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 铁笔流芳——黄强篆刻艺术解析

时间:2022-12-08 16:46:43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文/杨文修

辛丑岁末,由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主编、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强篆刻作品集《椰韵印痕》一书编印成册,这是迄今海南书坛高质量正规出版的印人篆刻作品集之一。作品集一共选录了黄强先生遗作192方,涵盖了先生生前不同时期对印学追求的取法和风貌。品读先生印谱,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执着成功的印人,走过的艺术人生足迹,文脉赓续,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1991年12月,以日本望月书道艺术院院长望月美佐女士为团长的代表团来琼访问,同我省部分知名书家团聚一堂,交流书艺。图为黄强即席挥毫写下“望岛谈天,闻鱼读月”的对子,表达了他对望月美佐女士的敬重。


黄强(一九四二年 —— 一九九三年),字习之,号南天一卒,海南文昌东郊人。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海南省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是当代海南书坛的奠基人。先生从小聪颖,艺术天赋超常,擅长诗、书、印、戏,尤其书法篆刻驰誉书坛。当我们翻阅其篆刻作品集《椰韵印痕》的时候,自然容易理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正含义,而且还会心存疑问,先生是土生土长海南人,是如何锻造此般精湛的技艺高度。纵观先生印谱,粗略梳理一下其印学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的是,篆刻的技法推进与其书学技法的研习是同步的。以书入印,是黄强先生篆刻艺术的整体特点。本文对其篆刻艺术的研习创作理念及艺术风格特色进行具体解析。

一、刀笔殊物,书印同源。

1、青铜铭文与其古玺印

在《椰韵印痕》辑录黄强先生的古玺风格印作中,与其书法作品中书写的殷商甲骨卜文、青铜铭文是一脉相承的。在其篆书作品中,大篆占有一定的比例,正处于取法的拓展阶段,涉猎广泛,技法的包容性强,如图1、图2。其入印字形,结体大小错落有致,用刀有的锐利坚硬,有的浑钝丰厚;线条既有镌刻的率意,又有铸造的含蓄,都体现了先生篆刻刀法的娴熟,而游刃有余;印面布白妙趣横生,呈现出一幅幅远古具象和意象的画面美感。

图片

黄强先生的古玺印作,主要取法于燕系玺印,均以正方形制,朱文印的章法巧妙,强调疏密对比,错落有致,营造“宽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构成,大大增强视觉冲击力。有的印作的字形结构长短大小不一,线形细长,直多圆少,与甲骨文的镌刻刀趣暗暗呼应,刻画朴劲,犹存甲骨之风,如图3“劳动致富”。有的印作,以娴熟的刀法,把青铜铭文的铸造和凿刻工艺表现相当契合,采取了同向的侧冲刀,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刻刀入石的深度和力度,线条刀痕产生一边干净利落一边自然崩塌毛碎之感,或是熔接敦厚,或是氧化斑驳,或是锋芒毕露,如图4“天涯海角今异古”、图5“横戈五指”。在燕系玺印的取法过程中,先生能准确把握燕系文字的造型特点,巧妙运用几何图像进行方圆组合,既增强印面文字的装饰效果,也凸显了先生扎实的古文字功底,如图6“琼台风景”。纵观黄强先生的古玺朱文印作,在边框的处理方面,还是保留着古玺印的特点,印文细、边框粗的对比,延续了朱文古玺印的审美共性。

图片

其白文印的创作,依然取法燕系古玺印,但在章法布局上打破了燕系古玺印的构成特点,跳出了“三·二”和“二·三”等模式,采取多字数巧妙布局,印面章法构图非常饱满,且满而不充塞,根据字形结构的主次,利用短线条的揖让形成空间,计白当黑,和谐成趣,使印面浑然一体,这也是其古玺章法的特点,如图7“极目风云堪识势”、图8“清风纵笔性犹痴”。在篆法的处理方面,“横平竖直”是主基调,雍容典雅,不激不厉;同时还利用短小的斜线,点缀其间,灵动自然。黄强先生善于驾驭旧钝的老刀,刻刀入石后直冲前行,一气呵成,如锥画沙,线条浑厚有力,酣畅淋漓,这样的刀法,是其从燕系古玺陶印中感悟出来的。黄强先生还从朱复戡、沙孟海等篆刻大家吸取刀法,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图片


2、印宗秦汉

黄强先生的篆书品作,大体上是以小篆为主,而且成就颇高。先生秉着“印宗秦汉”治学理念,植根于秦汉印这片沃土,使其篆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过“印宗秦汉”的技法探求,先生筑牢自己篆刻根基,蓄势并发,为后期创作积累丰富技法知识。从印谱的一些作品看,黄强先生早年对秦玺印汉的研习,经历过一番认真深刻的取法,如图9“华夏春浓”,取法于秦代封泥风格,印面严格按照秦印“田”字界格的形制来处理,入印文字为秦统一六国后规范的小篆,线条圆转婉通,结字端庄匀称,文字线条的流畅与界格的方整,形成了刚柔对比,印面充满着庙堂之气,秀丽而端庄大方,完全超脱了战国秦系玺印用字大篆小篆混杂的现象。从其个人的艺术创作思想,这方印章局部线条的处理,融入了“摹印篆”隶意。

图片

黄强先生能准确把握汉印文字圆转向方整变通的特点,这是其对“缪篆”深入研究和技法的消化,终能华丽蜕变,这些都取决于先生扎实的汉篆技法基本功和融会贯通的艺术智慧。如图10“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就是利用汉碑额的汉篆入印,也是其后期取法浙派印风的基础。如图11“北客应勾留”,其边款文曰:“余学汉印,力求浑厚,布白务求平实,运刀深入取势,以避怪诞”;如图12“祛病延年”,利用汉瓦当的模式进行设计,入印文字的外围服从于瓦当的圆形,字形和线条取法于汉碑文和汉金文,刀法强劲凌厉,体现汉篆方笔的健劲厚重,气势恢宏,与瓦当形成了方圆对比,大大增强印面的审美意趣;在印面布局上保持汉印的基本特点,在刀法的运用过程中,有意摆动运刀,与其后来从浙派印风取法一脉相承;如图13“黄强之印”、图14“明晓藏书”、图15“章锦涛印”,是最典型的汉印模式,入印文字服从方正的块面,按照隐形“田”字布局,构图饱满,线条浑厚有力,刀法张弛有度,缓急自如,游刃有余,与其取法黄牧甫印风交集在一起。如图15“章锦涛印”和图16“杏林春暖”的线条凿刻,保留了战国玉玺砣治意味,线条粗厚,搭接笔触较为明显,中段鼓起,两端收小,且留有刀口。由此可见先生对秦玺汉印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体现其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和毅力。

图片

图片

3、师法清篆与邓派印风

图片

黄强先生篆书是以秦篆为基础底色,研学《石鼓文》、《峄山碑》和《秦刻石》等,随着其对篆书技法不断提升,而自然转入清篆,先生对篆书系统性的研究创作,为其后期篆书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技法资源,尤其是其清篆,成就最高。先生书学严谨刻苦,通学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技法,尤其是受吴让之的影响更大,如图17、图18。在以邓石如皖派印风的影响下,黄强先生把大篆的古朴、隶书简牍的书写性,融入秦篆系统,旁通汉碑篆额,转折处方圆结合,粗细变化,毛涩劲健,刚柔相济,穆如春风。在清篆强有力的技法支撑下,先生把“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推到笔意盎然的篆刻艺术新境界。如图19“快意雄风海上来”、图20“苦海浮槎鬓已白”、图21“浮云不共此山齐”等,线条圆中寓方,刚柔相济,粗细相宜,篆法变化多端,字形从容不惊,如同其家乡文昌东郊椰林,婀娜多姿。

图片

黄强先生这类篆刻作品,刀法与篆法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先生对清篆的研究深度,以及其炉火纯青的刀法技法。其用刀冲切结合,线条两侧,或爽健或毛涩;刀力轻重交替,节奏缓急变化,而能心手合一;起收转折处,刀法交代清晰,其以刀代笔,笔意发于刀刃,墨韵寄予金石,精妙入神,自然天成。从其印章中充分展现了其极高的用刀法技法水平,如图22“闻鸡”、图23“博爱”、图24“岭南书艺”。

图片

二、浙派印风与其刀法的蜕变

在中国篆刻史上,以丁敬、蒋仁、黄易和奚冈的西泠四家,在汉印的基础上,结合金石考据的学识,吸纳前人的刀法精华,运用细碎短切涩进的刀法,把汉白文印和方朱文印的“摹印篆”加以传承和创新,以刀代笔,开创了“浙派”篆刻新风貌。浙派印风对黄强先生后期的创作影响极大,如图25“黄强”,取法于浙派创始人丁敬的印作“两般秋雨庵”,在秦汉印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渗透出个人的审美个性,突破前人的审美观念,改变“摹印篆”篆法方折适形、线条横平竖直,印面布白妙趣横生。同时其刀法技巧更加丰富细腻,线条刀口以圆代方,使入印的篆法与刀法融为一体,圆润婉通,线条动感中而蕴含浑厚的力量。

图片

对于浙派印风取法,黄强先生的白文印重点聚焦于黄易和陈鸿寿,以丰富深厚的金石学研究作为依托,把汉碑额、汉镜文等元素,融入汉印的篆法,发挥浙派短刀碎切的技法,将黄易的方切刀口和陈鸿寿的细入刀口熔于一炉,增强线条的立体感,纵向线条呈上尖下宽之状,利用短碎切的艰涩运刀,节节递进,把汉碑《石门颂》线条质感和《张迁碑》的方笔,有机协调地融合一起,刀法的信息量大,丰富动人,如图26“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图27“于今铁笔更宜坚”。

图片

黄强先生浙派风格的朱文印作,有的取法赵之琛精妙细腻,短刀碎切,娓娓道来,有的得益于陈鸿寿刀法恣肆,且浑厚雄强,写意韵味十足,如图28“猕猴乐园”、图29“斜雁远书天”、图30“于今铁笔更宜坚”。先生在此类风格朱文印的创作中,还发挥自己的艺术思想,改变前人面貌,刻出线条粗厚的朱文印,如同把邓石如的白文印刻成朱文印,别有一番视觉效果,如图31“岭南书艺”、图32“翰墨千秋”、图33“桐叶坐题诗”。

图片

三、黟山派印风技法的传承

晚清印坛大师黄牧甫,才华横溢,是明清流派印的集大成者,是“黟山派”的开宗大师。光绪八年(1882),黄牧甫从南昌南下移居广州,光绪十一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在广州设立广雅书局,应吴大澂之邀,黄牧甫到广雅书局校书堂工作。黄牧甫的篆刻艺术成就在岭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印坛约定俗成“黟山派”,亦称“岭南派”。海南岛自古孤悬海外,在政治、经济和人文往来上,赓续岭南。当代岭南印坛名家黄文宽大力传承和弘扬黄牧甫篆刻技法,成为黟山派第三代印人。黄文宽于一九八八年在广州成立岭南篆刻学会,并首任会长。黄强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投学其门下,在黄文宽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黄强先生有一段时间潜心致力于黄牧甫印谱的研究学习,创作出一批技艺精湛的篆刻艺术作品,是名副其实的黟山派第四代印人。

黄强先生秉承着前人“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治印理念,深入领悟、研究和挖掘黄牧甫篆刻的艺术渊源和思想内涵,仰慕巨人的同时,凭着他个人深厚的古玺汉印根基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审视黄牧甫篆刻艺术语言,入印文字的布白处理及刀法技巧等特点,囊括其精,从而形成了另一种篆刻艺术风格。其篆法处理,延续汉印缪篆的方正平直,但略作疏密变化,巧妙留白对比,突出汉满白文玉印的艺术效果,古雅端庄,浑穆又富有意趣,如图34“文明扬四化谁不学棉红”、图35“何人可配看山”。其深挖提炼汉镜文,不断丰富和优化入印文字,灵活妙用线条,刚柔曲直组合匹配,独具匠心。其印面中纵横采取刚直的线条,与折角的凌厉相组合,使整个印面充满阳刚之气,刚劲有力,但在斜线处理上大多是弯曲柔美,可谓是刚柔相济、剑胆琴心,如图36“推心置腹”、图37“正直不斜倚”、图38“南天一卒”、图39“椰风伴夜吟”。先生还深受伊秉绶隶书的启发,结构平正稳重而有变化,线条浑厚劲直,符号化、美术化的装饰进行局部处理,使印面更具美感,寄巧于拙,稚中求趣,强化“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的金石情致。

图片

图片

黄强先生对黄牧甫长冲为主的刀法理解非常透彻,线条起止,一气呵成。先生学古不泥古,在黄牧甫晚期刀法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改变了黄牧甫追求光洁挺健的线条之美,以吴昌硕钝刀直切的写意线质,配合一些非刀法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来镌刻塑造黄牧甫薄刃的线条造型,阔斧爽朗,秀拙相宜,独具一格,如图40“文采风流”、图41“岭南书艺”。朱文印的边框处理,以古玺一脉,宽边细文,粗细对比,偶尔自然残破,巧妙可观。

图片


四、近现代篆刻名家的技法尝试


黄强先生对晚清、近现代篆刻名家技法的涉猎广泛,尤对吴昌硕、邓散木等一脉印风情有独钟,在篆法方面融古玺、汉印与流派为一体,线型包含大篆、小篆、汉碑、汉简、汉篆和清篆,单刀双刀并用、冲刀切刀掺合的丰富刀法,力求古拙苍劲的印文线条质感,强调邓散木连切带削的刀口。印面章法统一中求变化,改变了吴昌硕朱文印的底边加粗、其他边细的模式,印文与边界适当粘合,篆法、刀法与边框和谐呼应,这其中还体现出齐白石大刀阔斧的斜刀长冲,剥落淋漓之感,如图42“防治兼施”、如图43“海南第一山”、图44“日月精华”。

图片

五、师承岭南名家与其印风的形成

1988年4月13日,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之前很长的一段时期,海南隶属于广东省直辖。岭南画派对海南画界的影响是直接的,书法篆刻也是如此。当代岭南名家容庚、商承祚、秦鄂生、马国权等金石考据学识渊博,印风古朴雅致。黄文宽等印坛诸家,印宗秦汉,上下求索,会古通今,推陈出新,享誉岭南。黄文宽作为岭南印坛一代宗师,刀笔生涯,不遗余力,一改前人古雅清奇,尊笔于刀,见墨于石,尽显阳刚之气,展现宽博雄健之风,时人仰慕崇拜,从者如云。卢炜圻、黄强、梁晓庄等第一批32位印人投学其门下,使得岭南印苑桃李芬芳。

受黄文宽篆刻艺术的指导和影响下,黄强先生书法、篆刻并驾齐驱,在汉印的基础上,广泛师法岭南名家印人,笔墨刀石相融,书有金石气,印存翰墨香,如图45“篆书条幅”、图46“隶书对联”、图47“隶书对联”。粤派印风创始人谢景卿,还有后来的李宗颢和陈朗照均为广东南海人,崇尚“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篆刻作品的取法都有涉猎《天发神谶碑》。而陈朗照、陈大年、黄文宽和李泽甫等在广州组成天南金石社,治印取法追溯古玺汉印,吸取汉碑文、汉金文。受其影响和启发,黄强先生凭着深厚的书法基本功和宽阔的技法视野,也成功地将《天发神谶碑》的篆书笔法植入印面,同时融入徐三庚的篆书笔意,使个性鲜明的碑刻文字意韵跃然石上。此外,黄强先生还将汉简和伊秉绶的隶书的意韵融入印文,用技法去践行“印从书出”的古人印学理论,如图48“海南侨乡”、图49“恨不十年读书”、图50“迁想妙得”。

图片

图片

受师承的影响,黄强先生在刀法上得益于其恩师黄文宽的用刀六法,“正刀与侧刀,浅冲与深冲,大切与小切”,善用冲刀,一冲到底,力求宽阔、饱满、浑穆的雄风,印面充满阳刚之气。以刀代笔,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笔墨关系,强调书法笔墨的书写性,注重线条粗细长短、墨色枯湿浓淡、布局疏密虚实变化,刀口锋棱残缺流露,不拘一格,刀手双畅。观其印面,构图饱满,如同岭南风物,热带丛林,枝繁叶茂、勃勃生机。观其印作,情真意切,淋漓爽快,天人合一。如图51“岭南篆刻学会”、图52“宝岛揭新篇”、图53“墨海导航”。

图片

黄强先生在篆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勇于探索,技法的吸取,包容了不同历史时期大量的经典印谱,汇聚百家之精华,使其篆刻素养提升到一个非凡的高度,储备了丰富的技法技巧,锻造出强大的创作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印风。笔者认为,黄强先生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黄强先生丰富的书法知识结构,为其篆刻艺术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创作基因。先生的书法诸体兼备,尤其是篆隶最精,篆书在秦篆的基础上,强化徐三庚的笔意,独具特色。在其后期大量的印作,横粗竖细,线条两端小而中段饱满,端口或交接处留有刀口,运刀如笔,使得“印从书出”,而回归本真。如图54“旷达忘悲思”、图55“道因时以立”、图56“瑞雷”。

图片

二、由于地缘关系和岭南文化的影响,黄强先生篆刻与岭南印坛名家一脉相承,深度融合。海南建省之前,先生积极主动参加广东省书法篆刻社团组织活动,特别是受教于黄文宽先生门下,与同门切磋印事,共同提高。黄强先生凭着自己的学识以及书法造诣,取各家之长,逐步提炼自己篆刻技法艺术语言,形成雍容典雅,浑厚雄强的篆刻艺术风格。图57“遗形取神”、58“斜雁书天图”、图59“毛玉亭”。

图片

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先生擅长诗、书、画、印,早期是从事琼剧舞台美术工作,琼剧独特的唱腔,以及宽广的音域和悠扬的旋律,艺术的共性能见于其笔墨刀石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先生后期的印面布白,奋力突破了汉印匀称的构成,运用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段,强调疏密关系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印面引人入胜。如图60“一舟载鹤还”、图61“笹山幸俊”、图62“文采风流”、图63“鹿鸣”。

图片

 

1987年,黄强先生应“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之征,以“于今铁笔更宜坚”和“文采风流”为内容的命题创作入选展览。“于今铁笔更宜坚”更能表现当时先生对篆刻艺术的执着,坚守文化自信,传承金石精神,在琼州大地上,其是前无古人的。

1993年,黄强先生离世于琼州大地,于今已近三十年。先生曾经作为海南当代书坛与印坛的领航者,其谦和宽厚的崇高品质与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影响至今。其篆刻艺术的研习之路及其艺术特色是海南后辈印人学习的榜样,斯人已去,铁笔仍在,海南印坛的发展还在赓续,黄强先生的艺术定会流芳后世,永远不朽!

本文对黄强先生以示缅怀!


参考书目

李刚田主编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 重庆出版社

梁晓庄 《岭南篆刻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海南省书法家协会编 《黄强篆刻作品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

海南省书法家协会编 《黄强书法篆刻作品集》 南方出版社

梁晓庄著 《刚斋印痕》  北京休休堂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卢炜圻主编 《黄文宽暨门人篆刻集》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来源 | 梅影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