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东西艺术熔于一炉,水墨画戏重现经典

时间:2023-01-07 20:15:45 编辑:根泽
分享至

文/舒又


图片


从改良思潮下的“洋画家”,到时代塑造的“国画家”,再到晚年回归自我的“游戏笔墨”,他“游艺”东西的一生中,以对艺术的坚定与热爱不断做出创作革新,如他所言,“人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要跟别人学,要自己有独创的精神。”

 

立足时代,“游艺”东西


图片

展览现场

 

2021年8月27日至10月9日,广东省文旅部推出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重点展览项目——《游艺东西:关良的风格史研究》。此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负责策展,国内多家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通力合作,共征集展出了与关良先生相关的200多件藏品。


图片

年轻时的关良


图片

晚年时的关良


诸多藏品中,不仅有丰富的绘画作品,还有关于关良先生的文献、照片、文章等资料,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上都清晰梳理了关良的创作脉络和生活轨迹。


图片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改良思潮下的“洋画家”、时代塑造的“国画家”以及回归自我的“游戏笔墨”,以关良在不同时期和身份下的创作为线索,将关良的种种创作尝试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解关良提供了许多真实可考的资料。


图片


图片


策展人王绍强曾说,“这次展览既是以艺术家关良为核心的一次个案研究,也是广东美术馆‘馆藏活化’的一次典型案例。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个广东艺术家的个案,弘扬文化自信,让广东年轻一代的美术工作者、年轻一代的观众,借此机会认识这段值得研究、值得传播的历史。”


图片


图片


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关良去世,他的作品渐渐淡出大众视线,直至20世纪末以后,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艺术市场上,关良的作品都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在近年,他的作品被竞相收藏。重读关良是市场所需,也是填补公众对于关良创作生涯所缺少的部分认知。


图片


图片

 

此次展览的名字恰好将关良的艺术之路做了概括,他的创作一直都立足于时代,在中西融合的浪潮中,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游艺”东西之路。


以西为用,水墨画戏


图片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留洋艺术家之一,关良的艺术天赋是少见的,绘画、音乐、戏曲等都颇为精通,某种程度上,这些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互为滋养,方才形成他自成一派的创作。他的游艺东西之路,还是要先从改良思潮下的“洋画家”开始说起。


图片


图片


20世纪初,从海外留学回来的画家们,归国之后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社交圈,这些画家在当时都被普遍称为“洋画家”,关良便是其中之一。他于1917年和兄长一同到日本留学,先后师从日本画家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系统学习了素描和油画,并接触到了诸多西方画家的作品,后印象派的革新将他带入前所未见的视野,现代艺术的精神自此深埋于他的创作。


图片


图片

 

回国后,关良得到了当时国内的几所艺术高校教授油画的机会,并被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组成的文学团体“创造社”聘为美术编辑。作品几经展出,收获了广泛好评,他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被并称为“中国早期油画四大家”。


图片


图片


中国传统书画自幼时便对关良影响颇深,教课之余,他开始在思考如何将东西方的艺术在自己的创作中巧妙融合,在油画与国画等不同媒介之间不断实践。水墨画戏便是他创新的第一步,也为他打开了“国画家”的第二个身份。


图片


图片


作为资深票友,关良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甚是浓厚,他常利用闲暇时间学戏,吹拉弹唱无不精通,凭着对戏曲的热爱,他深入研究各种戏目的情节与人物,揣摩人物形象,甚至在看戏的时候都不忘速写描绘场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曾说,“我想要画好戏剧人物,自己首先必须弄清有关戏目的剧情、场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自性格的特征,要着意把人的精神气质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画出的人物和观者息息相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图片


图片


以淡彩水墨为基础,关良将西画的技法、理念和国画的形式语言相融合,既有中国传统书画的意与韵,也有西方现代艺术的技与理,将东西文化熔于一炉,成就了他创作生涯中最受关注的水墨戏曲人物画。


图片


图片

 

他提笔画戏,画出戏中人物的动势,画出戏目的精髓所在,尤其戏中人物的眼神,多是在关良精心揣摩之下添上的最后一笔。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眼神有所差别,正是对这些细小差别的观察与把握,让关良的画中人似是活了起来,一幕幕传统戏曲中的经典跃然纸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在《谈艺录》提到:“有时我把画好的一幅画稿,高悬墙上,朝夕相对,斟酌再三,一旦成熟,即刻落笔,一挥而就。眼睛不仅反映着人物的动态、神态、情绪,而且更反映出戏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思想感情、气质。”


图片


图片


只是当时的观众对这样的创新褒贬不一,不乏有人评价他的水墨戏画如同小儿涂鸦一般,人物画得并不标准,失了绘画的水准,他的题材也似乎并不能响应社会现实。


画家齐白石、李苦禅等人纷纷站出来表达对他的支持,在他的一次画展上,李苦禅曾带着一批学生去参观,许多学生提问为什么他不把人物画得标准些,苦禅先生说:“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郭沫若也曾对他的作品大为赞赏,认为他发扬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具有“民族特征”的绘画形式。


图片


图片


在此后1957年的中德文化交流中,关良便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去往德国访问,他开始创作更多的油画、水彩等,也让他对于西方艺术有了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在德国访问期间的作品与早期留学时的面貌上大有不同,从画面语言的处理到整个画面的把控,更显娴熟,在建筑、风景作品中,以西画构形,笔触挥洒间,将国画中的意境自如传达。此时的关良,已在东西画种之间找到了自己自成一派的面貌。

 

图片


以德国之行为转折,关良的创作进入了渐入晚年后回归自我的“游戏笔墨”阶段。他将在油画创作上的新体悟加入到戏画中,造型简练,色彩明快,创作了《钟馗图》《贵妃醉酒》等经典作品。直至1985年去世时,关良都从未放下画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洋画家”到“国画家”,再到将东西艺术内化为挥洒自如的自我画境,关良始终在探索中前行。


图片


多年以后我们再读关良,不仅看到他留下的作品,也看到他在那时所做出的革新。他在自己的“游艺”东西之路上一直坚持自我,勇于攀登,如他在画中所画的那样,在漫漫长阶之上,独自一人不畏艰难地行进着,也如他在教导学生时所言,“人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要跟别人学,要自己有独创的精神。”



——来源 | 中国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