著外,在介绍国外艺术方面,杂志主要刊载理论译著、世界摄影名作、法国雕塑名作、法国水彩名作、英美广告画名作、德国木刻名作、美国现代室内设计、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作品及现代主义作品等。《美术杂志》虽是具有世俗趣味文化取向的杂志,且不过短短三期,但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精良,涵盖了传统美术、西画东渐与大众文化三方面内容,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作为民间出版机构发行的杂志,其区别于学术社团会刊与美术学校校刊,具有相当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3-2403141KQKO.jpg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

李超 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4年1月

定价:8000元(十册全)


作者简介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6)

李超


李超,美术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美术理论评论奖”。现为上海大学特聘伟长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学术成果:《上海油画史》《中国早期油画史》《中国现代油画史》《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十讲》《上海的客厅》《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刋集成》等。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7)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8)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29)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0)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1)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2)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3)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4)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一辑)


刘海粟、黄宾虹、丰子恺,他们竟然还都是这些期刊的编辑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5)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二辑)


使“看不见”成为“看见” | 从《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看被遮蔽的近现代美术史

书讯 | “看得见”的历史遗存,揭示“看不见”的美术资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出版(图36)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三辑)





——来源 | 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