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艺|老上海书店&咖啡的情意结

时间:2022-10-29 20:38:43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沈琦华


在上海,书店卖咖啡,追根溯源竟是上世纪的传统。

学者李欧梵在其《上海摩登》里写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充满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间里,咖啡被证明是流行的都市景观。”


图片


这段历史还是颇有趣味的,书是记忆的追悼,配上咖啡,从中调和出的那几分浪漫,几分倔强,几分温馨,几分柔情,定会让读者难忘。


“真美善”和“金屋”的下午茶


学者孙莺在其《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中考证,1844年,即上海开埠的第二年,咖啡豆就已现身上海,而到了1876年,咖啡进入了上海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中。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的咖啡馆数量激增,这与当时的战争有关。

俄国十月革命、一战、二战、“八一三”事变,直接导致了寓居上海的外侨人数剧增。


图片

▲ 马斯南路115号旧址(今思南路81号)


而此时,在上海法租界的中心位置,马斯南路115号(今思南路81号),1927年,一对父子,父亲曾朴、儿子曾虚白,一起开办了一家名为“真美善”的书店。


图片

▲ 曾朴(1872~1935年)


有趣的是,曾朴先生对于“真美善”的灵感,直接源于他对于法国浪漫派作家的印象 —— 而这个写下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翻译家,竟从未踏上过法国的土地。


微信图片_20221029211721.png

▲ 马斯南路115号旧址(今思南路81号)


在真美善书店,几乎每天下午,曾氏父子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边喝咖啡,边讨论他们喜欢的法国作家。

有人把曾氏父子和他们的朋友称之为“真美善”文人群,请记住这些名字,这些闪闪发光的人啊,不仅爱文学,更爱咖啡。


这些人,多数都是作家、诗人、大编辑,比如:邵洵美、徐志摩、田汉、郁达夫、张若谷、朱应鹏……等,而像李青崖、徐霞村、徐蔚南……等,则是日后一代赫赫有名的翻译家。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真美善书店最后还是因为经营不善,在1931年秋关门了。

再过了几年,曾朴离开上海回了常熟老家,潜心园艺,咖啡自然是很少喝了;自此之后,曾朴再也未发表过任何译著,他苦心经营的精神家园也消失了。


图片

▲ 邵洵美(1906~1968年)


金屋书店的老板家里,也有这样一个喝咖啡吃下午茶的客厅。

金屋书店,1928年开办,老板叫邵洵美,书店地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斜桥路口。


图片

▲ 淮海中路1754弄旧址


上海图书馆向西,淮海中路1768弄(原淮海中路1754弄)内有几十幢花园洋房;这片花园住宅,始建于1916年。

淮海中路1754弄17号是邵洵美的家,下午三四点钟,朋友们三三两两地过来,在邵洵美的客厅里喝咖啡、聊文学。


图片

▲ 淮海中路1754弄旧址(今淮海中路1768弄)


也有人把这批人称作“金屋”文人群,其中有:施蛰存、徐訏、林徽音、孙大雨、全增嘏、徐迟……等,抗战胜利后常来喝咖啡的还有:钱锺书、许国璋、陈少云、桂中枢、章克标、林达祖、姚苏凤……等。


田汉和《咖啡店之一夜》


图片



图片

▲《申报》上首次出现“咖啡”二字


图片


图片

▲ 南国艺术学院旧址(今永嘉路371号)


图片


微信图片_20221029205202.png

▲ 南国艺术学院旧址(今永嘉路371号)


图片


西门,是上海书店咖啡馆鼻祖


图片


微信图片_20221029205224.png

▲ 今中华路盐城路一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不再卖咖啡的西门书店,之后又迁址更名为上海旧书店


图片




——来源 | 优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