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十余年,十位艺术家展现中国油画的“伏脉千里”

时间:2023-04-13 19:19:23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鲍明源


时间是一串链条,或许艺术史也是。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而延续这历史的人,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伏脉千里01.jpg

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2023年4月8日,“伏脉千里——艺术名家综合展”在艺冠空间开幕,参展的艺术家为:孙宗慰、吴冠中、苏天赐、罗尔纯、李秀实、戴士和、袁文彬、石煜、孟佳宝、罗逸清。展出作品的时间线跨越八十余年,覆盖了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更展现了几代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貌,其中有着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和绘画语言的自由施展,既关注生活,又不断回应着时代。


伏脉千里02.jpg

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士和将“伏脉千里”确定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之所以叫“伏脉千里”,就是因为艺术的传承不只是表面的风格,也不仅是狭义的师承,也包括历史上艺术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视觉引起的精神感受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回忆起他的老师李秀实先生的作品《晨》中,一位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把胳膊肘搭在车把上,很是帅气。这个形象给戴士和留下的印象很深刻:“画得那么轻松,那么贴近生活,充满了对于青春的陶醉,这些东西都会在我的画里边、在学生中一代代地传下去”。


伏脉千里03.jpg

晨 李秀实  101×301cm 布面油画 1961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油画民族化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可以看到,从孙宗慰、吴冠中、苏天赐、到李秀实、戴士和、袁文彬、石煜,艺术家们对油画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一种自觉。纵观整个展览,正如戴士和先生所说,这种传承也是中国艺术家脚踏实地、用中国人的情感和视角,努力为油画开辟新路的过程。


伏脉千里04.jpg

开幕现场(作者拍摄)


策展人陈曦认为:“老一代艺术家以‘立’为己任,在经历过动荡年代之后,他们打破俗套,勇于尝试,并重新将艺术作为本真性的表达。而新一代艺术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自律与思辨,他们反而要在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停下脚步,通过远行与对个体的审慎观察重新认识世界。尽管身处的时代与境遇不同,但这些艺术家都将东方的语言注入油画作品中,迥异于传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忠于自我的思考与表达,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伏脉千里05.jpg

紫金太和 孙宗慰  56.5×76cm 布面油画 1947年


孙宗慰(1912-1979)曾在南京中央大学师从徐悲鸿先生。他曾经奔赴祖国西部考察少数民族的生活,研习敦煌壁画,之后创作出了一批富有中国韵味的油画作品,在色彩、笔触、造型、空间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解。《紫金太和》立足于中国审美趣味,延续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又遵循了西方传入的焦点透视法,别具一格。


伏脉千里06.jpg

塞纳河 吴冠中 70×50cm 综合版画 1989年


吴冠中的《塞纳河》强调画面抽象结构形成的节奏,结合了中国画的“留白”手法。苏天赐吸收了林风眠作品中主观的色彩和对造型的归纳,展览中的《暮春三月》和《瓶中的红花》融入了中国绘画的笔法,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诗意,以含蓄隽永的方式传达感受,同时也区分了色彩的冷暖变化和色彩倾向。


伏脉千里07.jpg

暮春三月 苏天赐 50×64cm 布面油画 1992年


伏脉千里08.jpg

瓶中的红花 苏天赐 40×50cm 布面油画 1992年


罗尔纯先生在作品中进一步解放了造型和色彩,形成了强烈的个人语言。李秀实先生将中国画的墨线引入创作,发展成为“墨骨油画“。戴士和先生基于客观物象,突出画面的构成、色彩、笔触等元素,挖掘对象的内在精神,致力于“写意油画”的研究和创作。而在袁文彬、石煜、孟佳宝、罗逸清的作品中表达了艺术家对时代、对历史和文化的关切,色彩这一绘画语言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和拓展。


伏脉千里09.jpg

作家-老柯 罗尔纯 72×60cm 布面油画 1989年


伏脉千里10.jpg

山居辑系列——空谷展翅 李秀实 80×10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伏脉千里11.jpg

春节期间的百合 戴士和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伏脉千里12.jpg

摩梭族的阿夏 袁文彬 200×12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伏脉千里13.jpg

搁浅 石煜 110×11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微信图片_20230413192809_副本.jpg

五光十相 孟佳宝 49×58cm 布面油画 2021年


伏脉千里15.jpg

锦簇13 罗逸清 30×40cm 油画、丙烯 2023年


艺术家李秀实在采访中提到,油画民族化的实践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油画家那里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还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艺术主张。直到20世纪50年代,董希文先生才明确提出“油画中国风”的概念,他在《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一文中写道:“因为我们究竟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情况,我们有我们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的独特的爱好,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李秀实先生也认为,中国油画的创作不能总是尾随西方,那样就容易丢失本民族艺术里独一无二的东西,就难以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伏脉千里16.jpg

京华遗韵系列——钟楼胡同 61×81cm 布面油画 1992年


面对油画民族化的课题,我们该如何处理中西艺术的关系?戴士和先生认为“西方艺术传统和中国艺术传统的结合点就在于当下每个中国人的诚意,每个人的真情实感,这里面就包含着从西方学来的技法,也包含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这些都表现在当下你所画的作品中。”


伏脉千里17.jpg

旅顺美术老师与学生 戴士和 100×12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伏脉千里18.jpg

王老师和她的弟子 戴士和 100×12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石煜认为,艺术家们都在表达自己的时代,但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文脉的延续,以及对这种文脉的关心和热爱,是一种表达方式”。


伏脉千里19.jpg

夜奔 石煜 110×12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在采访中表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表现方式,但也有共同面对传统文化的课题。“我们所说的油画民族化不是用油画画国画,而是要先进行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在展出的作品中,他用五彩的云来表现泸沽湖上的雾气。而在油画中,色彩也是最具有主观性和意象性的东西。“写意主要是要表达内心的意象,不仅是如实地反映现实,而要融入情感和感受”。


伏脉千里20.jpg

泸沽湖上的五彩云 袁文彬 200×12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伏脉千里21.jpg

锦簇6 罗逸清 30x4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正如策展人陈曦所说:“绘画传承的不仅是技法,还有思想与精神,即追求形式与精神的内在同一性。”只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对美有着纯粹追求,有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艺术的文脉将会继续在绘画中传承下去。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文/鲍明源,作品图片由艺冠空间提供)


伏脉千里22.jpg

出席开幕的嘉宾合影(作者拍摄)


伏脉千里23.jpg

出席开幕的嘉宾合影(作者拍摄)


伏脉千里24.jpg

参展艺术家李秀实致辞(图片来源:艺冠空间)


伏脉千里25.jpg

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士和先生致辞(图片来源:艺冠空间)


伏脉千里26.jpg

参展艺术家、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致辞(图片来源:艺冠空间)


伏脉千里27.jpg

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石煜致辞(图片来源:艺冠空间)


伏脉千里28.jpg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陈曦致辞(图片来源:艺冠空间)


伏脉千里29.jpg

开幕式由艺冠空间负责人徐建欣先生主持(图片来源:艺冠空间)


伏脉千里30.jpg

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伏脉千里31.jpg

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伏脉千里32.jpg

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来源 | 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