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比“显眼包”更多的内容

时间:2024-01-24 16:59:31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陈履生


如果说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与过去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那最大的差异就是今天的博物馆紧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且在潮流的浪尖上以一浪高过一浪的方式吸引了公众的关注。所以,这几年陆续出现了“智慧博物馆”“元宇宙”“沉浸式”等,如今突然又出现了“显眼包”这样一个词汇,它在网络上,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了潮流性的特征。从字面上来理解“显眼包”并不复杂,就是其不同于其他的显眼。作为当下的热词,把那些有趣可爱的个体(人、事、物)所拉动的情绪以及文化认同结合到了一起,本无可厚非,可是,它发生在博物馆,与博物馆中的文物和艺术品联系在一起,就显得眼光之浅见。 


640 (40).jpg

图片来自网络


毫无疑问,过去的博物馆给人们的印象是那种老气横秋的、坐冷板凳的形象,是与社会潮流相隔绝的一种专业状态。虽然,这是一种与现代发展格格不入的状态,然而,过去的那种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态度,坐冷板凳的心态,成为人们对它敬重的根本;而社会的敬重正在于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恪守。今天的时代之变,人们无法拒绝潮流,有时难免被时代所裹挟,很多博物馆追求的是热闹和活起来,因此,放下身段,离开冷板凳,成为“火烧腚”,出现了很多迎合潮流方面的种种努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它在变化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在博物馆的国际赛道上,我们在博物馆的建设方面出现了弯道超车,可是,在超车之后,人们发现我们与有300多年历史的世界博物馆发展史相比较,与第一方阵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距离,而这一段距离是直线的,已经没有了任何弯道,也更谈不上超车,这就需要积极的面对。需要我们在博物馆的发展中,在硬件解决好之后,在软件、在藏品、在管理等很多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道路,从而解决目前我们还普遍欠缺的公众审美素养不足方面的问题。显然,这也是我们在弯道超车后所存留下来的问题。


640 (1).jpg

要看到比“显眼包”更多的内容(图3)

图片来自网络


试想,如果兵马俑博物馆也放一块如上的大屏幕,那还像不像遗址博物馆,起码没有现在的感觉。

因为我们在公众审美教育方面的欠债太多,如此就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显眼包”作为新一波潮流的出现,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时尚,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基于博物馆中的文物所发生。所谓的“显眼包”在博物馆中过去只是一般性的存在,呆萌、稚拙只是存留在历史和艺术记忆之中,而人们的阐释以及审美的发现都是聚焦在整体之上,而不是将焦点落在整体中的某一点之上,更没有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之中,并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求与社会潮流契合的新的焦点。今天的“显眼包”作为观者的附加和附会,是与流行话语相结合的具有潮流性的消费方式,是消费时代的产物。“显眼包”以幼儿园的形态在消费多元的时代,显得很正常,因为它只是阶段性的表现以及年轻人在现实中的一种追求。而年轻人的这样一种消费,在博物馆中用一种特别的眼光去审读那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以直接的浅见去寻找和发现它们的呆萌可爱、稚拙可笑、穿越可亲,形成一些潮流中的特点。这样一种具有时代特点并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媒体平台支撑的作用。因为它是通过传播而实现“显眼”与博物馆的结合,同时完成导引消费的意义。


640 (2).jpg

图片来自网络


现实潮流中很多人都热衷于一种“梗”,其社会属性很快就会形成同频共振的效应。“显眼包”就是一时的“梗”,它并不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只是一时兴起而已。然而,对于博物馆的管理者来说,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则是一个考验。是迎合、应和,是随波逐流,还是因势利导?都关系到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属性。“显眼包”作为一种新的世俗,虽然无害,但发生在博物馆中对于高雅的消解,尤其是对于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误读,往往把严肃和认真的观赏,引向浅层次的解读,甚至是调侃,从而颠覆或遮蔽了原本的博大精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的原点上——去博物馆究竟是看什么?是欣赏那些浅层面的“显眼包”的表现,还是挖掘深藏于其中的深厚的历史和艺术的内容,或者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去欣赏古代文明的伟大创造,从而让年轻人从一些表面呆萌“显眼”的现象中超脱出来,把一个伟大文明中的伟大创造所蕴含的更深邃的内容挖掘出来,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让青少年了解到在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浅见的表象,而是要从“显眼”处看到某种形象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文化的关系,要看到它与时代相关联的历史,以及与时代相关联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之间的诸多问题。


640 (3).jpg

图片来自网络


显然,今天人们所论的“显眼包”不能说它低级,但肯定不是高雅的。如果我们的博物馆在发展中跌落至高雅的神坛之下,沦落到时代潮流的尘埃之中,那么,我们何须到博物馆中去搞这种“显眼包”?事实上脱离了博物馆的这些“显眼包”也是客观存在,并不是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在网络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历史文物的图像。如果以寻找、发现和和挖掘“显眼包”的心态来看这些历史文物的图像,依然能够发现或挖掘到具有“显眼包”的特色和特点。所以,在博物馆中所看与在网络上所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正是博物馆中原件所赋予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在博物馆中所看,是在看到这些“显眼包”之后,能够透过这些“显眼包”而欣赏到更加丰富的内容,包括“显眼包”与其他文物之间的关系。如果人们仅仅看到这些“显眼包”所显眼的一些外在的造型、色彩或其他内容,相信这种具有图像意义的“显眼包”,并不是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在博物馆中展示的本质。


640 (4).jpg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博物馆中还是要回归到文物和艺术品的本质中去欣赏,从而让人们感受到走进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的独特存在。博物馆更应该去积极引导社会的潮流,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打开博物馆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现时的流行话语,回归到博物馆的本质中让博物馆更加沉静下来,而不是在喧嚣和躁动之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尚潮流之下,不断暴露我们审美教育的不足,并显现我们无能为力的尴尬。



——来源 |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