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悦桠
2004年秋,
在全国最高的文物殿堂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次公开展览一套“神秘画册”,
瞬间震惊世界。
大连现代博物馆原馆长刘广堂说:“这套鸿篇巨制画册···其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盛赞其“令人赏玩不置,堪称珍品。”
来自全球各地的文物机构听闻后,也纷纷发出邀请,希望能展出这套“神秘画册”。
如此惊艳世人的,便是《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
经考证,这套画作由清代民间画师孙温所画。
老人家从50岁一直画到86岁,漫长的36年,比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耗费的时间多得多。
这位老人燃尽生命的最后时光,终成这部“国宝级”的惊世画作。
惊世之作
一度未被重视,躺在仓库30年
画册问世即惊艳世人,但在此之前,它却一度不被重视。
故事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末说起,当时旅顺博物馆从新疆出土了一批重量级国宝,不久后便被调拨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用于充实馆藏。
作为补偿,这两家单位也调拨了一批文物,赠给旅顺博物馆,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就在其列。
1959年,画册来到旅顺博物馆,并没引起大家的重视。很快便被锁进仓库···
直到三十年后,在一次清理仓库的过程中,原馆长刘广堂看到这套画册大为震撼:
“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就被画面中所表现的生动故事情节和精细的绘画技巧所震撼。”
看一眼,瞬间沉迷于《红楼梦》的世界···
画册以大观园全景俯瞰图开篇,
园中景致一览无遗,
一派层峦叠翠、葱蔚洇润气象。
大观园全景
亭台楼阁
或轩峻、或玲珑、或清雅、或温煦,
错落有致、掩映其间。
真乃“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此后从第1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到120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依次描绘出全本《红楼梦》的主要故事。
图中几乎包括了所有画科内容:
有亭台楼阁、山水人物,
有花卉草木、珍禽走兽,
还有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家具陈设···
仅各种人物就有3700余人,
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冠带首饰精致华美,
衣褶裙带流畅飘逸。
尤其画中的年轻女性,
弯眉细眼、樱桃小口,
身材窈窕,长颈削肩,
给人以弱不禁风之感。
孙温对原作的情节、场景和人物,
均进行了精心的取舍与概括,
每个章回情节所用
画幅数量不尽相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某些重要回目的情节,
用两幅或多幅去表现;
另一些回目,
或则一回一幅,或则几回一幅。
如此一来,
画面有所侧重,主次分明,
情节更加含蓄、凝练、集中,
充分突出原作的重点与精神,
增强艺术感染力。
画册共24本,现存23本,
每本有10幅画,共230幅。
缺失的那本所绘内容为
《红楼梦》第103回至108回的情节。
画册前80回和后40回,画风差异明显,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以便与《红楼梦》原著前80回曹雪芹作,后40回高鹗续的情况相合。
宝玉出家拜别父亲
与以往小说插图
单色勾线绣像画不同,
孙温采用着色工笔
彩绘绢本画的形式,
笔法精细,一丝不苟。
他以民间传统的
绛红色、翠绿色为主,
在此基础上,
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使画面秾丽但不艳俗,
亮眼而不失典雅。
在运用中国传统画法的同时,
孙温还借鉴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
更加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画中人物活动异常丰富,
有婚丧嫁娶、祭祖拜神,
有扶鸾请仙、划拳行令,
还有贴楹联、放焰火、挂花灯、放风筝···
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一入“红楼”梦难醒,
当馆长刘广堂从画作中缓过神来,
他才对画册的创作者孙温
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画册“无价”,画者无名
“这套画册里的230幅画,
每一幅都是艺术珍品。
单从绘画技巧来说,
孙温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大家。”
但奇怪的是,
这样一位绘画大师级人物,
在中国画史上竟然毫无名气。
为了弄清孙温的生平,刘广堂还曾多次到孙温的家乡丰润,以及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地查找线索,但始终找不到关于孙温的任何记载。
“由于诸多原因,在我国历史上民间绘画往往被轻视。晚清时期,绝大多数民间画师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即使如孙温这样的画坛大师巨匠,也未必能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作为迄今已知孙温唯一的传世作品。1989年,被评为一级文物。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评它是“红楼瑰宝”。
新版《红楼梦》导演李少红表示:“这本清代画册给新版《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和服饰设计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红楼梦》主要人物尽在其中。头发怎么梳?衣服怎么穿?首饰怎么戴?画册中描绘得很分明。”
叶锦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专门拿出孙温绘本《红楼梦》画册,告诉记者自己对这套画册研究了好几个月,“我比较喜欢孙温画的整体效果,他的人物造型带有戏曲味,也非常‘红楼梦’。
看完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的故事
或许会有朋友遗憾:
不方便专门去博物馆观赏原作,
有没有画册的复刻版?
还真有!
我们给大家找来了。
《彩绘全本红楼梦》典藏版,
孙温绘红楼梦的230幅画作
便包含于其中。
——来源 | 月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