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馆 | 我看张孝友的绘画艺术-界画的复兴——张孝友艺术成就展

时间:2023-03-24 14:20:18 编辑:根泽
分享至

文/常沙娜


这三年疫情大家生活都非常不方便,老朋友的往来更少了。这三年对我来说十分平静,也让我有更多时间看书,怀念更多往事。随着疫情解放,一个个老朋友逝去的消息传来,生命的远去对老人来说,“时间就是一本帐簿,总有结算的那一天。”所以我心里纪念这些人事,也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00.jpg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与艺术家张孝友


当情绪还在疫情的阴霾下,听到老同事张孝友要办个展,我特别开心!我们都老了、老了,但不老的是我们对艺术生命的追求,艺术让我们的心情永远热情沸腾。


北京初春的下午,天气微凉。见到老朋友张孝友来访,我立马想起他的模样,本人跟我印象中不一样的是,我们头发越来越白了,两个加起来快两百岁的老人,一起回忆往事,有些事,我记得很清楚;有些事,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过,张孝友的性子一点没变,还是跟在学校教书时一样淘气,爱叨叨叨,叨叨叨,一下午他在我耳朵边轰炸式的说不停,像个发动机,我羡慕他有用不完的精力。


微信图片_20230324150744.jpg

张孝友/秦淮船歌图


翻阅他的作品,眼睛一亮!好家伙,原来退休以后干了这么多事。在学校他教的是基础课,一波波新学生到来,老师们总是特别忙,根本没太多时间想着个人创作的事。我不知道他画画的热情原来这么高,对他更多记忆就是他桀骜不驯的性子与孤傲脾气,没少得罪人的。总的来说,我当院长时他很配合我,我们也一起做过很多项目,但有个性的他,每每遇到问题,没少让我头疼。今天有机会一起闲话家常,回想往事,我们对生活多了一份安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但就是面对创作的态度,我想我们都是一样的!从他的画本中,看到了不苟言笑,谨慎敬畏的张孝友,这个观点十分特别。


我从小跟父亲一起在敦煌画画,后来到了清华营建系以后,就以敦煌艺术设计作为我一辈子的工作。虽然我的设计更多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创作,并不是为自己思想创作,但是面对作品的心是一样的,不管是艺术家自我的创作或是为人作嫁的设计,都是来自于一颗对“美”虔诚的心。我在张孝友的画作上看见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敬畏心。所以他的作品有古典的生命韧性,有渲染性,更有他以艺术释放自我的修炼;是对生命热爱,对古典致敬饱满的张孝友。


微信图片_20230324150817.jpg

张孝友/江楼月夜


他跟我说这些作品都是他退休之后开始画的,这些作品都是这么硕大与细腻,我想“敬畏”是艺术的发端之初,就好像我父亲人称“敦煌守护神”。但我在老了以后回顾他的一切,我才明白好的艺术滥觞与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崇拜、热爱息息相关。常书鸿热爱艺术,看到凋零的莫高窟,他把自己对艺术的爱转变为宏观的成全大我,让莫高窟可以被一代代人喜爱与欣赏,他以生命挥洒对莫高窟艺术的敬畏与爱。这让我想起当初张孝友曾拒绝我返聘回校教书,他说只有舍弃教书,才有时间走向自己心中的最爱。今天他以作品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


我问他,你画这么多壮阔的山水人物,一定到处采风拍了不少照片吧!他回我,没有,虽然我也出去走走看看,但这些画都是我想出来的,我从李白、白居易、骆宾王这些古代人物留下的诗词歌赋去画我心中的世界。我的画,可以是一首诗、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故事,只要我有感觉,我就画。听他这么一说,我才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相处,却走到这么大岁数,才第一次认识张孝友这个人。跟他的谈话中我才知道,我父亲当初到学校来看我,他的作品正好挂在走廊上,父亲问:这谁画的?真好!他说:听到“真好”,就兴奋异常啊!常老这句“真好”,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与激情。我父亲的一句话,无形中也给了他好影响,我真高兴。


微信图片_20230324151628.jpg

张孝友/上林春汛


我后来以设计为主要工作,但对画画也是理解的,张孝友啊!你可真行,笔触传统功力深厚,写实能力强,在虚跟实之间的场景变化中也结合了透视、色彩、明暗等多种方式。尤其作品的用色浓淡合宜,十分自信,浓厚中又掺杂着明艳气氛,不艳俗却雅致!整体的勾勒、皴染细密,尤其古代建筑楼阁依次排序,层层叠叠,很像我在唐代敦煌壁画中所见一栋栋的亭台楼阁,都成了他作品特殊的绘画语言,造成了云气迷蒙的幽远空间,展现出世俗喧腾而又虚幻飘渺的人间仙境氛围,画得真好。


看到老朋友要办展,我很开心,这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是一种自我肯定,也是与后辈切磋的重要机会。我没有太多优美的词句形容,但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让我们从作品中认识真正的张孝友,他是一位好艺术家,尤其是除了他擅长的风景绘画、界画之外,他的敦煌飞天独树一格。他说这是他从敦煌来的灵感,是敦煌绘画。我说这不是敦煌,因为在这些作品中,敦煌的色调与造型都给予了新的变化,比敦煌更加魔幻了。这是艺术家对中国古典艺术在新时代给出了个人自我见解与创造,这是一种十分崇高、充满敬畏的情感和行动。


看见张孝友的作品,我有所共鸣。虽然我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但我们的艺术生命,永不凋零!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25.jpg

张孝友/南乡旧梦图  局部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31.jpg

张孝友/南乡旧梦图  局部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35.jpg

张孝友/矾楼夜市 120cm×240cm 绢本



界画的复兴——

张孝友艺术成就展

即将启幕


此次画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将集中展出张孝友教授历年来精心创作的界画百余幅,其画作是磅礴气势与严谨微妙的完美统一。      

         

画展开幕式:

2023年3月26日10:00


画展地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1、2、3号展厅



界画,起源于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门类。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追求工整写实、造型准确;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适于画建筑物,其它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


张孝友——

三百年界画第一人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43.jpg

界画艺术家张孝友


张孝友,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4 年,19 岁的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1959 年,24 岁的他由董希文指定重绘史诗巨作《开国大典》。1959 年,24 岁的他被周总理亲点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60 年,25 岁的他被选定绘制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他潜心研究《清明上河图》数十年,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带头人,他的作品被世界第一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收藏,他用一生的时间使断层 300 年的界画再次复兴——他就是张孝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教授,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奠基人之一,当代界画旗帜性人物,北京湖社画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誉为“当代张择端”。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47.jpg

40年代外祖父母及其下三代全家福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51.jpg

张孝友(前排左一)与全家合影


张孝友,1935 年生,上海人,曾受名师吴作人、董希文、王式廓、马克西莫夫(苏联专家)、李斛、李可染、蒋兆和等亲授教导。1954年投考于中央美术学院,由于各科成绩表现不俗,面试受到吴作人等先生们的赏识,考入五年制本科,一年预科后进入油画系学习。一开始张孝友的素描等基础水平极差,好在用功、如拼命三郎。二年级时给人民日报画插图、出版社画连环画,中午不休,晚上同学们睡了,还到教室画连环画。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55.jpg

195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留念


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以优异成绩留校(时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0月起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基础绘画教研组,系主任等职务,并以长期研习的中国工笔山水界画为目标,几十年的努力让已失传三百年的界画“复活”,一人救活了一个画种。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359.jpg

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班合影


张孝友接触界画时已年过花甲。据张老介绍,元代著名鉴画学者汤垕在《画鉴》中,将中国画分成十二科,界画是其中一科,属中国工笔画的一个门类。界画早年主要用于绘制宫廷建筑,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绘画门类,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采用了界画的技法。但因为界画技术要求高,创作又费工时,所以自清朝康乾之后,界画逐渐衰微乃至消亡。如今,只有极少数人从事界画创作,但技法和传统界画颇有差距。


张孝友在了解了界画的历史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后,他认为不能让这样一门传统技艺消失。他决心投身其中,进行抢救性挖掘。凭借多年研习中国工笔画的功力,张孝友逐渐掌握了界画的传统绘画技艺。但他并不满足,他认为,传统界画虽然精致入微,但整体以平面呈现,缺少视觉冲击力。当代界画除了继承传统,还要推陈出新。经过摸索,张孝友将油画的透视创作技法运用到界画创作中。


界画创作要求慢工出细活,完成小幅作品就需要两三个月,如果是长卷则需要一两年。创作界画,除了要有美学、建筑学、历史学基础,对服饰、桥梁、造船、山水画法、诗词歌赋、书法等也必须有一定研究。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04.jpg

《矾楼夜市》 120cm×240cm 绢本 1994


1996年,张孝友61岁,绘制完成巨幅绢本界画作品《矾楼夜市》,成为近现代绘画史上,宫殿界画这一画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已故鉴赏家史树青先生以“国

宝”称之,并表示应该由国家美术馆收藏。


《矾楼夜市》吸收了《清明上河图》里面人、景、物三者交融的关系,张孝友创造性地将他在油画创作中的技法融入到界画作品之中,运用焦点透视法以及明暗处理的绘画方式,远近建筑重叠达七个层次,大小不同人物460多个,身份、神态一丝不苟,十分动人。突破了界画在艺术史中给人留下的缺陷印象。树立了属于他自身创作风格的“新”工笔界画。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09.jpg

《南乡旧梦图》全卷 84cm×445cm 绢本


此后,古稀之年的张孝友又创作出界画长卷《南乡旧梦》。《南乡旧梦》取材于清末中国江南水乡生活,描绘了百年前的江南水乡小镇超越时空的生活场景,耗时两年之久。为创作这幅作品,张孝友构思十年,没有直接写生,也没有照片做参考,全凭踏实的考据工作和超人的想象力进行绘制。构图上采取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视野开阔清旷,境界宏大,疏密对比强烈。


所绘河道、石矶、树木、楼阁、市井等等,笔墨均精丽艳逸,骨力峭劲,人物刻画得生动而富有神采。图中设色浓丽明雅,勾勒、皴染细密。屋宇楼阁鳞次栉比,依次排叠,造成了云气迷蒙的幽远空间,展现出世俗喧腾而又虚幻飘渺的人间仙境氛围。


画中人物是主体部分,画家通过色彩衬托的方法使人物非常突出,采用焦点透视,在数百人物中突出前景中很大的人物和场景特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上精深的艺术功力。仔细品赏玩味,其乐无穷!


考虑到现在北派的山水人物画都已很少,界画这一块,更是濒临失传。张孝友感慨地说:自己特别想把中国传统绘画抢救起来。他现在把界画的一些传统技法恢复出来,而且给它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是想用自己的方法给爱画的人们打开一扇门,让大家看到原来界画可以这样画,可以画得这么漂亮。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25.jpg

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张孝友录制《张孝友山水界画》节目


2008年前后,花费近两年时间录制了张孝友全部的山水界画作品和画稿,并进行了技法示范,张孝友还公开了一些自己研究出来已失传的技术,材料方法和配方研制,向青年一代完全公开了他的艺术技法。张孝友通过一己之力向大众传播界画背后的魅力,只为让界画补充新鲜的血液、生命去传承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29.jpg

吉林卫视于家中采访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34.jpg

2006年主持人王明清在香港亚洲卫视为张孝友录制专题片


张孝友先生的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传统界画的表现方式,画面增添了纵深感和空间感,其水平之湛为当代之最。张孝友先生的界画是中国书画领域一座奇峰,孤傲、独特并且无法效仿。其写意山水也自成一派,强调结构,光和色,同时又强调透视关系,耐人寻味,值得细品其中韵味......

张孝友先生多年来在重获新生的失传已三百年的画种“界画”这块园地上默默地辛勤耕耘;“尽管是传统的笔墨画,但在他的画中我们能看到一种新的气象。”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所言:“不是所有的画都能放大去看,而张孝友画中的那些酒肆街坊,都值得细细去看。”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39.jpg

张孝友/《南乡旧梦》局部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43.jpg

张孝友/《南乡旧梦》局部



张孝友/《南乡旧梦图》全景

微信图片_20230324142447.jpg



——来源 | 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