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艺术家,是一个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流淌的,不
仅有来自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也有着在异域生活背景中习得并融合的新的文化经验。在对海外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逐渐建立起了双重的身份认同。
每一次人口的迁移势必会带来新的文化与艺术面貌的形成。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明朝,文化与艺术的交汇以此进一步展开。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经过中国社会转型的艺术家出走海外,成为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对于海外华人艺术的认识,我们似乎还限于“留法三剑客”,以及活跃在当代艺术谱系中的少数艺术家。“海外华人艺术家”是一个广泛而庞大的群体,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影响着他们艺术创作的观念与形式;不同代际与家族记忆决定着他们看待自我身份的角度……
01
不同视野下的3个特展
在艺术史中,海外华人艺术研究犹如一颗沧海遗珠,还有很多学术空缺亟待填补:不仅是对遗落的历史记忆的打捞,还有对当下海外华人艺术家的推广与交流桥梁的搭建。
何香凝美术馆自建馆以来持续保持对海外华人艺术的关注,希望“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加强在文化艺术上多种形式的合作。近四年又连续举办了三场海外华人系列特展。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览海报
由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发起,以从事绘画等平面艺术创作的海外优秀华人艺术家为主要邀请对象的“全球华人艺术展”,从2020年的第三届起,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展览海报
今年3月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圆满闭幕。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展览海报
海外艺术家数量众多,年龄跨度大且分布范围极广,选择哪个地区的艺术家、哪些艺术家、哪个年龄阶段的艺术家,以什么样的主题作为展览的切入点……都是贯穿海外华人艺术展览策展工作和相关研究的关键问题。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
无论是“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还是“全球华人艺术展”,作为针对海外华人艺术所做的持续性研究,何香凝美术馆在策展工作中有着明确的规划与方向。
2018年,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以“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为标题,对18位海外华人艺术家,及跨度长达40年的移居、学习、创作历程进行展示、研究、分析。
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不可回避的是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双重身份问题。展览策展人王璜生将艺术创作与文本相结合,架构起了一个以时间跨度为特点的展览结构。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览现场
展览以艺术家的出生和定居海外的年代为划分线索,分成三个部分:“隐匿的记忆”,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左右移居海外的艺术家;“杂驳的情怀”,主要关注较早定居海外,并辗转各个国家之间的海外艺术家;“狂欢的游走”,主要选取1980年代左右出生,在海外具有较丰富的学习经历,并在当地生活、工作和从事艺术创作,在当代艺术方面有一定关注度的年轻艺术家。
通过这三个部分,呈现与观察不同代际和时代语境中的艺术家生态,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艺术来揭示隐匿的深层文化心理的。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出作品
蔡元,《孙悟空大闹天宫》影视,尺寸可变,2004
此次展览以社会学抽样式的工作方式,在庞大的海外艺术家群体中抽取具有典型性的“样本”,对艺术家的身份与创作问题展开观察与研究;但同时,“抽样”的工作方法避免了通过个体来对海外华人艺术创作的宏大叙事进行简单化概括的倾向。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出作品
邓绮玲,《四代人的故事》,摄影,23.5x3.39x0.6cm,2011
在此次展览的助理策展人沈森看来,“抽样性”代表的是个别现象,“我们不是要通过三个版块的划分,来给出一个海外华人创作的全貌,而是借由这三个版块对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作品进行追踪,呈现出三个不同方向的研究角度。”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出作品
余晓,《卷40-No.1》,布面丙烯,40x40cm,2017
展出的作品多为需要空间来呈现效果的影像和装置作品。比如奚建军高达7.5米的装置作品《巴别塔》、梁智鹏的互动装置作品《隐私对撞机》、林辉华的《画地为牢》等。对于展览组来说,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如何在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何香凝美术馆内展出,以形成作品、空间与观众的互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出作品
奚建军,《通天塔》,木质,图片,铁架,750x500cm,2017-2018
“解决方案是我们要为这些作品开辟一些不在何香凝美术馆传统空间中的另类空间,包括使用咖啡馆玻璃窗外的室内庭院、建筑外围的空地、室内的异形空间、展场通道,以及公交区域,并适当地对某些作品进行了比例上的缩小。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装置作品陈设的问题,更大程度上这些区域往往也是人流的汇集之地,作品放置于这样的位置会对观众产生一种引导,并为观众体验和参与找到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契合点。” 沈森说。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展出作品
林辉华,《画地为牢》,互动装置,钢管,尺寸可变,2017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
——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以“离散与汇聚”为主题,从传统华侨聚居地中国东南沿海出发,将目光聚集在亚太地区的华人艺术家身上。
17位艺术家的83件作品分为四大版块:“血缘”、“新水墨”、“东方与抽象”和“站在华人这边”。展览内容采取“1+N”的模式:即“1”为根据主题,从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中选出一件中国大陆艺术家的作品,与“N”所代表的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华人艺术家。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展览现场
摄影:欧阳勇
作品“1”选取的是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中的重要作品《兄妹》,并以此作为展览的开端。正如画面中的血缘线一样,《兄妹》串起了“离散”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的血脉联结。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张晓刚作品《兄妹》展览现场
摄影:欧阳勇
在展览策划的过程中,如何从海量的艺术家中作出取舍依然是首要问题。对此,策展人王晓松将地域范围首先限定在传统的亚太地区。在沿着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介入世界艺术史的这条线索同时,强调艺术家在血缘关系和文化身份上所作出的深层思考。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展览现场
摄影:欧阳勇
在“新水墨”、“东方与抽象”两个版块中,艺术家们虽然是用传统媒介表现传统的绘画风格,但在题材和创作方法上,却带有着多元文化碰撞后而产生的特殊面貌。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展览现场
摄影:欧阳勇
“站在华人这边”对艺术家的个人身份、家庭记忆、文化基因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从海外艺术家复杂的生活背景中抽丝剥茧,呈现他们对于传统中国文化与身份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在这17位艺术家中,虽然有些出生和成长都在海外,已经将英文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甚至没有了中文名字,但对于华人身份的认同和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家族记忆依然镌刻在他们的血脉基因中。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展览现场
摄影:欧阳勇
来自泰国的Torlarp Larpjaroensook说:“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文化和童年的归属感影响了我的创作,这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创作与寻找身份和人的根源相关。”
托拉普·拉普贾恩斯库/Torlarp Larpjaroensook
送妈妈去月球 BC2700,亚克力板综合材料,28×32cm,2016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身份的认同,在第二代、第三代海外移民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维度。相对于去凝视、去质疑、去表现与身份有关的议题,他们更愿意把“身份”看作是自我内在属性的一部分。如艺术家Gerardo Tan所说:“我不会有意识地回应它,因为我不刻意处理身份问题。但我觉得这是我人格的一部分,特别是‘深奥’的宗教或信仰(如佛教、道教和禅宗)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杰勒多·谭/Gerardo Tan
海滩游荡之后,布面油彩,111.8×137.2cm,2013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
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2021年12月29日至2022年3月27日,《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
在策展工作之初,对于以王璜生为策展总顾问的策展团队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对海外华人艺术群体的创作和研究再推进一步,找到与之前有所不同的切入点。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基于这一目标,本次展览把对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观察范围集中在女性艺术群体中,邀请了16位长期生活在海外或来往于海内外的女性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用具有进行时的“在工作”为主概念,引导公众重新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海外华人女性在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知识创新中的“在场”身份,以及所作出的努力。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策展总顾问王璜生介绍展览情况
这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在于,观察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受过专业美术训练,或者以艺术为唯一职业的艺术家,“很多在海外从事艺术创作的女性都有另外的职业。她们的创作方法,在海外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恰恰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工作方式。”王璜生说。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相对于年龄跨度比较大的前几次海外华人艺术展览,“在工作”展览中邀请的多为第二、第三代的年轻海外华人艺术家。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她们对于中国文化、家族记忆、社会与科技的看法均有着更新也更复杂的视角和观点。
同时,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对于身份问题的理解又多了一层维度:她们不仅要面对来自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双重文化身份,还要处理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问题。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三个版块:“记忆/迁移”、“日常/非常”、“契机/转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在处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遗产与传承、移民与迁徙、饮食与文化等问题时的反应。
在第一版块中,刘北立的作品《惑/归(深圳)》以女性在传统工作中的身份象征物之一——缝纫线为材料,通过“女性化”的编织方法,构建了一个错落盘结的红色空间。这一根根红线也正如连接身处异国的华人与祖国家园的脐带,尽管相隔万里,但依然血脉相连。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刘北立作品《惑/归(深圳)》展览现场
刘北立《惑/归(深圳)》作品局部
作为建筑师的张亦飞,借助作品探讨了建筑记忆、遗产和身份的问题,并试图通过东方的视角来挑战西方对记忆和遗产的理解。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张亦飞作品《传统建筑与未来愿景》展览现场
张亦飞《传统建筑与未来愿景》作品局部
毛羽丽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与表现则更为直接,她的视角落在了文明的载体——文字之上。作为出生在英国西米德兰郡斯托尔布里奇市,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市的毛羽丽来说,对中文的记忆更多的是停留在儿时的学习经验中。这些被列出的屈指可数的汉字,既是一个个冷冰冰的陌生符号,但同时也深深烙在如毛羽丽这些第二、第三代海外移民的成长记忆中。它们也许会随着时间而褪色,但却不会被消除。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毛羽丽作品《微笑服务》&《我识得的全部中文》展览现场
第二版块“日常/非常” 通过考察女性艺术家在家庭劳动与社会实践中的角色转换,来讨论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生产价值与生产创造。不仅是作品本身,展览也深入到海外女性艺术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她们通过在家庭、社会中的“日常”工作与人际互动,所实现的一种具有别样思考的“非常”状态。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常羽辰作品《使用价值(一块田)》展览现场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马文作品《天际一线》展览现场
在第三版块“契机/转机”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海外女性艺术群体对未来、科技与生活的想象和思考。这一版块中的多位艺术家均有着跨学科背景,她们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憧憬着未来的工作模式。
沈采,《毫无例外》,绘画装置、视频,绘画装置:35x27cmx4,视频尺寸可变,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凝慧,《无题2017》,风、蜜蜡、银,222×63×27cm,2017
图片由艺术家和胶囊上海提供
02
海外华人艺术研究,
何香凝美术馆在工作
在何香凝美术馆中展开对海外华人艺术家的研究和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这源于何香凝先生的美术造诣与人生品格。何香凝先生和她的后人一直致力于侨务工作,在海外华人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加之深圳这座兼收并蓄的城市所独具的地理与文化背景,让何香凝美术馆在展示和推广海外华人艺术家作品的工作中,拥有深厚的历史沿袭与研究条件。
何香凝美术馆外观
正如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所说:“深圳是当下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一个移民目的地,在这里举办海外华人艺术家作品展,具有先行示范的意义;同时,作为中央统战部直属单位,何香凝美术馆在侨务工作的开展、帮助海外华侨建立与中国的文化血脉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 蔡显良
对于海外华人艺术的研究,在艺术史中还存在很多盲点和空缺。这一方面与海外艺术家生存背景复杂、研究难度大、信息与作品流通不便都有很大关系。“海外华人艺术”是一门同时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课题,所以在对其进行研究时,需要具备更为广泛的视野,建立更为多元的研究架构。
对于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关注工作,何香凝美术馆从多年以前就已开始,并推出关注和扶持“海外华人艺术家”创作的常设性项目。除此之外,由何香凝美术馆策划和举办的海外华人艺术展也并不仅限于作品本身。在最大程度地通过展览来呈现作品的丰富面貌同时,何香凝美术馆还从成长背景、受教育经历、家族影响和对身份的看法等方面,对参展艺术家进行调查式访谈,为他们的作品以及时代记忆标注了重要的参照注脚。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艺术家访谈视频截图
配合展览和文献工作,何香凝美术馆还会举办相应的研讨会,以及策划丰富的公教活动,在深入到海外华人艺术群体的生态腹地的同时,引导更多人关注与了解这一群体的艺术理念和生存状态。
第三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
公教活动现场
“中国花瓶”,2018年11月,公教活动现场
”我的移民故事”,2018年11月,公教活动现场
文化中国:离散与汇聚
——第三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公教活动现场
“剪影与拼贴”工作坊,2021年1月,公教活动现场
“庄周梦蝶”木刻版画工作坊,2021年2月,公教活动现场
文化中国·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公教活动和展览主题活动现场
“女子天团x使用价值”缝纫机开放日,2022年4月,公教活动现场
“馆校联动”南山区华侨城中学师生到馆参观,2022年2月
特别放映——“艺术实践中的女性”,2022年5月
——来源:99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