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

时间:2022-07-08 10:40:37 编辑:茂公
分享至

文/郑朝


编者按: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日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85年前的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也是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辗转流徙的始端。西迁办学途中,国立艺专虽几易其址,却学院本色不改,名校坚守依旧,为如今中国美术学院的蓬勃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此七七事变八十五周年,我们重温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校史专家郑朝撰写的《烽火中的国立艺专——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南行》纪念烽火中的国立艺专,回溯这段苦难重重,又是光辉熠熠的岁月。


颠沛流离-苦难深重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件,悲壮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上海沦陷,杭州危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1月12日林风眠校长率师生辞别西湖,仓猝南迁至诸暨吴墅。未及10天,战火逼近,师生又继续西行至江西贵溪,先以龙虎山天师府为临时校址。因地方偏僻,盗匪猖獗,师生返回贵溪度过饥寒交迫的1938年元旦。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

林风眠校长像


此时,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生辗转流徙,来到南方牯岭。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杭州、北平两所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废校长制,设校务委员会,以林风眠为主任委员,赵畸(原北平艺专校长)、常书鸿为委员。杭州艺专教职员34人,学生100余人,北平艺专教职员13人,学生30余人,共约200余人。校址设沅陵沅江畔之老鸦溪,此处江水澄碧,林木蓊葱。

师生庆幸在战争烽火中,得一良好之教学环境,但由于两校合并,矛盾丛生,频频发生学潮。教育部又决定恢复校长制,聘请滕固为校长。随后林风眠和赵畸离校。此间,学校租用民房,并筑造木板房作教室,正式恢复上课。于是弦歌再起,教学秩序渐趋安定。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2)

滕固校长像


1938年秋,日寇西攻武汉,长沙大火,战争形势恶化,学校已不能偏安于湘西,又决定远迁昆明。时交通工具奇缺,校方发放旅费,由师生自行设法启程。经一个多月长途跋涉,陆续抵达贵阳,又遇日机轰炸,满城硝烟,一片火海,部分教师行李书画化为灰烬。师生又往西撤退。抵昆明后借昆华中学、昆华小学为校舍,因陋就简,招生上课。

1939年夏,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再迁呈贡县安江村,该村地处滇池东南岸,四境荒凉,时闻狼嗥,然波光山影,风景殊佳。学校借村中5座祠堂庙宇为校舍,经匝月修缮布置,又得安然复课。此后一年多虽学潮仍起伏不断,但实属抗战以来较安定之时期,不仅各课能依序进行,人体课亦得以恢复。

1940年秋,南疆军情紧急,教育部又命令学校撤退至四川璧山县。滕固安排师生长途迁移至目的地后辞职,不久病故,由吕凤子接任。吕接任后,力谋整顿。学校借天上宫等房屋为校舍,不足,又在青木关附近松林岗修建五十余间草顶泥灰墙教室,学生宿舍则设于山顶大碉堡内。学校渐次安定。建筑系在入川前归并至国立中山大学。音乐系因募用教师困难,在此之前已借读于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后正式归并该院。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3)

吕凤子校长自画像


1942年夏,吕凤子积劳成疾,上书辞职,教育部又聘陈之佛为校长。陈接任后,因松林岗偏僻,难于延聘良师,又迁校至重庆沙坪坝磐溪龙脊山麓果家园,延聘多位中央大学教授任教,教室宿舍大都借用民宅,又盖草房数栋作食堂之用。地处农村,尚称安全。陈校长虽事必躬履,心力交瘁,但时局艰难,经费短拙,仍困难重重,于是也坚决辞职。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4)

陈之佛校长像


1944年春,教育部聘潘天寿任校长,时潘天寿讲学于浙江国立英士大学,校长暂由西画系主任李骧代理。至暑假潘天寿抵渝就职,敦请林风眠还校,并多方延聘良师,完善教学管理,学校出现中兴气象。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5)

潘天寿校长像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全校欢腾若狂,待命复员。尔后,教育部部署复员事宜,校长潘天寿呈文提出,鉴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原为北平、杭州两校合并,故拟派员赴北平、杭州接收原两校校舍。最后教育部决定,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收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舍,以杭州为永久校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另行恢复设置」。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6)

教育部复员文件


至此,杭州一校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而北平新创一校则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专虽校名迭改,仍一脉相承,今名中国美术学院。

溯自1937年,两国立艺专辞别北平、杭州以来,颠沛流离于冀、鲁、豫、皖、浙、赣、湘、滇、黔、川十省,行程八千公里,播迁十次,五易校长,历时九载,共耗法币35亿之多,损失图书、教具大半。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7)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播迁图


其间,师生员工备尝艰险困苦之滋味。食物多为杂质纷呈之「八宝饭」,大多数人衣履寒怆,草鞋代步,画具画材匮缺,学西画的无法作油画。因缺医少药,患肺结核、恶性疟疾、猩红热和意外事故死亡者约二十人。其中有教授蔡威廉、诸闻韵、王道平等。学生中多为女同学,有的死的很冤枉。如图案系的高材生刘仁慧,正毕业留校当研究生。学校流亡到昆明,匆匆搭成的女浴室,电线裸露,她去洗澡,不幸触电身亡。师生触景生情,送葬的队伍长长的,女生放声痛哭。

更有许多教授之杰作毁于炮火和劫掠之中。如林风眠的《人道》《人类的痛苦》等成名之作,离杭时都藏在罗苑。潘天寿的早期中国画,包括吴昌硕送他的著名的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悉数他藏在大学路的新室中,这两处后来都成为日军的马厩,马蹄践踏,牛溲马渤,一代名作,皆成尘埃。还有常书鸿、王临乙两位从巴黎回国的教授,他们的油画和雕塑在贵阳大轰炸,也成为灰烬。战火中的国立艺专,灾难之深重,损失之巨大,为全国高校所罕见。

但是,师生员工热爱祖国,热爱艺术,坚信抗战必胜。潘天寿作诗咏之,有句:

血泪飞鼙鼓,江山泣鬼神。

捷闻终有日,莫负储甘醇。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8)

1938年夏在沅陵(一)(二)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9)

1937年冬在贵阳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0)

1937年1月国立杭州艺专抗战宣传画队在长沙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1)

1938年秋在昆明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2)

1940年6月在呈贡县安江村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3)

1941年夏在重庆松林岗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4)

1944年在重庆磐溪


走出象牙塔-贴近时代和人民


国立艺专虽然处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中,遭受巨大的破坏与苦难,但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办学,也具有她的特色与成就。
首先,卢沟桥一声炮响,敌人把杭、平两国立艺专的师生从故都和西湖的「象牙之塔」中,赶进流亡大军,与千千万万的群众一样,备尝侵略战争之苦,目睹敌机轰炸,尸横遍地,扶老携幼,啼饥号寒之惨状。也看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辽阔,爱国军民的坚强勇敢。尤其一些师生组织了抗日宣传队,铁脚板队,跋山涉水,深入农村、山区,甚至误入匪区,被滕固校长誉为「腹地长征」,使师生贴近并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和风土人情。
在流亡途中,师生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战,艺专剧社演出《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流行戏剧,并创作并了轻歌剧《民族萌芽》(洪士銈作曲,张权主演)、改良平剧《李服膺服法记》,和大大小小数十种抗战戏剧,把戏剧活动带到祖国西南。
同时一路画壁画、漫画、刻木刻,刷标语,揭露敌人的残暴和讴歌抗战必胜。其中一队以方干民为导师,彦涵、朱德群等为队员,成绩最为出色。当贵阳遭遇敌机大轰炸后,现场立即出现国立艺专的活报剧、标语和宣传画。既教育了群众,亦教育了自己。
此外,还有以抗战为内容的美术展有六次之多。在残酷的现实战争中,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和艺术观的转变。滕固校长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歌》成了师生的共同心声: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歌

词 / 滕固  曲 / 唐学咏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5)


皇皇者中华,

五千年伟大的文明,

亘古照耀齐日星。

制作宏伟,

河山信美,

充实光辉在我辈。

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

不使河山遭蹂躏。

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

不使民族受欺凌。

建筑坚强的城堡,

保卫我疆土人民。

雕琢庄严的造像,

烈士万古垂令名。

为创造人类的历史,

贡献我们全生命。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6)

1937年杭州艺专学生参加抗日军训准备随时加入抗战队伍打击敌人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7)

1937年冬艺专剧社在流亡途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8)

1939年在昆明举行街头木刻展览


还有一些师生,热血沸腾,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实际工作。有的参加郭沫若领导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宣传抗日;有的奔赴各战区战场。还有一些师生冒着种种危险,辗转奔赴革命根据地延安等地,献身革命。这些人中有王曼硕老师和彦涵,罗工柳、力群、王朝闻、张晓非及校友胡一川、艾青、王式廓等。
在此期间,还有一些师生接近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热爱的感情并向往之,在王子云、常书鸿老师的带头下,一批学生董希文、李浴、段文杰、李承仙等不畏艰难,奔赴大漠的深处敦煌,去保护研究世界的艺术宝库。
这一时期,雕塑系的教授,为宣传抗日的创作也十分丰富,如刘开渠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工农之家》、王临乙的《汪精卫、陈璧君跪像》、萧传玖的《前方抗战后方生产》等,当时的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创作了一些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雕塑作品。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19)

1938年毕业学生在湖南投笔从戎,参加抗日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20)

女生王文绣于1938年9月从沅陵赴延安


硝烟中光辉熠熠:捷闻终有日,回眸抗战岁月中的国立艺专(图21)

国立艺专徒步宣传团团章和沿途所盖的关防和邮戳


图案系此一时期更名为实用美术系,也标志着他们的新起点,即更加务实,与人民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两个特点:第一重视民族民间的艺术遗产,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反对全部洋化和复古。这一主张的力倡者是陈之佛、邓白教授。庞熏琹、雷圭元、沈福文这些留学归来的工艺家对印花蓝布、湘绣、蜡染、漆器、陶瓷等具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加以专门研究和改革。第二是重视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不以纯绘画以衡量尺度,而以设计水平高低为标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人才荟萃-流派纷呈


由于国立艺专成为全国唯一的国立艺术学校,加上全国许多私立美术学校在战火中暂时关闭,她具有吸引美术师资的强大力量;同时,因为校长更替频繁,各有各的原有师资班底,因此,师资的流动也十分频繁。显然,这对稳定教学秩序积累教学经验,发扬传统不利。但是,学校人才荟萃,兼容并蓄,师资构成从单元化趋向多元化,教学出现了各种艺术流派自由竞争,不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促进,则是可喜的现象,国立艺专此时期历任师资阵容如下:

校长(主任):林风眠、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

教务长(主任):李有行、林风眠(兼)、滕固(兼)、傅雷、夏昌世、方干民、潘天寿、李剑晨、蒋仁、丰子恺、谢海燕、吴茀之。

国画教授: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吕凤子、陈之佛、黄君璧、黎雄才、傅抱石、张书旂、潘韵等;

西画教授:林风眠、蔡威廉、李超士、方干民、常书鸿、王曼硕、秦宣夫、李瑞年、丁衍镛、吴作人、胡善余、吕霞光、许敦谷、倪贻德、关良、庄子曼等;

雕塑教授: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萧传玖、程曼叔、周轻鼎等;

图案教授:雷圭元、李有行、庞熏琹、章东浩、沈福文、王道平、郑月波、邓白、柴扉等;

美术理论教授:林文铮、李朴园、徐梵澄、李长之、常任侠、丰子恺、谢海燕等。

这些教授,大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任教多年、经验丰富、造诣深厚,享有盛誉的艺术教育家。因此,学校必然出现各种艺术风格兼容并蓄流派纷呈的局面。杭州艺专时期,中西画系合并成绘画系,中画教师很少,后就潘天寿一人,潘师虽天赋高,画风强悍,为学生钦佩,但他的画风学生不易学习。
学校迁昆明后,中西画系分开,各自独立,中国画系增至三位教授,他们虽同属海孤白社成员,都擅花鸟,但风格不同,正如吴冠中后来回忆:他们的性格口味不同,潘天寿师爱吃汤年糕,吴茀之师爱吃炒年糕,张振铎师爱吃糖年糕,画风也拉开距离。吕凤子师专擅人物,大笔挥之,气势伟岸。陈之佛则擅工笔花鸟,秀丽沉稳,陪都高官大商,趋之若鹜。而黄君璧、黎雄才(岭南派代表人物)的山水画,重写生而自成风范。至于后来享大名的傅抱石、李可染则显示出他们底蕴的深厚而富有现代气息。
至于西画的教师,杭州艺专时期已风格多样,林风眠的中西融合、吴大羽被誉为色彩大师、方干民在探索现代派艺术中大胆创造、李超士则是娴熟的现实主义派,他们都是法国留学的。更多的西画组教授来自四面八方,留学法、日、德、比的皆有。流派更是多样,各有特色。
就油画而言,有的含蓄蕴籍,有的强烈雄健,有的淡雅细腻,有的强烈厚重,有的趋于空灵,为了培养和发扬师生的艺术个性,于1945年创画室制。学校设立多个画室,由一位教授主持,三年制二年级学生,五年制四年级学生均可由自愿选一画室学习。曾开设专门画室的教授有: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倪贻德、关良、李超士、吕霞光等。此为中国美术院校画室制之创始。西画组师生的艺术思想始终比较活跃。在战争环境中缺少同国际艺术交流。抗战胜利后,以国立艺专教师为主的重庆《现代绘画联展》,轰动一时使艺坛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以上教师并不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国立艺专的,因为诸种原因流动性很大,在某些时间甚至出现名师匮缺的场面。有远见的校长就大胆启用历届毕业的优秀学生担任助教或讲师。如李可染、高冠华、李际科、赵无极、朱德群、闵希文、朱培钧、周绍淼等。这一批新教师,学生时代即为低年级同学所敬佩,他们生机勃勃走上教学岗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他们全部是杭州艺专时代入学的学生,他们浸润于杭州艺专的学风已久:对艺术的无比虔诚执着、自由开放的学术思想、对艺术个性的尊重与培育、重视培养人品和艺品等等。虽然,国立艺专成立后,一些师生来自其它艺术学校,进行重新组合,但是这些年轻的教师成为传承和发扬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中的国立艺专,既是苦难重重,又是光辉熠熠!




 文 图 |郑   朝

 编 辑 |庞   洋  贾毓秀  周萱荻  高采奇
 审 核 |丁红旗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