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跟泽
岁在乙巳(2025)年初,与吾师苏金海先生闲谈中言及,值此从艺六十载、执教五十五周年之际,拟编纂专为学生刻制的姓名斋号印作品集,并言:"此类辑录师生印缘之专题印谱,或为印林首创。"闻者皆振奋不已。新春甫过,先生复与承园详议体例,筹划编务。
二月下旬,编辑组于承园(吴卫东先生工作室)正式组建:苏师总领,余司组稿服务之责,吴卫东君主理排版装帧,刘儒杰兄统筹联络、校雠印刷诸务。三月二日始征稿,原拟四月十日截稿,然各方响应踊跃,延至五月末方告收官。其后月余,编辑组于承园悉心扫描原印蜕、边款,精研图像处理;六月入版式设计,反复校勘调整,至七月中旬终审定稿。其间专赴印刷厂家,遴选佳纸,考究布面色泽,严控印刷品质。七月末成书,八月初始分发完毕,历时半载,终竟全功。
本书收录苏师为83位学生刻制128方印作,其中女学生10人。入编者出生年份自1951至1994年不等,含中书协会员18人、西泠印社社员1人、中美协会员1人、省级书协会员22人、市级书协会员5人、各印社社员8人,余皆为各界才俊。从学者或专精艺事,或跨界有成,更有众多青年才彦,皆醉心篆籀,承续文脉。
编辑琐记三则
一曰“收集本”。来稿皆一人一页,分装文件袋中,复建电子文档。此本至五月二十四日功成身退。儒杰提议,此本宜珍藏,若蒙苏师题记,则价值益彰。先生遂欣然命笔:“《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号印聚》印花收集本,由庞跟泽老友于二〇二五年三月至五月组稿使用。五月二十四日,庞跟泽、吴卫东于承园见证刘儒杰制作原钤印谱。此谱由本人珍藏。乙巳初夏,金海并记。”编校既毕,同仁皆署名留念,以志因缘。
收集本
二曰“长虹唫馆”印。编辑过程中数易其稿,务求尽善。初拟以先生“园丁”印作封底,然三校于承园时,诸君以为“长虹唫馆”更契题旨。先生即席奏刀,顷刻而成,全印苍浑朴茂,气韵流动,堪称妙制。
“长虹唫馆”印蜕
三曰“原钤册页”。苏师、儒杰躬自粘贴印蜕130余方(实用128方),辑为四本册页,连缀长达16米,由苏师什袭珍藏。
原钤册页
此谱特色有三
其一,授业之广。自南京第四中学(今二十九中)至南京艺术学院,从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至江苏教育学院(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乃至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学府,先生教泽广被,桃李成蹊。
其二,历时之久。所录印作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绵延至今,完整呈现先生半世纪之从艺教学轨迹。
其三,文献之珍。先生数十载执教,为弟子治印数以千计,本集萃选姓名斋号印128方,创作年代跨越1980至2025年,地域遍及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十余省市,堪称一部微型当代篆刻教育史。
校雠既毕,慨然有叹:一叹先生为学生治印之丰,当代印坛罕有其匹;二佩其有教无类、润物无声之师德;三感卫东、儒杰二君焚膏继晷之勤。《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号印聚》既为艺术结集,亦是师道存照。愿此谱行世,能为篆刻传承辟一新径,使金石薪火永续不绝。
庞跟泽 谨识
乙巳荷月于金陵鸡笼山房
《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号印聚》编辑工作照
吴卫东在设计编排
左起苏金海、吴卫东、庞跟泽在校稿
左起吴卫东、苏金海、刘儒杰在校对
苏金海、刘儒杰在粘贴原钤印蜕
承园工作场景
苏金海老师在设计“长虹唫馆”印稿
印稿上石
苏老师在刻边款
吴卫东在印刷厂校色
刘儒杰在打包快递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