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海 | 李伏雨先生的两通手札

时间:2024-07-14 18:18:33 编辑:根泽
分享至

图/文 苏金海

    近日从西泠印社公众号上得悉《西泠艺丛》入选“2024BlBF精品期刊展”的喜讯,不禁想起了该刊创办人之一的李伏雨(1924—1995)先生。

    据《李伏雨先生编年简表》所载:1945年(乙酉),入学国立艺专西画本科,同班同学有刘江,时任校长潘天寿;1976年(丙辰),从杭州市第三中学调入西泠印社;1977年(丁巳),参与组建西泠印社出版社;1978年(戊午),为《西泠艺丛》创刊组稿。伏雨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书法篆刻家,也是一位博学敬业的编辑出版家。《西泠艺丛》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今已走过45个春秋发行114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书画篆刻核心期刊。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篆刻作者展示自已创作成果的方式极少,远没有现今的电视、手机、微博、自媒体丰富多样。彼时的展示方示似乎只有展览和报刊两种,尤以专业报刊最能引人关注。记得七十年代的书法篆刻刊物十分稀少,好像只有《书法》(1977年创刊)、《西泠艺丛》(1979年)、《书谱》(香港,1974年)、《印林》(台湾,1979年)等几种。《书谱》和《印林》因不在内地发行,故普通读者很难见到。七十年代不仅专业刊物少,而且出版的周期也比较长。例如《书法》刚创办时是季刊,后改为双月刊。《西泠艺丛》起初是年刊(第一期1979年2月、第二期1980年4月、第三期1981年3月、第四期1982年6月、第五期1982年12月),后改为刊。由此可知,在彼时刊物少、周期长的情况下,篆刻作者欲刊登作品,其入选难度堪比如今的“全国书展”和“兰亭奖”。

    我自1973年开始学印,先后师从徐畅和秦士蔚先生,1977起篆刻习作陆续在南京地区展出和发表。进而对自已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始向外省“进军”,首要目标就是攻下《书法》和《西泠艺丛》这两个“堡垒”。我从1977年开始先后六七次给《书法》投寄印稿,直到1981年第一期才刊发我的“吾日三省吾身”仿汉印作。同期还刊发了吕迈、徐无闻、陈穆之、田原和祝遂之等人的作品。1979年起我曾向《西泠艺丛》试投过二三次印稿均石沉大海。正在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时,1980年12月6日我忽然收到了李伏雨先生寄来的“丹阳”印用稿通知。


信笺2.jpg

(圆珠笔书写,19x13.2cm,1980.12.3)


信封1980.jpg


苏金海同志:

   《西泠艺丛》第四期拟刊用你所刻的“丹阳”一印,并拟附边款,如蒙同意,请在本月二十日前寄边款一式二份给我们。

    边款文字不宜太多,并请拓清楚,以便拍照制版。

    来信请寄杭州湖滨路31号西泠印社编辑部李伏雨收。

    致礼

西泠印社编辑部 12.3  

                                                                            

    我收到这封信(用稿通知)时真是喜出望外,兴奋不已。“丹阳”金文印是我创作的“金陵古称组印”之一。在此期间,我按伏雨先生的要求刻好边款后直寄编辑部,可能是想早日见到自己作品刊登的心情迫切,曾给伏雨先生写过一二次信催问何时出版。1982年3月30日,我又收到了伏雨先生在百忙之中寄给我的复信。


信笺1.jpg

(钢笔书写,26.8x19cm,1982.3.27)


信封1982.jpg


苏金海同志:

    来信早收到,因身体不好,会议又多,加上赶编《吴昌硕作品集》一直排除了一切其他工作,三个月未写信,现在吴集已告一段落但给你回复信已迟了两个月了,乞谅。

    大作“丹阳”一印刊“艺丛”第四期,现已打样。“艺丛”印刷非常困难,厂里一年才印出一期,现出第三期,第四期估计今年上半年总要出版。原来我们只由一个厂印,今年我们已改变办法,第四期浙江印,第五期已送去上海中华厂,第六期则已在苏州彩印厂协商,基本得到同意。这样我们今年争取出三期,以后出季刊。

    致

    敬礼!

李伏雨 3.27

                                                                            

丹阳苏金海篆刻.jpg

丹阳  苏金海篆刻


    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几年里,我与伏雨先生除了书信交往之外,还利用单位组织的暑假旅游和出差机会,到湖滨路的杭州书画社拜访过二三次。也许是我们都有过当中学教师的经历,他对我这个酷爱篆刻的小同行更显得亲切温暖。40多年过去了,伏雨先生谨严娟秀的手札和温文儒雅的长者风范一直铭刻心间。

    《书法》和《西泠艺丛》先后刊发我的印作,在一些名家大佬的眼里可能是不值一提,而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来说,却非同小可。它在精神层面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使我明确了方向,增加了底气。有时我在想,如果当年没有在《书法》和《西泠艺丛》这两种权威杂志上刊发过作品,我就不可能有胆量去投稿参加1983年《书法》举办的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了。

    感恩《书法》,感恩《西泠艺丛》,感恩伏雨先生。


2024年7月14日于长虹唫馆




李伏雨像.jpg

李伏雨先生


苏金海 | 李伏雨先生的两通手札(图7)

1988年李伏雨于西泠印社参加中日书法交流


苏金海 | 李伏雨先生的两通手札(图8)

 第四期《西泠艺丛》封面


苏金海 | 李伏雨先生的两通手札(图9)

第四期《西泠艺丛》目录


篆刻选登.jpg

第四期《西泠艺丛》内页篆刻选登


苏金海 | 李伏雨先生的两通手札(图10)

第四期《西泠艺丛》内页


欢庆建国三十五周年李伏雨篆刻(4cmx4cm).jpg

欢庆建国三十五周年  李伏雨篆刻(4cmx4cm)


艰苦奋斗理事伏雨篆刻(5cmx3.8cm).jpg

艰苦奋斗  李伏雨篆刻(5cmx3.8cm)


神州处处学雷锋(4cmx4.7cm).jpg

神州处处学雷锋  李伏雨篆刻(4cmx4.7cm)


以大局为重李伏雨篆刻(4.8cmx3.4cm).jpg

以大局为重  李伏雨篆刻(4.8cmx3.4cm)


篆书 古诗句 85cm×34cm   李伏雨书.jpg

篆书 古诗句  李伏雨书 85cm×34cm 


篆书 谢眺诗句 137cm×31cm×2.jpg

篆书 谢眺诗句  李伏雨书 137cm×31cm×2



李伏雨生平经历

1976年10月调入西泠印社,任美工、编辑,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创办人之一。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曾担任浙江省篆刻理论研究所副会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离休干部书法协会顾问。1984年2月从西泠印社离休。

曾任杭州市一届人大代表、杭州市政协四届常委、杭州市文联委员、曾获第三届杭州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早年爱好文艺,学生时代曾在贵阳《大刚报》、重庆《新华日报》、《新蜀报》、《中央日报》、杭州《东南日报》、《当代晚报》、《天行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艺术评论等。

书法、篆刻作品参加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并被全国二十多家省级博物馆、美术馆及各艺术馆收藏。

1984-1986年三次参加"中日兰亭笔会"作品和传略收入国家级辞书《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1976-1982)、《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篆刻集》及多种专业刊物。

八十年代初期即编辑出版了《吴昌硕作品集》(上下册)、《忠义堂法帖》、《印学史》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图书。




刊载|长三角美术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