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皖江
在“新安画派特展”序厅中呈现了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造景,观众纷纷打卡的同时不禁感叹其荒寒孤绝的气质,创作素材正是取自新安画派领军人物渐江的作品《晓江风便图》。张庚在《浦山论画·总论》中写道:“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是亦一派也。”由此解释了为何人们在论述新安画派时都一致推举“新安四家”中的渐江为领军人物,因为新安画派是自渐江开始为世间所瞩目的,汪之瑞虽年长,但影响不及渐江;查士标虽作品丰富,但风格不及渐江“绝世”。渐江(1610-1664年),本姓江,名韬,字六奇,歙县江家坞人(另有一说是歙县东关桃源坞人)。年幼时随父、祖入籍杭州,成为明末诸生。后来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生活艰难,于是他偕母亲回到歙县,并拜当地名儒汪无涯为师,潜心科举。1645年清兵进逼徽州,避难武夷山,削发为僧,法名弘仁。弘仁又自起字无智,号渐江。渐江绘画风格的形成,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尤汲取元人倪、黄山水的精髓,具有“瘦、硬、简、直”的山水画内质,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笔墨趣味。
明代中晚期便开始出现文人画与木刻版画的融合,其中徽州版画尤为兴盛。当时的书商们因市场竞争,纷纷请绘画能手参与书籍的插图制作以吸引顾客。这些糅合了文人画韵味的民间版画在明清时期成为一些习画者的启蒙教本。华人学者高居翰就认为,渐江的特色线条充满了徽州版画线条的韵味。
《九谿峰壑图》 (清)渐江
上海博物馆藏
推崇渐江的人都将他与倪瓒紧密联系起来,因其画“得倪氏之神”,对元四家的技法有较深体会。而渐江之所以一生如此推崇倪瓒,很大程度是因为主观上的身世之感,两者有着极为相似的身世背景和相契合的思想感情。除了主观因素,渐江返回歙县后与西溪南吴羲家交往密切,而吴家收藏了诸多名家的画作,使朝夕观摩的渐江对传统画艺领悟日深。可见渐江取他人之法为我所用,将静穆的冷禅气质融汇其中,造就了气韵与骨力兼备的山水画风,形成一种清奇冷峻的格调。
《容膝斋图》 (元)倪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仿倪山水图》 (清)渐江
故宫博物院藏
陈传席先生在《弘仁》一书中曾称渐江是“第一个画黄山成功的画家”。渐江于1656年与汪家珍同游黄山后,便年年都去,足迹遍及黄山诸峰。这些山川均是奇兀高耸、空旷幽深,黄山的石质与生于石壁间孤倔的松树成为了渐江画笔下的经典题材。可以说,黄山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渐江。《林泉春暮图》 (清)渐江
上海博物馆藏
《黄海松石图》 (清)渐江
上海博物馆藏
除却黄山,松、梅也是渐江人格的外化象征。他笔下的松树千态万状,极尽孤傲之气;梅花枝瘦花少,呈现奇崛之致。1663年,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的渐江提出要在自己的墓前种梅之事:“墓上种梅为绝胜事,归卧竹根之日,尚有清香万斛,濯魄冰壶,何必返魂香也。”
《节寿图》 (清)渐江
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书屋图》 (清)渐江
故宫博物院藏
1663年12月22日,渐江圆寂于歙县五明寺。后被安葬在歙县西干披云峰下,渐江门人在其墓前种梅数十株以了其生前心愿。山谷清幽,暗香浮动,渐江在朝代交替的时代下以其人格的清逸、笔墨的清香行迹于红尘之中,又超脱于俗世之外。1、郭因等著《徽州文化全书·新安画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