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海,1952年生。字博生,别署河西外史、山赵樵夫、长虹唫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至七届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南京市书法家协会、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顾问。
苏金海刻甲骨文姓名印品读
□庞跟泽
为庆贺苏金海先生从艺60周年执教55周年,《苏金海刻学生姓名斋馆印聚》一书正在编辑中。在120余方姓名斋馆印中,我对其中几方甲骨文姓名印印象深刻。
苏金海先生的甲骨文印既承古韵又融今风,在他的刀下,古老的甲骨文艺术元素与现代的创新思维完美结合。创新元素的融入并非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一种发展和升华。他的甲骨文篆刻艺术在这种融合中日新月异,每一件作品都独具个性与生命力,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艺术之树,枝繁叶茂,每一片叶子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芬芳,但同时又保留延续着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基因。
一、“老杜”印(图1)。甲骨文“老”字像拄杖老人,“杜”字会意从木从土。平面结构上,“老”字略窄,上部略往右倾斜,下方直竖“拄杖”支撑稳定了“老”字的重心,且左右上下空间布局恰到好处。“杜”字占地略宽,“木”部竖笔拉长,视觉中疑是中间界格,这种手法构成了印章特有的二维空间秩序。印章右上部留出空间,避免了与“老”字头部的拥挤。两字中部斜笔的穿插交合,如恋人牵手,形成互动。“杜”字的“土”旁上部留红,与“老”字右下留红形成对角呼应关系。特别是“土”旁左笔的断笔自然形成了甲骨残泐感,妙不可言。下横与“木”旁斜笔搭接,如倚靠在恋人的肩上,很有画面感。边栏采用“厂”型边框,右、下边敞开,既强化构图稳定,又保留甲骨文印应有的古朴残缺美。加上用刀爽利干净,笔触侧中兼顾,使整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情意绵绵。这种既恪守古文字规范又充满现代审美的创作,是苏先生“通古今之变”艺术主张的完美体现,也为当代篆刻如何活化传统提供了典范案例。
图1 老杜 2.4cm×2.4cm(2024年)
二、“高民”印(图2)。“高”字取殷墟无名组卜辞写法,强化了宗庙建筑的崇高感。“民”字参照组卜辞“目”形构件,竖画用斜笔处理,打破了整体应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以往固定样式。“高”字顶头,右侧留大块空,形成视觉张力,甲骨文原始的对称结构被解构为现代平面构成。“高”字“口”旁下垂中间留空,与“民”字下部虚空形成不同块面视觉上的联动,这是对传统印面“分朱布白”法则的拓扑与改造。“民”字斜笔的处理与“高”字垂直线条构成矛盾关系,这种“斜势救正”的手法令人联想到汉代急就章,今天我们却通过甲骨文的抽象线条获得了当代性表达。“民”字左侧上部倚边,又起到物理结构上的稳定。同时左侧完整边框与“民”字上部倚边形成的双重轴线构建了“观看锚点”,读者视线会沿“高字留空→民字斜笔→左侧实边”完成Z字形扫描。而率性用刀产生的“生拙感”则成为生拙美学的技术体现。单刀侧入形成笔画线条的“毛边”拟甲骨刻辞的契刻质感,线条中段的粗细波动保留了行刀过程中的力度、角度变化轨迹。应该说这种表现手法体现了甲骨文篆刻从“文字移植”阶段进入“观念重构”阶段,其价值在于,打破董作宾甲骨分期风格对篆刻的束缚,为“非对称构成”找到古文字学依据,也在古文字造型与现代构成之间找到了极具个性的平衡点。从这方印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先生运筹帷幄,灵活运用,将甲骨文篆刻提升到了以古文字为媒介进行当代艺术表达的新层面,其突破性不亚于赵之谦当年将碑学笔意引入篆刻的革命性意义。
图2 高民 3.0cm×3.0cm(2018年)
三、“家龙”印(图3)。此印为苏金海先生2021年的作品。该印诠释了其晚年创作中“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他将甲骨文的原始野性与文人篆刻的精致把控熔铸为全新的篆刻语言。初观全印似漫不经心,但每一个布局、每一个笔画都含有丰富的个性语汇。
图3 家龙 3.2cm×3.1cm (2021年)
“家”字取殷墟YH127坑,“豕”形变体,将原本封闭的“宀”部打开,“豕”的曲线简化为直线,赋予现代建筑般简明重叠之美。“龙”字融合宾组卜辞的卷尾龙与黄组卜辞的冠角特征。“家”字右倾的动势与“龙”字垂直正中的静态形成对冲,二者之间的反差是经过精心“谋划”创造出的视觉焦点,这种构图源自青铜器铭文的空间意识。“家”字宝盖头右竖笔与边的斜笔“似接非接”的处理,如甲骨片裂纹的随机美感。左上侧倚靠中间界格竖线,如人倚靠在柱子聊天,轻松而随意,把日常生活场景引入艺术创作。“龙”字端坐左格正中,威武霸气。“家”字的慵懒倚靠与“龙”字的端坐威严构成戏剧性对话。另外,“家”字和“龙”字左下留红,形成两大块面,使全印气质更稳重。印边作“匚”型处理,是对传统印式的解构。单刀冲刻的线条保持匀速运动,舍弃装饰性波磔,接近良渚玉琮刻线的纯粹性。这也标志着苏先生的篆刻已进入新古典时期纯线质的禅意表达,堪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典范,其价值在于,将甲骨文篆刻从“技艺表现”提升至“生命体验”的哲学高度,为当代中国篆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四、线质与留空是甲骨文篆刻印面构成的重要因素,而印边则是印面构成的重要手段之一。粗文粗边、粗文细边,细文粗边、细文细边等变化都是“盘活”印章整体章法的调节器。“顺成”印(图4)为苏先生2025年新作。“顺”字的“川”旁取武丁期宾组卜辞湍流意象,是将曲线抽象为折线。“成”字融入西周早期金文“戌”部写法,强化斧钺的刚硬质感。“顺”字左右结构,占据印面略大,自然随形,不作缩减,这种分布也是对汉印“均分空间”法则的反叛。另外,把“成”字逼到印边,让“成”字上一横抓住顺字“川”部,下一横托住“顺”字,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成”字左上与有金属感的边框粘边,残破让视觉力量感外溢。下部留空,厚底边框托住整体,加上“川”旁笔触线条粗细不均匀,特别是断笔处的“意连”处理增加了全印的节奏感。
图4 顺成 3.0cm×3.0cm(2025年)
五、“祥林之印”(图5)。这是一方融合甲骨文风格与古玺印式的典型创作。此印四字,印面作“十”字分隔,既规整又灵动。“十字”界格古玺印有之,如战国古玺“邗仓之玺”,这种印式包括“朱白相间”印式,是苏先生甲骨文印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手段,他首创把汉印“朱白相间”印式移植到甲骨文印创作,这极大地丰富了甲骨文印的创作形式。
图5 祥林之印 1.6cm×1.6cm(2005年)
苏金海先生主张甲骨文印要“原汁原味”,特别是甲骨文姓名印,最好不要轻易用假借或拼合等方式替代,以免产生歧义。此印印文“祥”字用“羊”,为古字通假,符合《说文解字》“羊,祥也”的训诂。
“祥林之印”中“祥、林”二字正分,“之”字左倾斜“造险”,起到平衡整体印面的关键作用。“印”字满格,又因字形左下自然留红,加之右侧的留红,正好与“羊”字两侧留红形式对角呼应。“羊”字下部与“印”字上部与“十”字界格轻重不等的粘连,起到举重若轻上下支点作用。而这方印的成功在于“守古法而见新意”,以甲骨文为骨,以古玺印为韵,通过章法的虚实互动,将三千年前的文字转化为方寸间的生命。所以篆刻的创新需要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而非形式简单的标新。
年逾七旬的苏金海先生刀耕不辍,创作常新。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本身的意义,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哲学的体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容易被岁月和习惯所束缚,而苏先生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不是限制,创新没有止境。对于后辈艺术家与学者来说,苏先生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丰富的艺术语汇。在他的启迪下,我们在艺术之路上有更多的勇气和方向,不断探索前行,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

来源:2025年第23期《书法报·书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