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若德
文/万国库
郑震先生光辉的一生
——纪念郑老百年华诞
尹若德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郑震先生(1923-2013)就投身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在版画、水彩画、国画领域奋斗了70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郑老一方面以艰辛的求索、不懈的努力,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一方面又肩负培养、扶植美术人才的重任,辛辛苦苦地耕耘,培育出我省以及全国无数美术骨干和美术创作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曾自豪地说过:“如今的版画界,基本上都是我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同时,他在美术创作领域,创作出无数精品,由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员成长为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水彩画家和山水画家。
回忆郑老的艺术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艰难跋涉的过程,真是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追求艺术的真缔。他出身于合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宦家庭。青少年时代完全在战乱中度过,初中毕业正逢抗日战争爆发,他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拿起笔杆作刀枪,将满腔爱国的情怀,化作篇篇讴歌民众抗敌救国的散文和小说,得到打击日寇歌颂抗日英雄的目的。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他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郑老除了创作发表文学作品外,还在上海《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木刻,并被中华全国木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当时这个协会由宋庆龄任名誉会长,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声誉。
当初,郑老并不懂木刻的制作过程,仅用一把普通的平口刻刀,一味追求报刊上那种纤细线条的仿作,经过名家指点,才学会控制运刀的能力。特别是几年后在西安买到一盒木刻刀具,才真正领悟到木刻艺术的制作。据他的《回忆散录》记载:在他的好友周芜先生帮助下“我学习到正规的美术基本训练方法。1947 —1948年间,他在我家住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把他在延安鲁艺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巧,用来规范我的美术学习方法,使我获益良多。”由于周芜先生的启发和指导,郑老才从文学创作转向美术创作。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合肥成立了皖北文艺干部学校,郑老作为建国后安徽省首批美术教师,来到这所学校任教。此后,该校由合肥至芜湖几度迁徙,并数易其校名,郑老一直在此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一面从教,一面充实完善自己,将学习重点放在造型艺术的基本功训练上。他坚持到生活中去,大量画速写,以此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敏锐的感受,从中汲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不仅钻研版画艺术,还反复研究和模仿国外水彩画技法,还用水彩画工具临摹油画,以体会色彩关系的微妙变化。他还悉心临摹研究敦煌壁画,并尝试着把这种传统的色彩关系运用到套色木刻的创作中去……当今的观众在赞赏郑老版画中的色彩时,却不知当年他在色彩学的钻研上,下了怎样的苦功!
由于郑老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了忘我的艺术创作,在他的第一个艺术创作高潮时期(1950年一1958年),创作出《高尔基》《渡荒》《保卫秋收》等作品,反映出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即使生病卧床期间(1957年)还创作出木刻作品《在佛子岭人造湖上》,画面上以缜密的刀法,组成丰富的黑白交响、蕴含着幽静深远的意境之美。此画一经展出,便好评如潮……
如果说,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中期,是郑老美术作品的学习和摸索阶段,那么,到五十年代中期后,《在佛子岭人造湖上》的问世,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连续数年,逐步形成他抒情写意的风格。无论是《江畔》中的秋江古树、点点白帆,还是《杏花春雨江南》中的雨中朦胧的村舍,均洋溢着郑老对祖国山川的眷恋之情。
1960年,郑老参加了赖少其组织和领导的大型版画《黄山组画》的创作,这幅画为首都人民大会堂特邀作品之一,它吸收了明清时期辉煌一时的“徽派版画”技法特点,被人称之为“新徽派版画”,作品一经展出,便得到一致好评。不久,他又创作出一幅充盈东方审美情趣的黑白版画《林间》,其利用西方版画技法,让作品透露出东方艺术特有的神韵,也为他今后的版画奠定了一种特有的独创的审美基调。
其实,郑老除创作出一批大型版画外,还创作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小型版画和水彩画。诸如《采石矶》《茶山晨曲》《春潮》《梅山秋色》《水乡晨雾》等,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艺术的修养。由于郑老版画与水彩画之造诣,又成就了他的山水画之成就。他借鉴水彩的色调和设色特点,借鉴版画的黑白灰处理手法。正是这两者的借鉴与融合,构成郑老山水画的独特情趣。仔细欣赏他的山水画,色调和谐、色彩丰富、墨韵清润,墨色相得益彰。优美、清新、雅丽,画面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和现代气息,令人赏心而悦目。
郑老山水题材多以黄山、皖南为主,杏花、春雨、江南,感受那微妙的色彩,体味那江南的诗意和清秀,正是这类山水画的主调。观看他那些名作,如《江上春色远》《天地一何阔》等是郑老晚年的神逸之作,笔墨之浓淡干湿一任自然、秀润、轻快之中,又融入深厚,然而深厚中又显空灵,显然已入山水艺术的澄明之境。
最后谈一谈我与郑老的忘年交情。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艺术家怎么与我,知识平泛、不闻一名的平民相识又相交呢?其中有段故事值得一提:将近二十年前,朋友曹先生带我去安师大美术学院郑老家玩,当时我很拘谨,不多说话,连动作也显得生硬。郑老发现我很不自在,便引我在客厅看他的画作。他一面指着一幅题名为《一片江南雨后山》的山水画告诉我:“这幅画是1970年秋在皖南山区画的”,一面看着画上那浓郁山色和霭霭白云,说:“当时雨刚停,我拿画板准备出门,房东让我等一会儿,说马上还要下雨……”他那亲切的叙述及和蔼的神情,立即缩短了我俩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我感到这是位真诚可亲近的艺术家!从那以后,我经常去他家玩。有时看他画画,有时与他聊天。他画画从不避人,他常说:“画画是件快乐的事,要让朋友一起分享这种快乐!”
自从认识了郑老,逐渐懂得鉴别字画的真伪。郑老每有新作,就通知我去欣赏。我与几个朋友如杨尚印、季汉章等一起,一面品着香茶,一面欣赏郑老的新作,郑老仔细倾听我们的议论,有一点点疏忽也不放过,他郑重其事地拿笔进行改正。每逢过年过节,郑老总是备好字画,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多年的馈赠,使我拥有郑老各类画作100多幅,这是无价之宝。(此为原文节选部分)
个人简历
尹若德,芜湖市工商联古玩字画业商会副会长、“尹氏包装”创始人。
徽风皖韵
——郑震的新徽派版画艺术之路
万国库
图1:《黄山晨曦》 版画 郑震
三、诗之情,画之韵
(一)创作来源于生活
郑震的新徽派版画风格清新隽秀,讲笔墨技巧、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讲生活,作品往往能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美的享受。一方面来源于刻苦钻研版画和其他姊妹艺术的结果,另一方面来源于他深入生活。
郑震在1979年所创作的套色版画作品《薄暮时分》,为此时期套色版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见图2)。
画中素材所吸取的是:皖南古民居,归巢飞燕,路边电线杆,村道上放学的学生和下班回家的人,平坡的高树还有远处蓝天。
整幅版画以蓝色为基调,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一份诗意的美,豁然显露出来。大片的背景蓝天易见平板,利用西洋画构图和透视的方法来处理,打破了平板的局面,点缀的飞燕和画面下方的行人,静中见动。章法上相破相成,具有矛盾统一的含义,“破”相当于制造矛盾,“成”相当于解决矛盾统一。高树的分枝,有几枝的生长方向趋势相同,这是“成”,而另外几枝斜插过来,这就是矛盾,就是“破”,先立险后破险,打破原有单纯的局势,一破便有了新的变化。形式感上则不能违背这个规律,近处的高树葱翠,分量感厚重成为支撑整幅画面的关键所在,让高树直穿天空,生机勃勃的气氛更加十足了。中景皖南所特有的古民居,并配有几座电线杆,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新貌发生了转变。村道边上放学的学生,农民和工人在薄暮中收工回家,带着交谈和歌唱中归来的喜悦心情,使得全幅画面显出生动活泼的气氛。在刀法用笔上,可粗可细、可顺可逆、可快可慢,中锋为主,侧锋取势,在起笔、落笔、转折提按收笔处,圆笔和方笔相互运用,产生出的点画线条千姿百态,如高山坠石、狮子滚绣球、疾如闪电、温婉蕴藉。在构图、色彩搭配、技法表现、素材上的取舍都紧贴皖南现实生活为基调。一景一物,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也可以从小中窥大,深入浅出,画外有画。在画作之中窥见画家的个性,当然这是由于其独特的思想意识的结晶。套色方面,因形赋彩皖南的民居黑瓦白壁,则以黑色和白色来描绘,高树即可用黑色和赭石来描绘,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在画面整体上取用蓝色调,蓝色代表了希望和永恒,搭配这个大场面里,会让观者觉得气魄突然打开。
郑震虽然以表现田园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为了画田园而画田园,是借田园来歌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因而在创作技法和思路上,始终贯彻着艺术为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发挥独特的艺术思维使得二维平面的版画作品,具有了三维立体空间,题材因画家情感的加入而又富有诗意,在表现技法上以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两者相结合。
图2:《薄暮时分》 版画 郑震
四、结语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时代向前发展,艺术作品的风格要变化,所以不断突破也是时代发展的使然。郑震的新徽派版画作品来源于他独特的人生阅历,深入生活汲取原始素材,在过程中遇到困难静下心来处理,一山一树、一草一木,都源于郑震生活之中的亲历,鲜明的艺术语言,是一位画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博”是说郑震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郑震会写诗文,他与诗文的姻缘早于绘画,他最先发表的作品是诗文而不是画作。郑震的版画艺术具体地反应了所要描绘的各类物像,诗意地表达了东方新徽派版画的美学色彩。艺术贵在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反映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中来,首先画家要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和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催人奋进、耐人寻味、教化人的作用,洋溢着伟大的中国气派。(此为原文节选部分)
——来源 | 安徽省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