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2021:中国百年百位油画先驱(下)

时间:2023-07-16 11:36:37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文/宗和


油画真正传入中国并立足中国画坛且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始于20世纪。这100年来,油画这个具有西方文化“基因”的外来绘画品种,要存活于东方文化的“母体”并得到发展,“中西合璧”的本土化是历史的必然。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蔡元培的中西融合思想,其核心即是明确主张中国美术要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


任何一位有使命感的中国画家在接受西方绘画技法之后,几乎都在思考着油画语言及样式的民族性探寻和本土化问题,思考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相交融,逐步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在不断构建中实现超越并融入世界,从而使这一外来的艺术形态在中国发展壮大。——范迪安



李叔同(1880-1942) 

图片


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专攻西画。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就参加过由黑田清辉主持的白马会的两届展览,入选作品多幅,为中国之第一人,并且得到了业界的好评。回国后,李叔同在执教浙江第一师范期间,首开人体写生课,对中国油画及美术教学等贡献卓越,而1918年出家后,李叔同便不再从事西画创作。


图片

李叔同(1880-1942) 花卉静物

1911年

布面油画

40 × 57 cm



汪亚尘(1894-1983)

汪亚尘.jpg


汪亚尘,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黄山)。1915年曾与陈抱一等人组建中国第一个画会组织“东方画会”。1916年东渡日本留学,192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同年回国,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汪亚尘的油画主要学习欧洲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风,兼作写实主义作品。他从欧洲回国后,集中研究改革中国画。他认为,要国画有进境,非研究西画不可,用西画上技巧的教养参加到国画,至少可见到技术的纯熟。但他反对中西杂掺,不赞同所谓的折衷派绘画。


图片

汪亚尘(1894-1983) 风景 

1930年

油彩画布 

80 × 65 cm



刘海粟(1896-1994)

图片


刘海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


图片

刘海粟(1896-1994)苏州河 

1957年

布面油画

72 × 104 cm



冯钢百( 1883-1984)

冯钢百.jpg


冯钢百是20世纪中国最早留学美洲并回国从事油画艺术教育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促进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传播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迄今所见,冯钢百的油画肖像有30余件,时间跨度达70余年,这在20世纪中国油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冯钢百笔下的人物是真实可感、有血有肉有个性灵魂的现实人物,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自美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又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美的内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可视的油画艺术形式揭示不可视的人的内在精神本质与个性差异,从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肖像艺术风格。


冯钢百( 1883-1984) 拾荒者.png 

冯钢百( 1883-1984) 拾荒者

1911年

布面 油画

71.5 × 85.5 cm



谭华牧(1895-1976)

图片


谭华牧是现代艺术史上又一位被忽视的艺术家。在上世纪20年代留日归国之初,他接近后印象派与野兽派的清新画风,使得当时奉古典写实主义为圭臬的广州西洋画界颇感震动。而50年代后,他逐渐成为游离于主流艺术圈的旁观者,虽被遗忘,但并未放弃作画与对生活的体验和内心的表达,艺评者称他为20世纪中国视觉艺术领域罕见的“抒情诗人”。


图片

谭华牧(1895-1976) 风景

布面油画 

49 × 55 cm 



韩乐然(1898-1947)

图片


韩乐然是20世纪上半叶将革命理想与艺术创作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家之一。作为一名艺术家,韩乐然的艺术创作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进步的艺术思潮;作为一名革命者,韩乐然早在1923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早期党组织筹建人之一,一生以多种形式投身抗战宣传以及隐蔽战线的统战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乐然(1898-1947)毯市.png

 韩乐然(1898-1947)毯市 

1945年

布面油画

200  x 150 cm 



韩景生(1912-1998)

韩景生.png


韩景生是东北地区油画先驱,东北地区第一代风景油画家代表人物,1912年生于河北省昌黎县。1929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肖像科, 1930-1936年向俄国油画家及日本画家石井柏亭学习油画。韩景生以自然为师,忠实于自然,从他二十年代稚拙的写实人物肖像到三十年代描写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再到四十年代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战争题材)的作品,都是在直接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的,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图片

韩景生 (1912-1998)被日寇炸毁的机场废墟

1947年

布面油画

63.5 × 90.5 cm



李宗津(1916-1977)

图片


李宗津,祖籍江苏常州,油画家及美术教育家。李宗津师从著名油画家颜文梁先生,他不但掌握了扎实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同时又很好地吸收了颜文梁先生对西方印象派外光理论的研究成果,因此对绘画色调的处理有着独到的理解,在李宗津一生的艺术实践中,人物创作可谓是其集大成者,除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外,李宗津的人物画多表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场景,通过对平常生活的捕捉,来关注和歌颂那个时代最普通人的品质与精神。


图片

李宗津(1916-1977)  强夺泸定桥 

1951年

布面油画

210 × 301 cm



宋步云(1910-1992)

宋步云.jpg


宋步云,别名晓初,山东潍坊人。宋步云是中国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和艺术活动家,是中国早期油画、水彩画领军人物,也是将西洋绘画艺术传播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缔造者和重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杰出的巨匠,被誉为中国气派的大师和"桃圣"。


宋步云(1910-1992)  月季花开.jpg

宋步云(1910-1992)  月季花开 

1950年代

布面油画 

66 × 54 cm



黄养辉(1911-2001)

黄养辉.jpg


黄养辉,著名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金石篆刻家。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受过造型艺术的严格训练,担任艺术大师徐悲鸿教授的秘书前后长达20年之久,成为徐悲鸿的得意弟子。悲鸿大师曾评价其“于艺卓然有所树立,开中国绘画新境界,知名当世”。在徐悲鸿的影响下,长期刻苦勤奋、努力不懈、虚心好学、博览群书、重视实践、摒斥空谈。他不仅在素描、油画、水彩、肖像、国画、山水、人物、花卉方面,而且在书法篆、隶、行、楷和金石篆刻,以及美术评论、诗文、楹联等方面都功深力厚,蹊径独造。


图片

黄养辉(1911-2001)齐白石像 

1956年 

木板油画

66 × 51 cm



蔡威廉(1904-1939)  

图片


蔡威廉1904年出生于上海,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其父亲为中国著名教育家暨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威廉自6岁起即随赴欧洲考察的父亲在欧洲生活,接受西方教育,通晓德语、法文,并展露对艺术的才华,先后在巴黎教会学校、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校、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就读,其创作以肖像和风景画为主,风格近后印象画派,她主张“绘画不可华而不实,力求神形兼备”。1939年其因生产不适而离世,像流星一般的人生,虽短暂却也辉煌。


蔡威廉(1904-1939) 异国忆想.png

蔡威廉(1904-1939) 异国忆想

 1928年

布面油画

80.5 × 59.5 cm



李超士(1893-1971)


李超士.png

李超士,家名缵泰,字骧,号超士,汉族,广东梅州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粉画艺术先驱,曾担任国立艺术院代理校长,是中国最早赴欧洲学习西洋画的画家之一,亦是国内最早提倡粉画、从事粉画创作且有独特成就的老一辈粉画家。李超士的作品多以色粉画为主,线条流畅洗练,色彩协调匀净,疏与密,虚与实的把握极佳。李超士的作品则多表现静物与景致的美。他笔下的静物都十分恬静,没有怪异乖张的自我的表现,而是多了一分平凡以及对物象性灵的深刻理解。物象的平庸并没有掩盖住他作品的美,即便那平凡的物象,经由他的笔触的描绘,却能显现出一股脱于凡世的高贵气质。


图片

李超士(1893-1971) 西瓜 

1964年

纸本粉彩

81 × 61.5 cm



黄显之(1907—1991)

图片


黄显之,湖南湘潭人。擅长油画。1928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1931年赴法国考入巴黎美术学院、里昂学院,作品参加法国“春季沙龙”展览。1938年后,任教于桂林师范学校,重庆师范学校。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有《樱桃》、《今日东篱分外明》、《晚年》等。


图片

黄显之(1907—1991)  南京三叉河 

 1961年 

布面油画

54 × 64.5 cm



朱士杰(1900—1990)

朱士杰.jpg


朱士杰,江苏苏州人,擅油画。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作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先行者,朱士杰与当时许多画家一样,对油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抱负,他接纳油画,深入探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言传身教,使中国的西画学子大开眼界.在数十年的辛勤教学中,朱士杰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美术人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可谓卓越。他多画小品,讲究法度,调子深沉微妙。画面虽不惊心动魄,却经久耐看,有着深厚的学院教养,也与他谦和平常、温文尔雅的气质非常贴近。 


图片

朱士杰(1900-1990) 莽林朝阳 

1983年

布面油画

81 × 61 cm



胡粹中(1900-1975)

图片


胡粹中江苏苏州人。1924毕业于苏州美术学院学校。早年与颜文梁等创办苏州美术学校,曾赴日考察艺术教育。解放后在苏州美专、苏南工专、华东艺专、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长期任教,为教授、全国美协会员。一九二九年曾出版胡粹中水彩画,一九五八年江南水乡参加社会主义国家艺术展览。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五年间,先后在西安、北京、青海、苏州等地举行个人画展,深受美术界好评。笔调细致工整,色彩清雅晶莹,画风质朴严谨,独具一格。对待艺术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为人谦虚诚挚。


图片

胡粹中(1900-1975)暮色 

木板油画

23 × 35 cm



王悦之(1894~1937)

王悦之.jpg


王悦之,原名刘锦堂,号月芝,生于台湾台中。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1920年回国,在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他创办了“阿波罗学会”,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举办各种画展,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与巴黎万国博览会。王悦之是20世纪早期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关注平民百姓和普通生活。他的油画尤其是人物作品常采用中国式的立轴构图,以油画材料在绢本上创作,线描与工笔重彩结合油画,体现出中国艺术传统的神韵与气质。有评论家称他是“西画民族化探索的第一人”。


图片

王悦之(1894~1937)禽食图 

立轴 纸本油画

175 × 69 cm



王道源 (1896-1960)

图片

王道源,这个如今几乎无人知晓的画家,曾经也是天之骄子,在艺术界掀起过一番波澜。他的人生经历极为传奇,从不按常理出牌。工科专业毕业,公费留学日本,却转学西洋画;娶过四个太太,其中两个是日本人,后来却做了抗日特工;作为一名画家,老友却说他不从事戏剧表演实在可惜;身为美术学校的校长,却认为咖啡里才能造就艺术家。他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先驱,是一位集绘画,戏剧,教育于一身的垦荒者。


图片

王道源 (1896-1960) 邻家少妇 

1946年

布面油画

62 × 51 cm



秦宣夫(1906—1998)

秦宣夫.jpg


秦宣夫(1906—1998),原名秦善鋆,广西桂林人,画家、美术史家与美术教育家。回国后的最初10 年间,秦宣夫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绘画与西洋美术史,并兼任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讲师及《大公报》编辑。七七事变爆发后,秦宣夫举家跟随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辗转湖南、云南等多地,最终抵达重庆凤凰山。1944 年,秦宣夫任职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并于1946 年跟随中央大学定居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职于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副理事长,《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部分编委。


秦宣夫(1906—1998) 重庆梯田.jpg

秦宣夫(1906—1998) 重庆梯田 

1941 年

布面油彩

55.5 × 99 cm 



乌叔养(1903-1966)

图片


乌叔养,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著名油画家,曾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转辗于江苏各艺术院校任教。1930年公费赴日留学,进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攻读油画。当时他也准备去法国,但因家庭生活负担太重,不得不放弃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1936年回国。1937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56年,从江苏师范学院调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授。


图片

乌叔养(1903-1966) 老人像
 1950年代

布面油画

44 × 31 cm



孙多慈(1913-1975)

孙多慈.jpg


孙多慈,女,安徽寿县人,画家。端庄秀美,颇具艺术气质。出身于寿县的书香名门,父亲孙传瑗在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麾下担任过秘书。1933年,孙多慈与徐悲鸿产生感情。全面抗战爆发后,孙多慈与徐悲鸿的联系一度中断。在朋友的劝告下,孙多慈与时任浙南政府教育厅长许绍棣结识。后因父亲坚决反对她与所爱的老师徐悲鸿恋爱,又因徐悲鸿尚有家室之累,于是1940年孙多慈与许绍棣结婚。1949年,孙多慈随丈夫许绍棣前往台湾,日益精研绘画,成为知名画家。


孙多慈(1913-1975)蝶恋花情.jpg

孙多慈(1913-1975)蝶恋花情

布面油画

54.5 × 70 cm



唐蕴玉(1906—1992) 

唐蕴玉.jpg


唐蕴玉1906年生于苏州吴江区松陵镇,,现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定居上海。1920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师从陈抱一、王济远、关良等名家。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启秀女校。与腾固、潘天寿等一同被江苏省特派赴日考察艺术教育。1927年春,随同柳亚子夫妇东渡日本,结识日本画家桥本关雪,被誉为“中国江南一才女”。唐蕴玉被称为“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是中国油画前辈中少数优秀的女性画家之一。


图片

唐蕴玉(1906—1992)  同学M君 

1934年

布面油画

79 × 59 cm



陈秋草(1906-1988)

图片


陈秋草(1906—1988),字犁霜。原籍浙江鄞县,世居上海。肄业于上海美专,是白鹅画会成员之一。他是一位有强烈爱国心的画家,抗战时期,他的画多含寓意,或运用隐喻的手法来宣扬民族意识。陈秋草兼擅中国画。1949年后,陈秋草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等职。


陈秋草(1906—1988) 堑上花.jpg

陈秋草(1906—1988) 堑上花

1940年

布面油画

45.56 × 61 cm



梁锡鸿(1912-1982)

梁锡鸿.jpg


梁锡鸿,现代画家,原籍中山市大黄圃。1927年至1930年,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中华艺术大学。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科深造。返回上海后,经常撰写并发表介绍西方近代美术画派文稿。抗战初期,任教于香港岭英中学,战后应高剑父聘请,任广州市立艺专西画科教授。解放后,先后于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任行政职务近三十年。1948年在广州《大光报》发表《中国的洋画运动》一文,对西方绘画传人中国后的发展作了周详的历史回顾。


梁锡鸿(1912-1982) 富士山.jpg

梁锡鸿(1912-1982) 富士山 

 1935年

布面油画

33 × 45 cm



陈澄波(1895-1947) 

图片


陈澄波,生于嘉义,1913年考进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科(今台北师范学校),在校期间获石川钦-郎指导,对西洋美术有初步认识。陈澄波是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客居沪上。他是致力推动美术教育的“文化先锋”,更留下诸多珍贵文化遗产。他在上海的足迹,从最早活动的林荫路伊始,浓缩了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我们循序着陈澄波上海时期的活动轨迹,可以梳理出相关的艺术空间路线。


图片陈澄波(1895-1947)  淡水夕照 

1935年

油画画布

91.5 × 117 cm



杨秋人(1907-1983)

图片


杨秋人又名杨工白。广西桂林人。擅油画。桂林人。他是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一位有理想,有思想,有高尚品格的默默耕耘的教育家,曾历经广东省立艺专,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绘画吸收民间艺术和国画技巧,擅长采用线条,赋予风景画以中国青绿山水的装饰风格,所绘桂林山水尤其清新雅致。


杨秋人(1907-1983)晨渡.png

杨秋人(1907-1983)晨渡 

1980年 

布面油画

89 × 116 cm



符罗飞(1896-1971)

符罗飞.jpg


符罗飞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艺术家,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郊镇邦塘村人。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从小喜欢弹琴吹箫,画图绘象。195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举办展览,甚得好评。1935年应邀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赛会并获奖,1938年回国。他的画笔,亦转而热烈歌颂劳动人民的解放,运用豪放欢快的笔调、明亮壮丽的色彩,创作了《大旱之年见丰收》、 《农民运动讲习所》、《鸭群》、《春光明媚的解放路》等作品,给人深刻的印象。


图片

符罗飞(1896-1971)假日的海滩 

油画

28.5 × 22 cm



李骆公(1917-1992) 

图片


李骆公(1917-1992)原名李立民,出身于福州市郊的一个普通劳动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一家师范学校,受到美术老师王永濂的启蒙,王永濂曾在上海学画,受染于当时上海西画界的新潮流。1936年,中学毕业的李骆公考入上海美专,受教于刘海粟、谢海燕、关良和倪贻德。其中倪贻德、关良教过他画素描和油画。李骆公的绘画天赋深受关良、倪贻德等的钟爱,他因此也较多接受了他们的艺术观念, 以热烈奔放的表现性为追求目标。


图片

李骆公(1917─1992)哈尔滨街景 

1945-1947年 

木板油画 

38 × 46 cm



陈士文(1907-1984)

陈士文.jpg


陈士文于一九二二年在安洲高等小学毕业,即赴杭州入省立第一中学,于一九二六年毕业。经过在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系肄业两年,他对绘画发生浓厚的兴趣。一九二八年,他自费去法国入里昂美术学校攻研西画,由于留洋学费每年在八百银元以上,家庭苦于应付,曾打算让他辍学,后来得到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青睐,给他转为公费名额,才得以继续留学,陈士文留法历时九年,对中西画都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作品曾在巴黎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沙龙荣誉奖。


陈士文(1907-1984)琴.jpg

陈士文(1907-1984)琴

布面油画

127 × 99 cm



王肇民(1908-2003)

图片


王肇民安徽萧县人,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他对于素描、水彩、国画、油画无不擅长,而且善作古体诗词。王肇民的作品,是一百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真正标志之一。他的水彩画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一切关于绘画的争执都是徒劳无谓的,举世杰出的绘画作品定与画种及题材无关。他的作品对当下纷纷扬扬的美术界是一种警醒:绘画还是要回到绘画本身。


图片

王肇民(1908-2003)静物

布面油画

38 × 53 cm



古元(1919-1996)

图片


古元,字帝源,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广东人,擅水粉、水彩、版画。他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新中国成立后,古元的作品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美好生活为主,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水印技巧与语言迎来其创作历程中的另一高峰。他的作品呈现的是生活中的中国人,而不是话剧中的中国人,我们从中得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关于中国人的信息。


古元(1919-1996) 人桥.jpg

古元(1919-1996) 人桥

1948年 

套色木刻

20.5 × 36 cm



黎冰鸿(1913—1986)

黎冰鸿.jpg


黎冰鸿(1913—1986),原名炳康,广东东莞人。早年从李铁夫学油画,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7年到苏北解放区,随军征战。长期任教浙江美术学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常委、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黎冰鸿早年作品多为战地写生、宣传画、人物素描、漫画等,后多作油画,探索油画民族化之路,将绘画技巧归纳为“意、章、形、色、笔“五字诀。晚年所作油画风景,尤重意境创造。


黎冰鸿(1913—1986)  南昌起义.jpg

黎冰鸿(1913—1986)  南昌起义

1959年

200 × 260 cm



李斛(1919-1975)

图片


李斛,号柏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一名在中国画技法上有着开创性成就的国画家。他坚持用中国画的笔墨进行西洋画法的写生,并对素描基本功十分重视。创作了大量了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具有全面的造型能力,在人物肖像画方面有独到的成就,留下了《印度妇女像》《关汉卿像》《齐白石像》等杰出作品。文革时期被当成黑画家遭到迫害。于1975年去世,享年56岁。


图片

李斛(1919-1975) 披红斗篷的老人

1956年

纸本设色

72 × 56 cm



赵春翔(1912-1991)  

赵春翔.png


赵春翔作为国际艺术家之一,师从早期油画大师林风眠和潘天寿,被林风眠称作"最杰出的学生之一"。深受导师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理念影响的赵春翔,将革新中国现代绘画视为己志。他于1958年赴美定居三十余年,以出人意表的奇绝构图、用色,将东方的墨韵与西方的压克力彩完美结合。并透过花鸟鱼虫、墨竹等传统题材,以及阴阳、卦象等极简现代的图示传递仁爱、天人合一等东方哲学,铸就其中西合璧、独一无二的艺术语汇。


赵春翔(1912-1991)  雄与雌.jpg

赵春翔(1912-1991)  雄与雌

1968-1969年

压克力彩墨画布

109 × 107 cm



席德进(1923-1981)

席德进.jpg


席德进于1923 年在四川嘉陵江上游的一处小乡村出生。家境尚称富裕,颇有田产。席德进受马蒂斯影响喜欢强烈色调,至杭州艺专受林风眠的影响,发展出刚劲有力、粗黑线条的绘画风格。后赴美考察,受普普、欧普、硬边艺术的影响,作品中加入许多欧普和硬边主义的形色表现。晚期他经过一再省思,还是转回归到他最原始而自然的本土家乡,席德进的绘画创作类型多样化,总合一生艺术追求的成果,为融合传统与乡土水墨与油画,兼纳东方与西方绘画的特长,开创出他个人雄浑动人气魄的独特风貌。


图片

席德进(1923-1981) 自画像 

1951年

油彩画布裱于木板

51.5 × 43 cm



朱乃正(1935-2013)

图片


朱乃正出生于江南,学成于京华,又经过青海二十多年的砥砺磨炼。朱乃正的油画写生,大多表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西部人寻常生息的雪野、草原、山丘、田陌与村落,绝少旅游图片式的奇特地貌名胜风光。画面景物一般都相当单纯、平淡、自然,但表现十分丰富,概括而不单调。挥洒由之,放收有度,精妙传神之处一丝不苟。画幅很小而气势、境界至大。可远观可细读,意趣盎然,蕴含丰厚,观众能从审美享受的兴奋中进而获得深层人生感悟。


朱乃正(1935-2013) 归巢.jpg

朱乃正(1935-2013) 归巢 

1986年

布面油彩

140 × 140 cm



伍步云(1904-2001)

伍步云.jpg


伍步云 1904年出生广东台山,后赴菲律宾艺术大学深造,在校期间受到素描、水彩、油画技法札实的磨练。1966年开始便到黄山、杭州、西湖等地进行写生旅行。在多次的写生经验中,他领悟中国大山大水之美。此期他除了油画之外,还兼画国画,逐渐地他喜欢用西画方式,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与内涵。画法上他的笔触粗犷跳动,准确地将山村、远山、浮云勾勒出来,笔端透露欢愉的气氛。用色上虽保持蓝及墨的主色,但温暖的色调点缀其中,色彩层次增加而丰富。


图片

伍步云(1904-2001) 故宫一角 
1964年

布面油画

65×80cm



杨立光 (1917-2000)

图片


杨立光,湖北武汉人。曾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会会员、中国湖北分会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重庆励志社总社美术组油画创作员,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讲师、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华中师院图画系主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分会名誉会长、湖北省城市雕塑组组长。


杨立光 (1917-2000) 抽烟的人.jpg

杨立光 (1917-2000) 抽烟的人 

1940年

布面油画

46 × 38 cm



徐坚白(1925-2017)

徐坚白.png


徐坚白是既有留洋专业经历又有社会主义革命文艺运动资历的少数前辈油画家,有着难能可贵的油画专业技巧修养,对物象的色彩描述准确、精到,重视表现现实生活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被大量展出和收藏。其主要作品有《东江纵队》、《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红领巾》、《三八号渔船》等,是社会主义主旋律创作的优秀标本。徐坚白在描述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风景题材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准确传神,笔法磊落,情感积极是它们的共性。先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徐坚白油画集》、《徐坚白赏珍集》等各类个人专集九部。


图片

徐坚白(1925-2017)水果摊

 1984年

布面油画

160 × 128 cm

贺慕群(B.1924)

图片


贺慕群,著名华裔女艺术家,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上海,二十六岁就漂泊异乡,先后在台湾、巴西、西班牙等地留居,1965年定居巴黎,上世纪90年代叶落归根,回中国定居。在法国大茅屋学院(Academic grande Chaumiere)的学习让她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1968年她凭借其油画作品《玩具系列》摘得巴黎"妇女沙龙展"的桂冠。贺慕群的作品内容多是些寻常生活景物。偶几段窗外的风景、一盆艳丽的夏花、桌布上散碎的颜料盒、茶水杯、墨水瓶、苹果、火柴以及揉皱的香烟,都是她最爱的素材。


图片

贺慕群(B.1924)水果系列31 

2002-2004年 

布面油画

110 × 185 cm



刘依闻(B.1919)

刘依闻.jpg


刘依闻,1919年生,湖北武汉市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1941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并留校任教。自此,一直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历任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及湖北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湖北美协顾问及油画学会顾问。从学生时代起,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和国外美展。应邀在武汉、台北、巴黎举办个展,并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收藏。代表作有《景颇族少女》、《丝绸路上》、《帜》、《寿桃》等。出版有《刘依闻油画集》、《刘依闻素描像》。


图片

刘依闻(B.1919) 静物

2006年
布面油画
72 × 60 cm



李咏森(1898-1998)

图片


李咏森,1898年2月生,江苏常熟人。李咏森先生是中国水彩画的开拓者,80多年的创作历程,确立了他作为海派水彩画大师的地位。精于水彩画,风格写实写意兼融。兼长工商美术设计和粉画。水彩画代表作有《白菊花》、《绣球花》、《钢铁厂的早晨》等。出版有《李咏森水彩画选》、《水彩画临本》、《水彩画技法》等。


李咏森(1898-1998)自画像.jpg

李咏森(1898-1998)自画像 

布面油画

73 × 60 cm



罗工柳(1916-2004)

罗工柳.png


罗工柳,中国油画家。1916年1月5日生于广东开平。1936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自学木刻。。罗工柳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作品表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和斗争。1949年后多作油画,他的油画以描绘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在探索油画民族化方面作出了贡献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主持文化部主办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院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的教学,在油画人才的培养上有显著贡献。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油画教学有广泛影响。


罗工柳(1916-2004) 黄河.png

罗工柳(1916-2004) 黄河 

布面油画 

84 × 104 cm



冯法祀(1914-2009)

图片


冯法祀出生于1914年,逝世于2009年。他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杰出代表。他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其艺术观,关注社会生活,走现实主义道路。在其七十余年跌宕起伏的艺术探索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要极富时代特色的代表作问世。


图片

冯法祀(1914-2009) 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1948-1949年

布面油画

144 × 200 cm



苏天赐(1922-2006) 

图片


苏天赐是中国杰出的油画家之一。他以毕生的精力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艺术神韵的油画风格,为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是油画的民族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苏天赐生前曾表示自己的艺术归属于国家和人民。他的夫人凌环如携子女将其一批油画代表作捐献给南京博物院,同时设立专馆长期向公众开放。代表作有:《黑衣女青年像》、《云台夕照》、《早春》、《雨后秋江》、《湖中小屋》、《雪韵》、《不冻的溪流》、《江南秋熟》等。 


苏天赐(1922-2006)  苏南初春.png

苏天赐(1922-2006)  苏南初春 

1980年代

布面油画 

80 × 64 cm



戴泽(B.1922)

戴泽.jpg


戴泽,四川云阳人,当代著名画家。1922年3月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从教数十年来,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者有靳尚谊、王沂东等。曾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应邀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戴泽是徐悲鸿重要的弟子,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图片

戴泽(B.1922) 马车

1948年

布面油彩

113 × 127 cm 



韦启美(1923-2009)

图片


韦启美,安徽安庆人。少年时代师从孙多慈学习美术。1942年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受业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人。1947年,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应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北平艺专,1950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中央美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研究生班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油画《模范饲养员》、《青纱帐》、《早,小蜜蜂》、《氧气》等。


图片

韦启美(1923-2009)  魔术师

1988年

布面油画

120 × 157.5 cm



袁运生(B.1937) 

袁运生.jpg


袁运生,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生于江苏南通。一九六二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一九七九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


袁运生(B.1937)欢乐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jpg

袁运生(B.1937)欢乐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1979年

丙烯,首都机场壁画

340 × 2700 cm


欢乐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局部).jpg

欢乐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局部)



陈逸飞(1946-2005) 

图片


陈逸飞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1980年赴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香港和国内的油画精品拍卖会,其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


图片

永樂2021春拍

陈逸飞(1946-2005)苏州运河

1985年

布面油画

76.7 × 107 cm



靳之林(1928-2018)

图片


靳之林,油画家,河北泺南人。靳之林长于油画、民间美术 。1947年毕业于北平市立师范学校;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校任教 。后任教于吉林艺术学院,1973年到延安从事民间艺术研究 。历任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美术)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美术)学科审查委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政府津贴专家"、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质十字勋章。


靳之林(1928-2018)南泥湾.jpg

靳之林(1928-2018)南泥湾 

 1959-1961年

布面油彩

95 × 260 cm



靳尚谊(B.1934) 

靳尚谊.jpg


靳尚谊1934年生于河南。1983年,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主持过中央美院第一画室及油画进修班的教学工作,其艺术实践和主张,在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油画家向古典主义吸收营养的热潮。靳尚谊先生不仅是一位坚持在人物画特别是肖像创作上探索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在“人的主题”这个时代命题上做出独特回答的艺术家。在中国油画的宏观坐标上,他专攻肖像的选择与作为与他极为集中、充分和厚重的艺术积累,奠定了他在画坛独行特立的地位。


图片

靳尚谊(B.1934)青年女歌手

1984年

布面油画

74 x 54 cm



注:本文艺术家排序主要参考《20世纪中国艺术史》(吕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时间的纵轴和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家影响的横轴切入,兼顾艺术流派、艺术团体、艺术批评和艺术事件。


链接

1921-2021:中国百年百位油画先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