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

时间:2024-07-06 10:44:03 编辑:根泽
分享至

文/范迪安 吴洪亮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

钟涵(1929—2023)


“画是人生无尽的修养过程,又是精神之寄托;既是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又是对社会文明所添加的努力。好比行舟一样,你发动它,它载你和所有的负载前行。所以我觉得老而不疲很值。”

——钟涵 1995年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现场


6月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展览“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作为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64个项目,凸显钟涵“学者型画家”的身份,并行展示其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成就,探寻钟涵油画创作过程与艺术脉络。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3)

钟涵《东渡黄河》前期素描稿


“抹去重来”是指钟涵针对同一主题作品进行反复修改、重绘的创作方式,在审视艺术技法变化的同时也映照着心境的转变。1963年钟涵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直至2023年去世,整整一个甲子。此次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将展出北京画院新入藏的钟涵油画、画稿、手稿等80余件组,同时还将展出中国油画学会收藏的画具、资料等,生动而全面地向观众展示钟涵的艺术之路。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4)

1977年,在黄河上,钟涵与船工合影


钟涵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26岁的钟涵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艾中信、李斛、韦启美、董希文等先生。作为新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油画艺术家,钟涵在艺术生涯的开端便将目光放在了与他紧密相连的土地上。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5)

钟涵 《浪里摇篮》 134×234cm 布面油画 1985-1986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学生的钟涵曾参与三门峡的建设。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他也曾多次至黄河写生。黄河不仅是他的艺术母题,多年来在黄河边见到的人与事也和他有着极深的情感连接。黝黑的纤夫、奔腾的河水、火热的号子……这些形象常常出现在钟涵的创作中。他感动于黄河船工的坚韧,曾说:“黄河船工有一种寓意性,在我看来,粗重的体力劳动如同民族的脊梁一样,曾经支撑起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工业化基础,其灿烂至今如同昨日夕阳下的晚潮。”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6)

钟涵 《船工的晌午》 115×15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因其色彩浓郁、视觉冲击力强等特征成为展现时代特色的重要表现方式,革命历史题材也成为油画家艺术探索的开端与重要创作方向。“当我们想见前人那逐渐远去的依稀身影时,当会记住他们艰难的足迹踏过之路的意义。”钟涵真切地体会到了革命历史的壮烈坚毅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这也激发了艺术家描绘革命先辈的激情,抒发胸中的爱国热情。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7)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现场


钟涵对此题材的关注不仅体现于宏大的历史场面的描绘,也包括对“人”本身的关照。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携带着中央美院的介绍信,无论在哪里写生都会受到当地热烈的欢迎。人民群众的热情鼓舞了艺术家的创作,他笔下的劳动人民形象都有着朝霞一般的气象,在写实的基础上,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8)

展览现场展示钟涵生前的作画工具与画室一角


钟涵先生曾说,“古语有云‘吾道不孤’,我想借用它表示对于形势的展望和力量的信托。中国油画的道路还会是宽广的。”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9)

钟涵《斗室光瀑》 121×151cm 油画 2007


钟涵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对艺术始终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1980年,钟涵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此后多年,他也陆续赴欧洲访问。在国外访学的经历让钟涵开始研究“室内画派”,也就是将创作目光投向室内空间,一方面带着西方的绘画流派技巧,另一方面又有着中国文人含蓄隽永的内涵,方寸之间有着大境界。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0)

钟涵 《碑林》 150×200cm 综合材料 1997-2003


钟涵除了对当下题材的关注,也有对历史文明的回顾。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系列是以古代碑刻文字入画的作品。此类作品源于他在西安考察时所得的灵感,也源于幼时父亲曾写过石刻横匾烙下的印痕。碑刻中流传的文字与历史让艺术家视前人而思今日,也成为了钟涵艺术中的重要取材。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1)

钟涵 《后土与轻羽》 150×20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钟涵先生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学理方面的建树。在数十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他对中、西方油画都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这些理论文字对当下仍有学科建设意义与研究价值。他一生笔耕不辍,在画界、理论界都建树颇深,学养深厚。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2)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8月11日。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3)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现场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4)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现场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5)

“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现场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6)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在石景山区办校地。左起:力群、董希文、尹戎生、詹建俊、闻立鹏、钟涵、王式廓、梁玉龙、吴作人。



展览前言【一】


文_范迪安


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代油画家,钟涵先生一生始终坚持艺术理想,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在追求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懈探索油画的艺术表现力,在坚守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同时,构建深含人文关切的美学境界。他的历史主题油画创作展现了历史感怀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艺术风范;他多次踏访陕北高原、黄河两岸,描绘大河沧桑、厚土苍生,刻画劳动者的身影风貌,咏叹自然生命的岁月时光,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哲思文韵;他至晚年仍不断在文化上寻源问道,以一大批深含内蕴的作品致敬文化传统,体现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历史叹喟;他的油画运用光感语言和浓郁色泽,营造了宁静和深邃的意境,寄注了人性的温暖,有着深沉的美学风格和优秀的文化品格,散发出隽永的魅力。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7)

钟涵 《北国风光(毛主席初到陕北)》28x54cm 纸本水粉


钟涵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他的文史修养极深,宏观识度甚高,洞悉古今中外美术发展的规律与文化特征;他深谙西方造型艺术的传统流变,重点研究西方油画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在阐述油画与文化的关系上娓娓道来,别有洞见;他深研中国传统画学,在中西的对照中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他的《廊下巡礼》和《画室来鸽》两本著述以一西一中的视角分别论述中西画理,彰显出高迈的学术风范。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8)

钟涵 《暖冬》 160×190cm 布面油画 2003


钟涵先生是德艺双馨的美术教育名师,一生坚持弘扬师道,立德树人。他在中央美院的学术建设上注入大量心力,在学科建设、创作科研上坚持守正创新,发挥了学术把舵的重要作用。他在教育教学上诲人不倦,既严格要求,又慈怀关爱,以学术理想启迪后生。他呕心沥血,培植了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这个学术品牌,培养了大批油画创作的中坚力量,学子们无不感怀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引人入胜的"夫子之道"。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19)

钟涵《望中犹记 晚潮明处》 170×340cm 布面油画 2010-2020


钟涵先生以艺术为生命,始终抱定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他的许多作品是反复推敲、抹去重来的结晶,在淳厚的色泽和密织的肌理中透溢出精神的光采。我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曾举办他的个展,当时就想到了"抹去重来"这个题目,但担心被误解而未使用。这次举办他的个展,吴洪亮院长用上了这个题目,我觉得特别贴切。作为画家,大家可能都有过几次"抹去重来"的作画经历,但像钟涵先生这样一生坚持探索,"抹去重来"60年,是何等的不易!敢于抹去,敢于重来,对艺术抱以敬畏,在学术上秉持严肃,在曲折中砥砺前行,这就是钟涵先生的精神风范!



展览前言 【二】


文_吴洪亮


对于钟涵先生,我们这些晚辈常常是“敬而远之”,因为怕他那专注而严苛的眼神,绝不放过你的提问。但又会不自觉地靠近他,听听知识广博且最具洞察力的钟先生怎么说,真是一种幸运。如今,先生走了,仿佛也走得不远,他的作品、手稿与思考的成果都在那里。我们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补上相约5年的展览,不是为了怕忘记,而是为了再认识。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0)

钟涵《洞里萨湖上人家》 90×120cm 油画 2008


钟涵先生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后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留校任教。改革开放后,他访学欧洲,曾担任央美学术委员会主任。无论创作、教学、研究、管理,钟先生的严谨与浪漫是融于一身的。如何更为准确而鲜活的概括钟涵先生的成就,并为本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览起个恰切的题目,真成了一个难题。正在踌躇间,在一次与范迪安主席的交流中,他提到曾为钟先生的展览起过一个题目:抹去重来六十年。这60载,是指1963年钟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算起,到去年去世,整整60年。一个甲子的“抹去重来”是先生对于完美的无限靠近。艺术很难,难在还有可能更好。因此,本次展览我们也将重点放在《延河边上》《东渡黄河》《浪里摇篮》等作品的前期图稿与作品的对应研究上,不仅呈现他艺术中的所谓“土气”,隐喻先生对黄河的爱恋,与对船工的深情,更试图凸现他对每一幅作品的反复研究、描绘,乃至极致的“抹去重来”。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1)

钟涵 延河边上素描稿 14.5×25cm 纸本速写


当然,钟涵先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学理方面的建树。先生对中、西方油画都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这些理论文字对当下仍有学科建设意义与研究价值。我们整理先生生前手稿时,也发现了不少未曾发表的文章,其体量之巨大,材料之丰富,亟待后人的细品与研究,这也让人不禁感叹钟先生的开阔视野,以及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2)

钟涵 饮河者素描头像 140.5×83cm 纸本素描


如今,这一迟到的展览即将开幕,北京画院作为收藏有钟涵先生615幅作品及文献的艺术机构,有责任进行更持久、深入的研究与推广。此展仅是一个开始,期待着大家批评与建议,以促进我们的“展后研究”。将对自己太过严厉的钟涵先生以及他的艺术介绍给更广泛的公众,进而更清晰地留给历史。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3)

钟涵 《西陲印象》 26×17cm 纸本油画 1961年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4)

钟涵 《绿色调山景写生》 18×31.9cm 纸本油画



学者型艺术家钟涵:以“抹去重来”靠近完美艺境(图25)

展览海报





——来源 | 手机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