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

时间:2022-11-10 11:24:56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黄晓  刘珊珊


2012 年《不朽的林泉》刚出版,我们就感到应该专门为止园写一本书。2022 年我们校对即将刊印的《止园梦寻:再造纸上桃花源》书稿,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

十年后我们对园主吴亮的结局仍然所知甚少。他深深卷入晚明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罢官、造园、复出、去世,莫不与此有关。有人感叹他陷身党争无以自拔,然而易地以处,在风雨如磬、家国危亡之际,独善其身岂是易事?吴亮隐居止园13 年后重返朝堂,正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图片

 吴亮《止园集》卷八《淮抚不贪清议自在疏》,为东林人支持的李三才辩护


陈于廷在为吴亮撰写的墓志铭里三次提到“止园吴公”“别号止园”“有园曰止”,深知止园对于吴亮的重要意义。然而今天我们对止园的结局也所知甚少。止园紧邻常州城北的青山门,青山门与瓮城成犄角之势。中国历代南北交锋,常州皆为兵家必争之地。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此地激战鏖兵,一水之隔的止园会有何遭遇?思之令人浩叹。


微信图片_20221110113453.jpg

张宏《止园图》描绘的常州止园,左下角为城墙和护城河,青山门与瓮城外舟船辐辏


吴亮将止园视为“桃花源”,正因他处于乱世顿挫中,才更显出桃花源的可羡与可贵。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指出,《桃花源记》是“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所谓“寓意”,是因为桃花源乃中国人理想家园的原型。乱世纷纷,桃源中人是为“避秦时乱”;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隐喻晋末“避戎狄寇盗之乱”;即使生在太平盛世,也会需要一处抚慰心神、滋养元气的世外桃源。袁行霈指出,桃源中人并非不死神仙,亦无特异之处,而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桃花源由此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无论盛世乱世,无论出世入世,无论富贵贫贱,都可在其中安顿身心。


原型的力量在其强烈的感召力和生发力。中国人向往桃源,不懈寻觅,寻之不足,继以再造。王维效仿桃源营建辋川是在天宝初年,以排遣李林甫把持朝政导致的愤郁。苏轼会心陶渊明、尽和陶诗是在贬谪岭南后,“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将放逐之地转化为宁静乐土。吴亮建造止园同样如此,墙外是喧嚣纷扰的艰危时世,墙内是与人相亲的池竹禽鱼。王维、苏轼、吴亮以及无数古贤今士,通过将“自我的生命经验”融入原型和场地之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图片

吴亮止园中象征桃花源的“桃坞”


再造桃花源,才能拥有桃花源,然而这份拥有如何才能长久?在理性上人们深知胜景难常、韶光易逝,在感性上却希望这份美好永不凋零。吴亮留下了数百篇诗文,记录园中的一花一石、一轩一榭,品味园居的晨昏暮晓、秋去春回。吴柔思则请张宏绘成《止园图》,刻画下这座园林最盛时的模样。借助诗文图画,止园成为一座“纸上桃花源”,摆脱了实体的羁绊,反倒更可能传世不朽。这些诗文图画,构成陈寅恪所说的“纪实之文”。得益于它们,我们对结局未卜的吴亮和止园本身反而所知甚多。


图片

张宏《止园图》描绘的荷池避暑生活


“再造纸上桃花源”有四重含义:一是作为理想原型的“桃花源”,扎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桃源想象;二是“再造桃花源”,将彼岸追寻转变为此岸经营,营造出无数座现世桃源;三是“纸上桃花源”,将想象与真实定格在诗画中,将曾有的欣悦与感动世代传递。止园融合了以上种种,展示了对桃花源的向往、拥有和纪念,它以桃花源为原型,同时又成为新的原型,为当代的创作提供灵感。


今天围绕止园的解读与创造,即为“再造纸上桃花源”。高居翰重建止园的梦想、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精雕模型、常州的止园归来艺术展、非遗艺术家的乱针绣创作、《止园图册》的桃花源主题设计……都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再造这座纸上桃花源。止园寓意之一为《大学》的“止于至善”,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止”是终极目标,也是万事起点。止园不止,以止为始,通过创新传统来延续传统,通过再造桃源来拥有桃源。


图片

《止园图册》图书设计,封皮纸板切口连续的桃红色,象征了对桃花源的不懈探索


张岱《西湖梦寻》追述他记忆中的西湖胜景。明清易代之际,西湖的歌楼舞榭百不存一,但在张岱梦中则全然无恙。止园实体也已烟消云散,但在诗画中则历历在目。因为它本就真实存在过,像西湖一样为“梦所固有”,自然会“其梦也真”。《止园梦寻》想追寻的,既是缥缈如梦的止园,也是止园所引向的梦境,不仅是为找寻过去,更是期待创造未来。


图片

《止园梦寻》封面设计,从吴亮书法中挑取的“梦寻”手迹



——来源 | 文汇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