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

时间:2025-08-02 06:31:56 编辑:亦一
分享至

文/陈维

      近日,汇集著名篆刻家苏金海先生为其八十余位弟子所刻姓名斋馆印的《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号印聚》刊行。这部由言恭达题签、辛尘作序的印谱,不仅是一部师生情谊的深情记录,更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苏金海先生长达半个多世纪艺术与教育生涯中那份朴厚雄浑的印风。苏金海先生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扎根传统、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草根”之路,其成就斐然却低调务实。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1)

《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馆印聚》作品集封面、封底

题签.jpg

言恭达题写书名


      1983年,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中,苏金海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这一成绩并非偶然。当时他已在汉印研习中浸淫十余年,又开始探索金文与甲骨文入印,作品中既有传统法度的严谨,又可见探索的锐气。这次获奖让他在印坛获得关注,而此后数十年,他持续在全国性展览中亮相,作品风格日渐沉稳,印证了早年功底的扎实。

      甲骨文入印是苏金海艺术探索的重要方向。这种文字材料冷僻,可辨识字数有限,创作中常需面对“文字偏少,难以集全”的难题。他在《甲骨文治印琐谈》中提到,遇到空缺时会用通假、转移、拼合等方法解决,且强调“拼合法须慎用”担心损伤古文字的纯洁性。这种严谨态度,让他的甲骨文印既保持了古文字的韵味,又能适应印面布局需求。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甲骨文研究的重镇,有深厚的学术传统,苏金海师从徐畅、秦士蔚先生,在文字学素养上得到系统培养,其甲骨文创作既接续了学术脉络,又通过印式仿古玺、布局参战国古玺等尝试,形成了个人艺术表达。
      汉印是苏金海先生创作的另一重要根基,这一点在《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号印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的汉印作品不刻意追求新奇,而是在字法、刀法、章法的协调中见功夫。刀法则以犀利明快见长,线条刚劲有力,既保留了汉印的端庄气象,又透着自然率真的气息。书中收录的学生姓名印,多取法汉印样式,于规整中见细微变化,可见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苏金海对朱白文结合的印式有持续探索。这种将朱文与白文融于一印的形式,需要精准把握字与字、朱与白的视觉平衡,他的作品中,此类尝试虽不张扬,却能做到布局和谐,显示出对印面空间的敏锐感知。

      在创作之外,苏金海的理论思考同样值得关注。2018年出版社《金海印谭》收录了他三十余年间的文章,从技法探讨到印人评论,从创作心得到教育思考,内容平实却见真见灼。如《金文印创作简论》梳理了从明代到当代的金文印发展脉络,《甲骨文治印琐谈》记录了个人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法,这些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为后学者提供了切实的参考。
      《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号印聚》所收作品,虽非全是他的代表作,却最能体现其艺术与教育的关联。四十余年间,他为八十多位学生刻制姓名斋馆印,这些作品题材平实,却处处见用心。学生中既有文化领域从业者,也有年轻学子,体现了苏金海先生“有教无类”的传承态度。他曾在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等多地授课,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这种对篆刻普及的投入,是篆刻传承的极好样板。
      苏金海常自称“草根篆刻家”,这种定位或许恰是他艺术态度的写照——不刻意追求头衔与虚名,而是在创作与教学中践行对篆刻的热爱。他的艺术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传统的深耕与传承中,展现了一位篆刻家朴素的坚守与担当。在当代篆刻多元发展的今天,这样扎实的探索与平和的坚守,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馆印聚》部分作品欣赏: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4)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5)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6)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7)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8)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9)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10)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11)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12)

刀耕不辍 薪火相传 ——苏金海先生篆刻艺术简论(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