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纳泰罗大展:一个文艺复兴奠基者的一生(下)

时间:2022-12-30 14:48:58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李莞潸



北上帕多瓦,魂归翡冷翠


多纳泰罗开始创作青铜大卫的1435年,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在佛罗伦萨出生,他名叫委罗基奥,在未来成为了达·芬奇和波提切利等著名画家的老师。展览现场有一件多纳泰罗与韦罗基奥“隔空合作”的作品《谦卑圣母像》,在多纳泰罗完成了镀金青铜主体部分的15年后,当时只有25岁的韦罗基奥为圣母像附加创作了大理石装饰框。


图片


多纳泰罗是在威尼斯附近的帕多瓦城创作的《谦卑圣母像》,1443年,年近花甲的多纳泰罗来此定居,一住就是十年,这是他离开家乡佛罗伦萨时间最长的一次。


图片

上图&右下*:“格太梅拉达骑马像”(Gattamelata),多纳泰罗,青铜,约1445-1453,置于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前广场©Wikipedia;左下:格太梅拉达头部石膏仿作,约15世纪,意大利帕多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Museo di Scienze Archeologiche e d'Arte)


多纳泰罗北上帕多瓦是因为接了两个重要大单,一是绰号为“格太梅拉达”的威尼斯共和国雇佣兵队长逝世,为纪念他的功勋,共和国委托为其立像。多纳泰罗复兴了古罗马骑马雕像的模式,创作出气势恢弘的格太梅拉达骑马像,这是自古典时代以来出现的首例纪念性骑马像。在此之后,无数骑马像开始出现于意大利及整个欧洲地区。


图片

“红衣主教卢多维科·特雷维森肖像”(Cardinal Ludovico Trevisan),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约1431-1506),蛋彩画,约1455-1459,柏林画廊馆藏


曼特尼亚在为卢多维科·特雷维森画像时受到格太梅拉达骑马像的启发,考虑到画像主人不仅是红衣主教,同时还是一位教宗舰队的海军上将以及古代艺术收藏家,曼特尼亚便将其描绘成罗马皇帝的形象,这是意大利绘画中第一幅从正面而非侧面描绘现实人物的肖像作。


图片

左图*:乔托(Giotto di Bondone,约1267-1337),斯克罗威尼礼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湿壁画群,1305-1308;右图*:曼特尼亚,帕多瓦隐修教堂(Chiesa Degli Eremitani)壁画残迹,1448-1457 ©Rossi Thomson


曼特尼亚成名也是在帕多瓦这座意大利名城,17岁的天才少年开始在隐修教堂中绘制机甲重金属感的壁画,这种雕塑般的金属感是曼特尼亚画风最大的特征。可惜天才之作毁于二战空袭,如今仅存遗迹,被称为“战争中意大利艺术品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在隐修教堂的旁边是斯克洛维尼礼拜堂,保留着目前为止“西方绘画之父”乔托最完整的壁画纪录,史家认为乔托是“第一个试图画出有透视感和深度空间的画家”。2021年,“乔托的斯克洛维尼礼拜堂及帕多瓦14世纪壁画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多纳泰罗不是横空出世的变革家,他深受乔托的影响,就像后人深受多纳泰罗的影响。他们欣赏、吸收,将所见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向前推进,薪火相传再燎原,时代在某一刻便迎来了质变。


图片

左图*: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大祭坛(Basilica Pontificia di Sant'Antonio di Padova),多纳泰罗,1446-1453 ©thinglink-Elena;右图:大祭坛“耶稣受难像”(Crucifix),多纳泰罗,青铜,1443-1448


多纳泰罗在帕多瓦的另一单工作更为重要,是为圣安多尼圣殿制作青铜大祭坛。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是基督教世界最受尊敬的圣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教堂之一,格太梅拉达骑马像就安置在圣殿外的广场上。


多纳泰罗在圣殿中为后世留下一个引人注目的巨型十字架,连同七座圣像、五个大型浮雕和十七个小型浮雕共同组成了巨大化的青铜主祭坛,这些雕塑因和谐比例及自然主义细节而闻名于世。可惜主祭坛于16世纪被毁,初始格局没能留下记录,如今的布置排位是后人重新组合而成的。


图片

“忧患之子像”(The Dead Christ Tended by Angles / Imago Pietatis),左图: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5-1516),蛋彩画,柏林画廊馆藏;右图:多纳泰罗,青铜(局部镀金),1449-1450,置于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大祭坛


大祭坛浮雕中的《忧患之子像》,在20年后直接影响到乔瓦尼·贝利尼的创作。


《驴子的奇迹》更是多纳泰罗运用透视法的杰作,在他之前,圣人的生活场景极少被描绘,多纳泰罗是最早一批开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展现这类场景的艺术家。


图片

“驴子的奇迹”,多纳泰罗,青铜(局部镀金),约1446-1449,置于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大祭坛


展览现场,在驴子旁边探出头的巨型马头青铜雕塑分外抢镜,没有对比没有伤害,这颗1.75米高的头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大。


图片

“马头”(protome Carafa),多纳泰罗,青铜,1456,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Napoli)


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二世 (Alfonso II di Napoli,1448-1495)原本想在新堡凯旋门上做一个类似“格太梅拉达”的骑马像,但最终项目流产,多纳泰罗只留下了马头——这颗头已足够令人震惊。


雕刻马头时,多纳泰罗已经70岁了。他在1454年从帕多瓦返回佛罗伦萨,除了1457年至1461年在锡耶纳居住、并持续输出了诸多重要作品外,其余时间他都留在自己的家乡继续为美第奇家族工作。


图片

多纳泰罗,左:“大卫”(Martelli David),青铜,约1460-1465,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右:“大卫,头部习作”,约1450,法国雷恩美术馆馆藏(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Rennes)


展览现场有一张——且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张被专家认为出自多纳泰罗之手的画作,这张“草稿”能关联到1430年代的“青铜大卫”以及1460年代为马尔泰利家族创作的“马氏大卫”。大卫战胜歌利亚的故事是多纳泰罗钟爱了一生的主题,不过高龄的老艺术家很可能没有足够的力气再去亲自雕刻大型作品,他将“马氏大卫”大理石雕塑的工作交给了学生,自己只做了一个小型青铜的作品。如那颗马头一样,多纳泰罗越来越多的作品停在了“未完成”状态——被大卫踩在脚下的歌利亚的头就是“未完成”的一团儿,不过这种状态反而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图片

“哀悼基督”,多纳泰罗,青铜,约1458-1460,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多纳泰罗“刻”耕不辍,岁月丝毫没有阻碍他的创造力,年长所带来的深邃与悲悯感成为他晚期作品最常呈现的内核。


图片

“耶稣受难记”,多纳泰罗,局部镀金青铜&镀金/银铜,约1455-1465,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馆藏


1466年12月13日,多纳泰罗在佛罗伦萨离世,安葬于美第奇的家族陵墓中,紧挨着科西莫·美第奇。在八十年的生命中,多纳泰罗将中世纪遗风与崭新的现实世界观融为一体,这位“人文主义者”彻底改变了艺术史。


多纳泰罗无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主角之一,也许人们会觉得他没有“文艺复兴三杰”那般闪亮耀眼,但如果没有多纳泰罗、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马萨乔们群起拾柴、筚路蓝缕开始钻木燧石,文艺复兴的火又怎会燃烧得如此炽烈?


历史将会铭记拾柴者与钻木者,是他们的生命最终点燃了文明的瑰丽之火。恰恰是这火,开始照亮了人之为人的意义。


(注:本文配图除*星标外,其余均为现场展品,由作者拍摄)




——来源 | 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