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康乃馨
一个亲身经历一战、二战的艺术家,会怎样表达战争?奥托·迪克斯给出了一个充满血泪的答案,他是少有的以艺术家身份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他的作品,将给我们一个照见战争和纳粹统治下黑暗世界的窗口。
手持康乃馨的自画像-·奥托·迪克斯
威廉·海因里希·奥托·迪克斯(Wilhelm Heinrich OttoDix),1891年12月2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州的格拉-翁特姆豪斯城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少时便有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恩师勋克,帮助他申请到了州立侯爵奖学金,以此进入德累斯顿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彼时的欧洲大陆种种思潮轰轰烈烈,这也不免影响到了年轻的迪克斯,他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研究时兴的艺术潮流。他流连于德国和法国的艺术画廊、展览,生活在德累斯顿熙熙攘攘的文化活动中。
战神自画像-奥托·迪克斯
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纪大战爆发。初期,大多数德国平民和知识分子都没有意识到,在战争面前没有人能幸免于难,战争之火终将烧及自身。他们狂热地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迪克斯自愿参军,欢呼战争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迪克斯在1915年《战神自画像》中,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战神,彼时的他还怀有建功立业、为国奔赴沙场的激情。但在亲身经历过残酷的阵地战之后,无数同龄人的生命与血肉,使他的态度发生转变,他认识到战争的痛苦与残酷。
战争三联画-1929至1932年间-262×403厘米
现藏德国哈雷地区的莫里茨山国立美术馆
战争三联画-中部-奥托·迪克斯
战争结束后,那些血肉横飞的画面成为了他的梦魇,他创作了著名的《战争》三联画,他借鉴中世纪祭坛画的构成,创作分别包括早上、下午、晚上所呈现的一个地狱,被毒气所扭曲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构思了生死循环。左侧,那一列士兵在晨雾中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战场进军,随后经受战争的洗礼,“发展”成中心面板那阴森可怕的场面。废墟中唯一的幸存者是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蹲在被刺穿的尸体形成的一个拱形的桥梁下。最右面板显示的是迪克斯自己,他逃过了地狱也拯救一个受伤的同伴。在祭坛画的“基座”,死亡的士兵像在沉睡,一切在沉默中结束。这幅画成了“人类的末日”的异景。
大都会-奥托·迪克斯
大都会-中幅-奥托·迪克斯
大都会-左幅-奥托·迪克斯
1928年,迪克斯37岁,在经历了思潮风涌、战争噩梦、战后疗伤的他,创作完成了宏伟的三联画《大都会》。该画如今成为“黄金二十年代”的最重要写照,也成为迪克斯一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此画依旧采用了与《战争》相同的中世纪三联圣坛画的形式,最中间是战争过后,迅速上位的上层社会、战争的获利者,他们在爵士乐酒吧中尽情的狂欢。但在两翼,喧哗的门外,那些为战争奉献了生命的老兵乞丐们却无人问津。
自画像-奥托·迪克斯
随着魏玛共和国垮台,德国进入了又一次战争漩涡,希特勒上台,纳粹独裁统治时期开始。1937年,戈培尔任命“帝国视觉艺术协会”主席阿道夫·齐格勒为组长,在帝国范围内收缴一切“颠覆”和“堕落”的现代艺术。收缴的作品被集体展出以示羞辱,旨在“教育德国公众免受反常变态的犹太艺术渗透”。大约五千多张作品在德国范围内被收缴,这些作品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毕加索、梵高、夏加尔、马蒂斯,以及众多德国现代派和犹太画家的作品。
火柴贩子-奥托·迪克斯
斯卡特球员-奥托·迪克斯
迪克斯具有代表性的一幅画是《火柴贩子》,失去四肢的火柴贩子腿上放着一大盒火柴坐在画面中间,但是周围的人都不理会他,留在画面里的只有三双往外走的双腿。这表现了战争过后所有人都尽力去逃避战争回忆,不想直面这个勾起不幸过往回忆的火柴贩子。再一幅是《斯卡特球员》,画面上三个打牌的人肢体残缺,一看就是经历了战争的创伤。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首先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
集中营自画像-奥托·迪克斯
“在30年代生活着的德国人,只要是对这些事情关心的话,没一个人会忘记,这个民族拥有悠久的极高的文化水平,可是竟然发生了恶心的退化。”迪克斯对此深感不满。由于迪克斯不肯妥协,他被解雇了教授职位,并被迫停止了创作。1945年2月,老迪克斯又在二战最后的关头,被迫加入人民冲锋队直至被盟军俘虏。在战俘营中,一位法国馆员认出这位著名的画家。
战俘自画像-奥托·迪克斯
1947年,他创作了最后一件战争主题的大型画作《战俘自画像》,画中55岁的迪克斯面容颓丧。这与1914年他的《战神自画像》形成强烈反差:那时的迪克斯眼中似乎有火焰燃烧,像是随时准备冲向战场。晚年的迪克斯这样定义战争:“战争是祭坛装饰品,是一个寂静和安宁的所在,人类在它周遭喧腾,战争是一个冥想地,是一个并不理想的无名战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