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

时间:2023-01-28 21:01:49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伊窕君


上海浦东美术馆开馆一年来,每个新展必刷屏艺术爱好者的社交圈。其中,浦东美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五年合作计划的第二个大展“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十分吸引眼球。


眩目的色彩、迷幻的线条、移动的光和影,甚至是刻意造成的“眩晕”效果......这一新奇缤纷的艺术门类令观众惊呼:“如梦似幻”、“前所未有的强烈视觉冲击感”。


这次,来自全球63位艺术家的119件作品,从英国运抵上海。以这次展览为契机,我们独家采访了泰特美术馆的国际合作项目总监尼尔·麦康农(Neil McConnon)和馆藏展览项目经理凯蒂·切斯特(Katie Chester)。


图片


图片

浦东美术馆外景

 ©浦东美术馆


《佐波普》.jpg

吉姆· 兰比

《佐波普》,1999年

本次展览现场为重制作品

2006年由泰特会员赠送

 ©浦东美术馆


走上浦东美术馆的二楼,彩色线条立刻将观众“吞没”——密密麻麻的细线沿着多边形的展厅行进,勾勒出空间的轮廓,并最终在中央汇集,排列成锐利的三角形。部分条纹规律地朝一个方向凸起,组成了梯形图案,仿佛有裸眼3D效果。


这片面积达475平方米的“彩虹”,来自英国艺术家吉姆· 兰比(Jim Lambie),泰特美术馆的国际合作项目总监尼尔·麦康农介绍:“这是次展览中最野心勃勃的作品之一,也是艺术家这个系列中的最大版本。”


《模糊结构第92号》.jpg

让·皮埃尔·伊瓦拉

《模糊结构第92号》,1969年

2011年约翰·哈加特遗赠

2014年正式收入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2


兰比的作品《佐波普》仿佛是这场展览的引子,简明扼要地展现了欧普艺术的特点。什么是欧普艺术?


欧普艺术(Op Art)的全称来自Optical Art(光学的、视觉的艺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对视觉感官起到强烈刺激的艺术门类。这类作品常常利用人类眼睛的生理特点,结合色彩和几何学,欺骗大脑,实现一种幻视效果。有观众留言调侃,“欧普艺术家,个个都是物理学家。”


《无题》.jpg

理查德·安努斯科维奇

《无题》,1965

1976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赠送

©The estate of Richard Anuszkiewicz/VAGA at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2


图片

皮耶罗·多拉齐奥

《非常尖锐》,1965

泰特所有,1966年购藏

© DACS, 2022


英国知名的泰特美术馆,在欧普艺术这一门类下,有丰富的馆藏,这次选择了近200件运抵上海。


参展的艺术家横跨了整个20世纪,有欧普艺术奠基人维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影响众多美国当代艺术家的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也有在世大师胡利奥·勒·帕克(Julio Le Parc)和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以及这一领域的新生代代表人物托马·阿布斯(Tomma Abts)。


图片

瓦沙雷利基金会‍

法国艾克斯(Aix-en-Provence)

图片来自网络


瓦沙雷利出生于匈牙利,大学期间决定弃医从艺,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他受到了当时风靡的包豪斯风格的影响。1930年,他以平面设计师的身份落脚巴黎。


1937年,瓦沙雷利用黑白线条的组合,创作了作品《斑马》(Zebra)。通过黑白线条的巧妙组合,他在平面中塑造了深度的差异,让两只平面上的斑马仿佛从黑色的背景中向外突出。作品《斑马》被视作早期欧普艺术的代表。


《超新星》.jpg

维克多·瓦沙雷利

《超新星》,1959-61年

1964年购藏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22


在这次展览中,泰特美术馆在开篇带来了瓦沙雷利创作于1959-1961年间的作品《超新星》(Supernova)。那也是欧普艺术风靡的时间段。


相比起《斑马》的简单线条,《超新星》中对人类视觉的研究,以及动态对视觉的影像,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尽管大尺幅的画面中仍然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然而这些黑白方格的排列是如此精确,仿佛如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一般;加上大小逐渐变化的圆点、方块——明与暗的交错之间,瓦沙雷利既赋予了平面作品一种凹凸起伏的空间,又赋予了静态图形一丝微妙的动态。


《持续移动,持续的光》.jpg

右一作品:胡利奥·勒·帕克 

《持续移动,持续的光》,1963年

1964年购藏

摄于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除了年代跨度以外,“动感视界”展览更探讨了不同维度上的欧普艺术。不但有艺术家挑战二维平面上的视觉刺激,也有艺术家利用光线的变化,结合观众的身体移动,打造出的具有幻视效果的立体装置。


《蓝色球体》_副本.jpg

胡利奥·勒·帕克

《蓝色球体》,2001/2022年

勒·帕克工作室惠允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比如阿根廷艺术家胡利奥•勒• 帕克的作品《蓝色球体》。这件作品由成百上千片蓝色的玻璃片共同组成。灯光打在蓝色玻璃上,随即发生反射。悬挂在房间里中,蓝色玻璃的每一丝律动,都被光线放大,并在天花板上形成了斑驳而灵动的影子,十分梦幻,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停留。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诞生之初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1965年举办的展览“响应之眼”。这场展览极大地推动了欧普艺术的传播,是欧普艺术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也是MoMA早期轰动一时的热门展览,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早期“网红展”了。


图片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

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在追求更极致的视觉可能的过程中,静态的平面作品或立体装置,已经无法满足艺术家们的创作需求。于是有一批艺术家尝试将运动产生的视觉效果,融合进艺术创作中,这些作品后来被归类为动态艺术(kinetic art),也出现在这次展览的现场。


图片

瑙姆·加博

《动态结构(驻波)》,1919-20年

重制于1985年

1966年由艺术家通过美国艺术联合会赠送

© Nina & Graham Williams Tate


其中,俄罗斯裔美国艺术家瑙姆·加博(Naum Gabo)在1919-1920间创作的作品 《动态结构(驻波)》常常被视作“第一件动态艺术作品”。


作品的要素十分简单:表面上看,艺术家只是在木质的方形底座上,垂直插上了一根金属细丝。而当观众按下按钮,作品内置的电动机会使金属细丝左右摇摆,疾速摇摆的竖线超越了人眼能捕捉的速度,在视网膜上留下一道扭动的银色残影。


图片

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与作品《Black Areas》

摄影:Herbert Matter

图片来自艺术家基金会官网

©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图片

亚历山大·考尔德

《有红点和蓝点的触须》,约1953年

1962年购藏

© 2022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DACS, London


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以动态平衡雕塑闻名,作品《有红点和蓝点的触须》 也出现在展厅中。考尔德的作品简单而巧妙,从天花板垂吊而下的黑色细长铁丝,一级级向下生长,末端,铝片打造的黑色三角巧妙地维持着作品的平衡。铁丝的另一端,白色或黄色的铝片向上不规则地岔开。


考尔德的好友,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曾用“移动设备”(mobile)来形容他由机械或是气流驱动的动态作品。随着观众的走动,展厅中任何微弱的气流变化,都会让黑色铝片带动铁丝,轻盈舞动;而作品中亮色的模块则协助了观众,更好地捕捉作品的运动轨迹。


图片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

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的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欧美,随着不同国家之间艺术家交流的频繁,在南美、中东等地区,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有不少艺术家们共享着相似的创作兴趣。


比如委内瑞拉艺术家杰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 Rafael Soto)是动态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索托的作品开创性地融入了观众身体的运动。1967年,他用龙绳、钢丝等材质,创作了首个《可穿透的》(Penetrables)系列。观众被邀请与作品进行互动,穿越如凝固雨滴一般的尼龙绳,随着身体的移动,视觉的体验也随之不断变化。


图片


图片

杰苏斯·拉斐尔·索托

《十二块黑色与四块银色》,1965年

1983年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转让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在“动感视界”展览中,索托创作于1965年的《十二块黑色与四块银色》(Twelve Blacks and Four Silvers)也巧妙地诱导着观众移动身体。


他在布满条纹的背景中,设置了16个凸起的金属片,随着观众身体的移动,垂直和水平的线条会产生轻微的视觉震动,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感知。


图片

艺术家伊朗艺术家穆尼尔·法曼法玛妮

图片来自艺术家官网


图片

伊朗设拉子当地的历史建筑“灯王之墓”

图片来自网络


在展览的“中东视角”板块,伊朗艺术家穆尼尔·法曼法玛妮(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将中东传统的几何纹饰,与欧普的理念相结合,为欧普艺术带来独特的视角。


1971年前后,法曼法玛妮去了伊朗西南部城市设拉子(Shiraz)。在当地著名的历史建筑“灯王之墓”(Shah Cherag)中,繁复而精美的玻璃马赛克铺满建筑的内部,如银河一般,深深地打动了她,甚至令她因为震撼和敬畏而流泪。


图片


《五角形》局部.jpg

上图左、中:穆尼尔·法曼法玛妮作品

《五角形》、《无题》

下:穆尼尔·法曼法玛妮

《五角形》局部,1976年

2013年由中东和北非收购委员会出资收购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从展出的两件镜面作品中,观众能看出法曼法玛妮是如何将来自古波斯的镜面拼接技艺,与当代的艺术理念相互融合。


其中,在作品《无题》中,光滑和打磨过的镜面,组合成了一面相接的小方块,当光线打到作品上时,不同质感的镜子反射出不一样的光线。拉长的菱形光斑,将本是平面的作品,又延伸至另一个维度。


图片

李元佳

《带磁点的悬挂圆盘》,约1980年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来自中国台湾的林寿宇和来自广西的李元佳,都是早期活跃在英国艺术界中的中国艺术家。林寿宇将东方绘画中的极简和留白,和马列维奇以及蒙德里安的抽象创作相结合,通过几何和线条完成动态体现。


李元佳则将带磁性的点,放置在悬挂着的金属圆盘中,磁力让圆盘前后反转,引诱着观众随之走动。


图片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通过不同的视角,展览“动感视界”以非线性的路线,带领观众领略这场辐射全球的艺术运动。正如在展览开头,1960年代的“视觉艺术研究小组”(GRAV)这样写道:“我们想让观众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参与……让他们乐于与其他观众互动。”


图片


图片


Q:为什么泰特美术馆会选择在上海呈现一场关于欧普艺术的展览?


尼尔·麦康农:在“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之后,我们希望再有机会向中国观众展出国际化的艺术收藏,这次展览“动感视界”,展示了来自全球超过60位艺术家的作品。


同时,这也是一个强调观众参与的展览:欧普艺术及动态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一致认为,观众并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都希望观众能在真实的时空中与艺术进行互动。


《鬣狗顿足爵士舞》.jpg

右一作品来自弗兰克·斯特拉

《鬣狗顿足爵士舞》 1962年

1965年购藏

 ©浦东美术馆


Q:泰特美术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欧普艺术及动态艺术作品的?有哪些重磅收藏?


凯蒂·切斯特:1964年,在《时代杂志》上,“欧普艺术”这个名词首次被提出。泰特美术馆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开始收藏维克多·瓦沙雷利、胡利奥·勒·帕克和苏·富勒等艺术家的作品。


然而,此次展览希望重塑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的概念,把它视为一种被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所共同追求的艺术趋势。我们有意地拓展这个运动的范围,融入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


比如,在其中一个模块里,我们关注到来自中东的艺术家。尽管这些艺术家此前不被正式地视作欧普艺术或动态艺术中的一员,而他们之间的相遇,伴随着跨越不同城市和国家的、更广泛的艺术思潮,都导向了他们共同的对欧普和动态艺术的思考和尝试。这其中就包括了泰特美术馆近期收藏的艺术家,例如穆罕默德·梅莱希 (Mohammed Melehi)和贝哈特·萨德尔(Behjat Sadr)。


图片


图片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

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展览现场


Q:此次展览是怎么将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分类的?


凯蒂·切斯特:本次展览中,有若干个部分都是以曾经活跃的艺术家组织而整理得来的。例如,展览以艺术家组织“视觉研究小组”(Groupe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 ,GRAV)为开端,这是一个活跃在1960年代的巴黎的组织,由一群相互协作的艺术家组成。


这个展厅里展示了GRAV小组成员的作品,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且创作能够直接与公众互动的作品。


其他模块关注一些影响了欧普和动态艺术发展的重要展览,比如在其中一个展厅,我们专注于展示参加了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响应之眼”(The Responsive Eye)的艺术家作品。


图片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

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展览现场


Q: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对今天的艺术家有什么影响?


尼尔·麦康农:欧普艺术对我们有着持续的影响,在展览中我们有选择地展示了几位更当代的艺术家的作品,来说明这种影响。最显著的是吉姆·兰比的大型作品《佐波普》,同时也有艺术家托马·阿布斯更小型的作品。还有像互联网艺术(Internet Art),这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创作,或是为互联网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可以追溯到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中所做的创新与尝试。


图片

奥托·皮内

《光之房间(耶拿)》,2005/2017

2019年由泰特会员赠送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Q:是否能为观众推荐几件不容错过的作品?


尼尔·麦康农:我会推荐三个作品。第一个是奥托·皮内(Otto Piene)的作品《光之房间(耶拿)》[Light Room (Jena)],这是一件会引起共鸣且触动感官的作品,观众可以彻底沉浸在作品所创造的光和影中。


图片

拉贾·克拉克(Lygia Clark)

《生物模型(320)》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第二个是艺术家拉贾·克拉克(Lygia Clark)的作品《生物模型(320)》。克拉克是巴西“新具体”运动(Neo-Concrete Movement)的创始人之一。这件重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克拉克的典型雕塑创作,折叠并扭曲的金属,邀请观众去思考它们还能被如何重构的可能性。


还有莉莲·林(Liliane Lijn)的《空间移动圆锥》(Space Displace Koan)。这个作品上彩色的椭圆部分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亮光。它有着让观者感到轻微晕眩的效果:圆锥持续、缓慢地转动,吸引观者的目光追随着上面的线条,又似乎在消除雕像的形式。这个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光学效果是如何通过有趣地扭曲“现实”来影响观者的。



图片

编辑:骆紫妍

责编:叶荔

部分图片由浦东美术馆提供



——来源 | 一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