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
张尔宾 ,江苏睢宁人。1944年生于南京.。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美术师。
2025年1月24日,由南京博物总馆主办、六朝博物馆承办的《金陵山水春江月——张尔宾画展》正式启幕。此次展览以近百幅精品力作,系统呈现了这位金陵画派传人六十余载的艺术探索历程,既是对其艺术生涯的全面回顾,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金陵美学巡礼。
《张尔宾画展》李可染题
张尔宾先生的艺术创作深植于江南文脉,其艺术历程可视为一部浓缩的当代金陵画派发展史。他早年师从钱松喦、林散之、高二适等艺坛巨擘,在传统笔墨与文人精神的熏陶中筑基。后又潜心研习石涛、龚贤、黄宾虹等大师精髓,融汇南北画风。这种"转益多师"的深厚学养,使其作品既见苍润并济的笔墨功力,又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独特气韵。
展览采用"水墨青绿""金陵胜景""春江花月""山川四时"四大主题单元,构建起完整的艺术叙事。
"水墨青绿"单元集中展示画家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其青绿山水既保留古典工笔的精致典雅,又融入写意笔法的率性洒脱,形成"工而不板,写而不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群峰竞秀》以石青石绿为主调,通过色墨交融的层层渲染,营造出深邃幽远的空间意境。
"金陵胜景"单元以《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为核心,展现画家对南京历史景观的艺术重构。在传统《金陵四十八景》图式基础上,画家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如《玄武烟柳》一作,将古典园林元素与现代构成手法相结合,实现了传统题材的当代转化。
"春江花月"单元以《春江花月夜》为代表,将张若虚诗歌的宇宙意识转化为水墨语言。画家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和流动的笔墨,营造 出"江流宛转绕芳甸"的诗意空间,完美诠释了"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山川四时"系列如《钟山四景》《太行天下脊》等作品,展现了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实现了郭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理想,更通过季节变换的细腻表现,传递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切体悟。
张尔宾向来宾介绍丈二作品《富春新居图》
本次展览凸显了六朝博物馆"以艺术活化历史"的策展理念。张尔宾先生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笔墨实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金陵胜迹图卷》等作品以艺术考古般的严谨态度,通过笔墨重构城市历史景观,为当代人提供了认识金陵的全新视角。画家笔下的明城墙、秦淮河等意象,既是具体的地理标识,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第三单元展区《春江花月》现场
在《三峡诗画》等长卷中,画家延续"书画同源"传统的同时,以现代构成意识重构画面空间。这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五米长卷《山川四时之景》作品现场
展览通过《春江花月夜》等作品,展现了画家"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觉。这种将个人才情、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艺术实践,不仅守护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核,更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达维度。
张尔宾先生的艺术创作,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案例。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览部分作品欣赏
《燕矶临流》
《秦淮月影》
《清凉访贤》
《玄武烟柳》
《南唐二陵》
《牛首春色》
《栖霞丹枫》
《石城雪霁》
《春江花月夜诗乐画卷》
书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篇
名家点评
高二适先生致张尔宾信函:尔宾贤契:读书习画均雅事,惟欲精研书画,尤在能先识字攻书,今之从事六法只求其一而不知其二者,必无成也。吾在宁垣喜与友人研求书, 而窃以通习文字为先务,若已能得到此中境地,斯乃一得也。见题黄句尚可,作画能题诗抑又要矣,散老精画理能题诗,当得其指示定获进益。手复不一一。
——适启 十四日
林散之先生为张尔宾题画:粗笔细画,细笔粗画,筋骨血肉俱备,方为佳作。尔宾学画堪勤,理法亦甚明,若循步前进,可望成就。
——聋叟
作画宜黑白分明,书法计白当黑,画亦如此。能领略黑白二字,思过半矣,尔宾好为之。
——聋叟又识
尔宾自幼生长于虎踞龙蟠之间,至今对乡土风情长抱特殊感情,他作的金陵山水胜迹五十景就是这种感情的具体表达。前人画金陵山水者多矣,从来不曾把金陵山水画尽。
尔宾作画,十日一山,五日一水,竭力排除人世间的尘器之气,以冷静的构思与冷静的行笔相结合,乃出现了难得的“净”的效果。
——摘自《江苏画刊》作家、文艺评论家、书画家 俞律
张尔宾的笔墨里留存着南京地区老一辈如傅抱石、钱松品、亚明、宋文治等先生的艺术基因,是新金陵绘画传统的一种延续,恰与京津画派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其个案值得大家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并希望将张尔宾的画展打造成“研究新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系列展览中的典型个案”。
——北京画院院长 吴洪亮
在张尔宾的作品中,特别是金陵名胜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地域自然空间和人文环境的关注,看到他对真实性的尊重。他在现实感与视觉艺术表达反复而艰难的对应组合中凸显真实,他将秃枯之笔糅入秀润华滋的墨韵层次中,笔墨层次丰富沉郁。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尚辉
张尔宾以画作《春江花月夜》在人们视线所及之处抹上了一笔新绿。作品以特有的绘画语言渲染了一种宇宙廖廓、澄澈空明的艺术氛围,同时又传递了一种达观洒脱、物我两忘的人文精神。其作品创作完成了一个由诗而音,由音而画的美的历程。
——《乡土杂志》 南京电视台著编导 苏南
张尔宾深深地将江南山水的面貌烙进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其笔墨接续了新金陵画派的传承。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之于当代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性,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全面地展现了他从年轻时学画,孜孜不断地追求到六十变法等绘画历程。
——著名美术评论家 郑工
1985 年为纪念傅抱石逝世20周年,张尔宾在《民族绘画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文章中引述了傅抱石在1929年所说“真可以伸出大拇指,向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一段话,由此可见他对傅抱石艺术精神的理解。他在这篇文章中的结论是“走传统之路、开拓之路”。张尔宾不赞成斤斤于具体技法的肖似,而主张抓住“变”“活”“动”,强调用炽热的情感作画。他善于学习,转益多师,经历了“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的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
——《高扬民族绘画的美学品格——张尔宾及其山水画解读》 马鸿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