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美人
现代坐标:
庞薰琹与阳太阳/展览现场
“20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摘选自《决澜社宣言》
距离《决澜社宣言》的发表已经过去了90年,但在今天看来,其艺术诉求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对照当今中国艺术发展的现状,发人深省。
现代坐标:
庞薰琹与阳太阳/展览现场
2022年9月24日,“现代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纪念决澜社成立90周年特展”在常熟美术馆揭幕,来自北京、上海、桂林、深圳、东莞、武汉、郑州等各地美术馆、大学和画院的专家学者以及阳太阳亲属出席展览开幕式、参观展览,并在“现代之路·艺术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现代坐标:
庞薰琹与阳太阳/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指导,阳太阳艺术中心、桂林画院、常熟市庞薰琹研究会、常熟市庞薰琹艺术培训中心提供支持,是由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自主策划的一个由庞薰琹推及决澜社研究的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巨德发来视频祝辞、祝贺展览成功举办。
1932年决澜社第一回展合影
后排(左起):庞薰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
前排: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基本成员十名,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作为决澜社的重要代表画家,庞薰琹与阳太阳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画的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共进”等近现代美术史议题,展览的梳理与展示恰为这一时期的美术史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角度。本次展览以“美术现代性”为线索,通过“对话”“比较”的形式展示两位画家的作品。参展作品总数逾百幅,辅以文献资料与历史照片,以丰富多元的维度展示两位伟大画家的艺术历程。
地之子(初稿)/庞薰琹
45cm×37.2cm/纸本/水彩画/193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烟囱与曼陀铃/阳太阳
布面油画/54cm×44cm/1933年
家属藏
第一部分/挽狂澜立宣言
以庞薰琹、阳太阳决澜社时期的原作《地之子》《烟囱与曼陀铃》为开端,将观众引入战乱频仍、救亡图存的年代。作为中国首个有宣言有组织,并主动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社团,决澜社目睹“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辄深自痛心”,于是“集数人之力”,以期“能有所贡献于世人”。他们向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学习,为当时的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艺术理念。
笙舞/庞薰琹
52cm×39cm/纸本水彩画/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第二部分/转向民族后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当时国民政府把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国统区后方基地称作大后方。在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决澜社的两位社员——庞薰琹与阳太阳各自辗转、流寓于祖国的西南,以不同的艺术实践介入到抗战时期的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之中。
漓江放排/阳太阳
纸本设色/53cm×45cm/1972年
家属藏
吉祥寺景/庞薰琹
28cm×24.5cm/纸本水彩小品/1940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阳太阳的画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早年倾向西方现代主义画风,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并开始了油画、水彩画民族化的探索。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考察,激发了庞薰琹在1941年创作了“贵州山民图”系列作品,他将西画中的写实素描技法融入中国画的情调之中,以求调和中西、融会贯通。正如庞薰琹《学画随感》中所言:“在作画方面,我喜欢变,60年来,一变再变。现在还在变,今后还要变。但是有一点不会变,我是中国人,我画的画,不论用什么材料,不论用什么表现方法,也不论用什么表现形式,自己认为是中国画,是一个中国人的画。”中西优劣之争论喋喋不休,而庞薰琹早已在实践中开辟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道路。
清风楼/阳太阳
纸本设色/152cm×95cm/1981年
家属藏
剑池/庞薰琹
67.4cm×66.7cm/纸本中国画/198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第三部分/践行自我认同
主要展示庞薰琹、阳太阳的中国画作品。历经战争与动乱,他们将民族复兴、发扬传统的使命烙印在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中,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认同。20世纪40年代,庞薰琹曾以最具民族特色的线描创作了大量仕女画,将线条的表现力提至纯粹的审美高度;80年代,庞薰琹应邀讲学、游历山东、四川等地,出于对西方绘画技巧的熟稔,庞薰琹用色用墨别有特色,根据表现对象的特点,或用粗笔、或用淡墨,不拘于传统程式,营造出别有意蕴的画面效果,自成一格。阳太阳的山水画,素有“太阳氏山水”的美称。出生于芦笛岩下的阳太阳,恨不能“将天地笼于形内”,他以家乡桂林山水为题,将“漓江画派”名扬中外。他的中国画下笔老辣、古拙,意境悠远。并将西方绘画的光影技巧运用其中,获得了淡雅凝练、耐人寻味的画面效果。
苏州庭园/庞薰琹
48cm×62cm/布面油彩油画/198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第四部分/不屈中西定义
在西画中国化这条道路上,庞薰琹与阳太阳都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庞薰琹在1941年的《重论“中国艺术家当前应有的觉悟”》中以超前的艺术视角对中西艺术概念进行辩证地阐述:“国画与洋画,在这二十多年来,好像水火之不能相融,其实双方也大可放下干戈,而团结在一起,此双方之所不同者:一个是以固有的文化作出发点,而容纳外来文化之优点,来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一个是以外来文化作出发点,而追求固有文化的精神,来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所以无所谓‘国’与‘洋’之分,是异途而同归的。”
漓水朝晖/阳太阳
布面油画/60cm×60cm/1998年
家属藏
在阳太阳看来,民族化探索应有自觉性,他的水彩画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从绘画工具到各种技法的运用,均做过多种尝试,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惯用毛笔,爱选用某些中国画颜料,善于运用墨色。他追求情景交融,并将终身热爱的诗歌融于绘画之中,追求诗画相融的境界;一水一舟,一草一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五部分/一生新兴艺术
纵览庞薰琹与阳太阳一生的艺术成就,勾连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留欧时的庞薰琹曾意识到:如果艺术仅仅是画几笔画,那就太狭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复兴的契机。阳太阳认为民族化是势所必然:“作为一个人,就会有人格;作为一个民族的人,他的思想言行就离不开民族的魂魄,弘扬民族正气,继往开来,这是我们毕生的艺术使命。”庞薰琹与阳太阳自觉的背负起艺术家的责任,为中国的现代艺术做出了身体力行的奉献。
自画像/庞薰琹
46cm×38cm/布面油彩油画/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自画像/阳太阳
纸面油画/52cm×38cm/1978年
家属藏
在展览的最后,是两位艺术家的自画像。作为画家自我映射、自我表达工具的自画像,融合了画家的主观意象,传达了画家的精神风貌和情感隐喻。两人的自画像,创作于不同的人生阶段,画中的阳太阳目光如炬,神情坚定。庞薰琹的自画像创作于晚年,一位满头银发、饱经风霜的老人,慈祥的望向远方,正像他的那首诗:
“以我的身躯,去填塞沟渠。让后来的人,能迅速前去,让后来的人,能迅速前去。”
现代坐标:
庞薰琹与阳太阳/展览现场
9月24日下午,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举行“现代之路·艺术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及决澜社现代美术运动”“从地域美术的角度谈谈阳太阳的水彩艺术及‘漓江画派’”“庞薰琹的西画民族化实践及其影响”这三个话题,展开学术讨论与研究。会议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副馆长卢缓主持,来自北京、上海、桂林、深圳、东莞、武汉、郑州等各地美术馆、大学和画院的专家学者以现场和线上结合的形式进行发言。
学术研讨会合影
展览将展出至2023年1月8日。
——来源 |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