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一页 | 吕彦直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时间:2024-03-18 19:23:44 编辑:江左
分享至

文/宗和


编者按:今天是吕彦直先生逝世95周年,今年7月还将迎来吕先生诞辰130周年。梁思成先生说:中山陵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于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640 (1).jpg

吕彦直先生

1894年7月28日-1929年3月18日)


主要成就:

1913—191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念书,1918—1921年出任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小助手。回国后,他独立创办了燕齐建筑事务所,成为中山陵的建筑师。后又主持设计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


代表作品:

中山陵、中山纪念堂。


人物简介:

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籍贯安徽滁县(今滁州市),曾祖父起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今滁州市),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2)

国民政府予以吕彦直褒奖及其逝世报道


3-24031R01621T7.jpeg

中山陵国际设计竞赛中的获奖作品


在短促的一生中,吕彦直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吕彦直幼年在巴黎的留影.jpg

吕彦直幼年在巴黎留影



01/中山陵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3)

南京中山陵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4)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jpg

南京中山陵


陵墓设计图案展览,一时轰动了上海滩,每日参观者在1000人以上,中西各报纷纷对获奖图案发表评论或采访。评判顾问凌鸿勋在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此次陵墓设计,巩固宏壮当为首要,而建筑费用既经确定为30万元,则不能过于华丽,应征者每于此层忽略,而徒为宏钜之建筑,殊可惜也。”展览结束后,葬事筹备委员进行复议,一致认为吕彦直设计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此方案建造陵墓,同时聘请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 


02/中山纪念堂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5)

广州中山纪念堂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6)

广州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绘制的中山纪念堂设计图.jpg

吕彦直绘制的中山纪念堂设计图


广州中山堂在建设中.jpg

广州中山堂建设中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10)

广州中山纪念堂


1927年11月,中山纪念堂招标,吕彦直委托黄檀甫代表他去函邀请姚新记营造厂投标,由于姚新记承建中山陵亏损甚多(工程结束共亏银14万两)决定停止营造生涯,而婉言谢绝。招标结果,上海陶馥记营造厂以造价928085两元银中标承建。1928年4月,全部设计图纸绘制成功。4月23日动工兴建。翌年1月纪念碑设计详图完成。1月15日,纪念堂正式举行奠基礼。此后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广东省政府又将每个月筹集10万元降为5万元,经费不足,影响了工程进度,至1931年10月10日,才基本建成,共历时3年半,总计建筑费用为1268110两。而大门楼和室内灯光、冷气设备以及四周道路、绿化工程,直到1933年5月才由香港宏益建筑公司和广州吴翘记营造厂先后完成。 


03/陵墓建筑师


1926年1月7日,吕彦直和葬事筹备委员叶楚伦、林焕廷、陈去病、杨杏佛,前往南京。在家属代表宋庆龄、孙科等人勘定的陵园范围内,确定建陵位置。次日中午在中茅山南坡召开第20次葬事筹备委员会议,当场确定墓室、祭堂位置,方向。吕彦直返沪后绘制工程详图,从此闭门谢客。


吕彦直绘制的中山陵设计图.jpg

吕彦直绘制的中山陵设计图


1月15日,中山陵工程开始炸山填土,3月12日举行奠基礼,吕彦直委托助手黄檀甫出席典礼仪式。由于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施工,条件极差,材料运输尤为困难。从意大利、香港、青岛、苏州等地运来的约3000吨各种石料,只能运到沪宁铁路下关车站,还须经宁省铁路(市内小火车)转运至督署车站后再用自备汽车运出城外。城外道路更加崎岖,几经周折方能运至山下,然后在山坡铺上木枋、铁轨,用人力加绞关拽上山去。而从意大利进口的850吨大理石及从比利时进口的竹节钢,经香港转运上海后,海关要征收巨额关税。沪宁铁路局和宁省铁路局也以“不办联运”和“枕木腐朽,不堪承重”为理由,勒索巨款。当地土豪劣绅又以占用农田,破坏道路为借口,进行敲诈、阻挠。加之当时南京被军阀孙传芳盘踞,政局动荡不安,工地常被散兵游勇骚扰,工人被拉夫,财物被抢掠,工程进度十分缓慢。


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和他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草图.jpg

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


姚新记营造厂多次致函吕彦直,要求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困难。至7月中旬,开工已半年,而主要材料尚未运到,墓室、祭堂的基础工程尚未完成。为此,葬事筹备委员会于7月19日致函吕建筑师,告诫工期已近一半,如不能按期完工,将要承担责任并受到罚款处理。为加快工程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沪宁之间。至9月,终因辛劳过度病倒在上海寓所。有关工程事务,均委托黄檀甫全权处理,但技术工作仍须亲自裁决。


吕彦直获奖的中山陵设计方案.jpg

吕彦直获奖的中山陵设计方案草图


因此,每一分部工程的图纸大样和做成的模型均须送往上海,由他亲自审查、修改。选用的建筑材料,除必须按他指定的商标、产地之外,还要选送样品,经南洋大学试验并超过美国标准,他才签字准用,否则定要返工。他的严格要求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免引起姚新记营造厂发出“工程在宁、取决于沪”和“吕建筑师欲成其千载一时艺术之名,处处以试验出之”的怨言。


《良友》画报刊载中山陵设计竞赛说明和参赛方案.jpg

《良友》画报刊载中山陵设计竞赛说明和参赛方案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完全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格,别具匠心,庄严俭朴,实为惨淡经营之作,墓地全局造成一警钟形,寓意深远。建成后,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盛赞。人们认为,这一设计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四条。

一是结构完整,聚散巧妙。设计中结合钟山的形势,把孤立的,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贯串于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的绿地和宽广的石阶,联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显得庄严雄伟。


吕彦直绘制的中山陵设计图2.jpg

吕彦直绘制的中山陵设计图


二是中西一体,珠联璧合。墓圹置于祭堂之后,合乎中国传统观念,祭堂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吸收西洋建筑之长处,墓室则完全采用西洋建筑做法,两者结合可谓天衣无缝,同时运用牌坊、陵门、碑亭等中国古代陵墓的传统形制,再饰以华表,石狮、铜鼎等部件,使整个建筑群既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而又别具一格。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吕彦直(图13)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


三是气势磅礴,视角见奇。陵墓建筑在山坡上,用392级石阶相连,石阶中缀以8个平台,坡度逐渐加大,视角不断变换(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至碑亭望祭堂,仰角为19°),瞻仰者缘石阶拾级而上,庄严肃穆之感,景仰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到达大平台,再回首俯视,不见石阶,仅见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令人称奇。

四是简朴庄重,寓意深远。建筑古雅纯正,结构朴实坚固,色彩庄重,整个建筑布局呈一大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凌鸿勋语)“适成一大钟形,尤为有趣之结构”(李金发语)“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王一亭语)


吕彦直设计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舍.jpg

吕彦直设计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舍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