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INVITATION
游园·夜游园
高马得·高多父子戏画展
时间|Time2023.12.28 -2024.2.28
地址|Address山塘浮生集
苏州市姑苏区通贵桥下塘53号
协办单位|南京汉风书画院
当代戏剧人物画巨匠高马得先生简介
高马得先生
高马得,男,(1917-2007),祖籍南京,著名国画画家。金陵画院院长,享誉全国的漫画大师,“三大戏曲人物画大师”之一。在漫画、儿童读物画、国画均有显著成绩,获1992年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贵州《国民画报》主编、重庆《商务日报》星期画刊主编、上海《漫画月刊》编委、江苏《新华日报》、《江苏儿童》画刊美术编辑、江苏省国画院专业画家。作品有《三碗不过岗》、《断桥》、《三打白骨精》等。2007年因病去世。
马得先生,少年就读於天津,自学美术。四十年代以漫画见称,多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六十年代醉心於中国戏曲,遂以中国画形式描绘戏曲人物,笔墨简练洒脱,形象生动传神,情趣妙生,耐人寻味。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由北京、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出版个人画册,近年来又出版了《画戏话戏》、《画碟余墨》、《马得水墨小品》等,获国务院专家待遇,获漫画“金猴奖”,1993年在江苏省国画院离休。1999年出版个人大型画册。为中国美协会员,善用中国写意画形式作漫画及儿童读物插图。六十年代醉心于中国传统戏曲,以中国画形式描绘戏曲人物。着力表现人物性格,所作笔墨简练洒脱,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高马得、陈汝勤夫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家人合影
前排陈汝勤、高多,后排高欢、高马得、高晴
不一样的马得老爷子
文- 高多
父亲大人在一九六九年到七九年这十年中画了好些农村题材的小品。正是文革期间国家不知道如何收场,真是乱,人民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记得六九年全家下放到宝应县夏集公社塘北大队徐庄小队,那个穷的真是两个字“惨烈”!那时我们家保姆的儿子叫小六子,没有一件遮体的衣服,没吃没喝,脚趾码头总在鞋子以外,脸冻得紫一块青一块,一大坨黄色的鼻涕挂在嘴巴上动不动他还把它吸进去,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就在这样火红的日子里,父亲大人画了一些快乐的小品,小放牛啊,插秧啊,编草席啊过年踩高跷啊等等在画中看不出有什么苦难,当时的口号称之为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前几年我又去了一次生活多年的宝应,儿时的景象全没了,青山绿水,小蛇青蛙都看不见了,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城里一样了。只能从父亲的画中看到诗一般的农村。
这几天我去了法国小镇奥维尔,那是梵高自杀的小镇,每一个他画的风景旁都有牌子印着,梵高的画,教堂田野和房子,画家在看自己有把握的景色边画出心中的画,又看了他们兄弟两个静静躺在奥维尔的墓群中,墓地那样的朴实自然,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么清澈。
萧和一次和父亲过桥,父亲对萧和说你看河里有只鸭子的腿是瘸的,可见父亲观察生活的能力极强,胸怀也是开阔的,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的态度是乐观向上的。恶劣的条件下看老人家的画就能看出画中折射出的阳光,有一天,我想考他,画马车画犁画救火龙等等,他想都没想就画出来了。我姐画儿童画,有些画不出来的东西他都能不假思索的画出来。
我记得2005年到2006年间父亲他几乎不画画了,也很少说话了,每天都在黑色的大沙发里看书,我一看书名吓我一大跳,唐诗宋词,他看牡丹亭都把牡丹亭翻的破烂不堪,只能看到他画的线。
八十年代之前他是业余画家,八十年代后进画院后才真正从事专业绘画,不知疲倦的看戏画戏,成千上万的写生,速写。正是这样生活成就画家,内心成就画家,文学底子成就一个好画家。
常言道这个画家只能画某某题材不会画某某题材,这都是片面的。父亲大人其实在其他方面什么花鸟山水都拿手,但是之前除了戏画外没有展示过其他题材的画,常被人误为假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全面的,啥都行。
我认识一个画商姚江进他可不是一般人,在南京李鸿章祠堂开了一个大画廊,此人也是艺术工作者,说他的画在北京拍卖几十万,他可是懂画的画商,对老爷子的画一看就知道真伪。
你要开饭店最好是个厨师,这个饭店可能旺起来,开珠宝店至少你也得是个鉴赏家,我老婆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在没有确定的事情面前乱下结论是幼稚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心目中不一样的马得老爷子吧!
2013年11月6日写于小行
高马得先生作品选
当代戏剧人物画大家高多先生简介
高多先生
高多,1958年10月生于南京,1977就读于南京哓庄学院,其父乃中国戏剧人物画大师高马得先生,高多自幼酷爱绘画艺术隨从父亲学习书画得其真传。后又得到杨培钊先生、陈丹青先生的指导。作品先后多次在法国、日本、西班牙、马来西亚、北京、香港、台湾、上海、南京、长沙、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多幅作品予以馆藏。所画插图《笑看世界杯》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近年专攻油画,水墨戏剧人物画。
现为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人物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南京灵谷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会员,江苏省民主建国会书画院会员。
高马得与儿子高多
老三高多
文-陈汝勤
高多出生于1958年,那是“大跃进”、多快好省的年代。当时运动多,工作忙,生活苦,我本不想再添孩子了。但那时要不要孩子也归组织管,党支书做了我的思想工作,劝我留下。取名“高多”,多快好省的“多”——他长大后一直有个错觉,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多”。
1969年我们全家下放,高多才11岁。在农村读书时,他黑黑的,和农村孩子一模一样。1973年全家回城,他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的运动还没有结束,赶上个末尾,他下放到南京的江北六合县农村插队。他学过几年画,一心想考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有一天生产队的大喇叭忽然通知他考上了晓庄师范,他既高兴又不甘心,但上学总比下乡强,晓庄师范又不收学费。晓庄师范毕业后,他分在中学做美术老师。改革开放以后,他不安心,开过饭店。隔壁大娘说这个老师不是开店的料,没有商业头脑,不久饭店就关门歇业。由于种种原因,他与老婆离了婚,把房子给了对方,自己只拿了书、画、画具、衣物,净身出户。他追求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在美丽的紫金山下、明代古城墙边租一间农民的房子画画。那时还没有画家村,他和几个流浪画家做伴,刻苦用功。但生活无以为继,他又不安心,再一次开了个小饭店,没几个月又歇业了。种种失败使他丧失信心,患了忧郁症。有一天他沿着长江走,似乎有一种声音让他走进江里;他不自觉地走近了,结果又走远了,直到夕阳西下,走到了一个朋友家。一夜过去,他又回到城里,就这样几度在生死线上挣扎。
后来有了一个机遇,他在《服务导报》学排版,又为一张儿童英文报设计版面,薪水可观,不料又被他人取代。他在生活的变幻无常中走过很多弯曲的路,但他始终如一地热爱着绘画,画画救了他,给了他活着的勇气。
高多头上有两个旋,犟,死心眼。画画帮他推开压抑和郁闷,解开枷锁,放开心扉。他现在既无工作也无房子,但他有朋友,他与人交往,没有利害关系。他看起来憨厚洒脱,很多人愿意跟他玩,甚至还有女人爱他,这也是一种幸福。
他从小就热衷于油画,素描基础好,画谁像谁,画过几十上百张风景人物。
他对爸爸的画并不在意,总是去找画油画的老师。一次朋友的母亲说:“你这不是拿着金饭碗讨饭嘛?”他去拜访画家董欣宾,老董对他说:“你回去把你爸爸的画临摹一百幅,比什么都强。”这些话提醒了他,自己的爸爸妈妈不都是画画的嘛,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他以前一直不关心国画,不了解中国戏曲。当昆曲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他开始关心昆曲,去看戏,与剧院的人交朋友,看爸爸的画,开始画国画。从此他一门心思学爸爸的画,喜欢上了昆曲,为昆曲演出设计舞台背景,参与戏剧动画片的制作,国画、油画都画,忙得不亦乐乎。
迈过生死的坎,他似乎大彻大悟,整天乐呵呵的,无忧无虑。他现在在江心洲租了一大套毛坯房,200多平方米,一个大厅,3间房朝阳,一间做画室,一间做书房,还有一间做卧室。一进门有自制的小吧台,有土灶形状的煤炉,两根雪亮的烟囱管子,炉子里没有火,上面放着热水壶。大厅里满满当当到处都放着不同类的物件,墙上有自己写的吉祥对联,有从乡下买来的竹质小椅子,也有宜家买的方桌。酒吧里有外国的和中国的酒,藤制小茶几上摆着才开败了的残花,叶子却丰满。对门墙上一个大屏幕,正放着电视剧。进门右边靠墙的一大块地方摆着两个画架,用红漆涂着不完整的画面。墙上挂着几幅才画好的油画,画的是颐和路那一带阳光普照的街道。那阳光似乎把这杂乱的房间都照亮了,那些胡乱涂抹的红色也使这屋子很有生气。
这是一种他喜欢的生活,自由自在真实地过着幸福的日子。他现在有一个懂他爱他崇拜他的太太小柳。小柳一专多能,会摄影、摄像,喜欢绘画,有艺术细胞,设计的图案带有民间风格。她当过护士长,懂医药,她为他打针,关照他吃药。他们养了两只狗一只猫,过得丰富多彩。高多现在已经50多岁了,他头上的两个旋也秃了,模糊看不清了,显然他当前活得很幸福,这比什么都好。
高马得题笺
孙晓云题笺
高多先生作品选
——来源 | 南京汉风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