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明
尽管朱白相间印这种形式在印章史和历代印人们的创作中不占主流,但它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在当代印人们的创作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就朱白相间印的出现时间、本质特性、衍变历程等作一梳理探究。
一、出现时间
自明人甘旸《印章集说》(1)中论及朱白相间印以来,对朱白相间印的出现时间似乎形成共识,普遍认为是汉以后的事。马国权先生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这是西汉中期出现的新形式。」(2)"但见于《磊斋印述》、《玺印集林》收录在《古玺汇编》的两方朱白相间复姓私玺《公孙琦》(三八七八)和《公孙生口》(三八七九)(3),见图1、图2,它所具有的典型古玺印式和古玺文字,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这种新颖别具一格的形式出现时间,可能要早于西汉,上限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和古玺印处于同一时间坐标。可惜我们未见这两方古玺实物,无法从其钮制或者借助其它科学手段作出更进一步明确的时间推断。
二、本质特性
推断朱白相间印的出现时间早于西汉,只是为了说明这种形式并不比纯朱文印、纯白文印的“艺龄”短,艺术价值低。它的本质特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其艺术特点在汉印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为历代印人学习借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它的本质特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艺术特征
朱白相间印的艺术特征总的来说,是利用印中朱白视差来建构章法变化,并使欣赏者在分朱辦白中得到审美享受。分述之则有三:一、解决笔划疏密不匀、繁简悬殊过大所造成的章法障碍。如图3至图4,笔划较少的字为朱文,并利用朱文空白处,求得与笔划较多的白文之间的均衡协调。二、为了追求变化。章法的灵魂就是在于变化。朱白相间印的章法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外部形状的变化,如图5、图6;二是对笔划少的朱文施以弧线变化,在和平正的白文对比下,轻柔缥缈,更具美感。如图7、图8。也有少数对笔划多的白文增加线的变化,笔划少的朱文反而平正起来了;三、为制造视觉误差,以朱当白,以白当朱,蓦然不辨,增加审美的趣味。如图9、图10。图9、图11为同名朱白相间印,“田”字一方一扁,其余三字白文也作相应调整。图12是一方比较少见的多字朱白相间印,“王”和“之”字采用朱文,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至于一方印中有几朱几白、有边无边、上下左右位置,马国权(4)和刘江(5)先生等已较为详细的总结说明可供参考,在此就不赘言了。印质上大都是金属的(都为铸印),也有玉印图13;不仅能见其存世实物,封泥上也留有其实用印迹图14。
第二、庶民属性
在见于谱录的朱白相间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极有趣味的形式,全部都是比较小的工整平稳的私印,它的朱白相间形式特征所反映的审美趣味,是和装饰性较强的动植物、图案饰边等肖形印是一致的,反映的是庶民阶层的审美文化心态。它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朱白相间形式特征,较之纯朱文、纯白文有较强的内在规定性。这或许就是它为什么不在印章史、篆刻史上占主流,印人们只偶一为之的最直接原因。正是由于它的艺术特征和庶民属性,不符合历代统治者对官印醒目、正统、威严的要求,所以,迄今为止,我们还未发现历代官印中有采用朱白相间印这种形式的。
三、行变历程
自宋元文人动手刻印以来,篆刻艺术创作队伍中,并没有产生专门以创作朱白相间印名世的大家。但就是在历代印人们的偶一为之当中,我们仍可探寻到这种别具一格形式的发展轨迹,感受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对艺术创作的推动力量。以下试分明清、民国、当代三个阶段来加以论述。
(一)明清时期是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人篆刻的兴起、发展为印章艺术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成为继秦汉印之后的又一高峰。但无庸讳言,其艺术观、创作观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正如李刚田先生在《明清印人的局限》一文里指出的那样:「以儒家为主的哲学观支配着明清印人的艺术观,作书治印,求“中正冲和”之气,追“不激不厉”之风,立足于理性思维进行篆刻创作(6).
由此切人,我们就不难理解明清印人在朱白相间印创作中所遵循的审美准则,就不难理解他们在印宗秦汉中,创作朱白相间印这一特殊形式时的四平八稳、冲淡平和了。见图15。
总的看来,明清印人的朱白相间印创作,由于缺少印人们更多的关注,缺乏新颖的审美内涵支撑,尽管存在流派印的特征,但大多数作品往往流变于表面,略显简单。
(二)民国时期篆刻承上启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相对于朱白相间印创作来说,基本上还是秉承明清印人的衣体,其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和突破。见图16、图17。
(三)当代朱白相间印的创作虽然还是印人们的偶一为之,但其作品所表现出的现代审美意识、多变的创作表现手法,却是超越古人和前人的。
七十年代末韩氏天衡以独有之面目称雄于印坛。在《韩天衡印选》中虽未见有朱白相间印,但在一九七九年西泠印社出版的《革命胜迹印谱》中,却发现了韩氏一方特别有意思的朱文印“番禺学宮”(7)。如图18,以投影法制朱文,取得的却是白文效果。这件作品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朱白相间印,并且还明显带有美术化的倾向,但这种形式本身已不满足简单再现朱白相间印的追求,这是显而易见的。早在当时的他,敢于试着改变传统观念,引进美术技法,引进平面构成规则,改造印面视觉效果,丰富当代篆刻创作(包括朱白相间印)表现手法,无论作品是否成功,其胆略是过人的。“番禺学宫”的出现,对韩天衡来说,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但它为今天积极探索篆刻形式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积极的开创意义。
朱培尔以其放纵无所顾忌的篆刻作品,标新立异于当今印坛,成为同龄印人中的佼佼者。1991-1992年间,他曾创作了一批朱白相间印。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的“亦庄亦禅”是其代表。图19所示,想见培尔鼓刀写意,不计朱白,纵情宣泄之状。徐正廉先生极具法眼,谓为从中;“可窥玩世不恭之韵。此等表现抽象事物手段,已达日人手岛右卿『崩坏』二字境界,窃意不可简单以『外面功夫』相论,或者为二十年后『近卫篆刻』开一先声,未可知也”(8)
把朱白相间印的艺术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赋予这种形式以新的审美内涵,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石开先生对朱白相间印创作的一大贡献。见于《石开印存》的“和气”、“已无真相”(9)两印图20、图21,为我们展示了石开先生“”冷艳之中的“诡异”。一印当中,用白文调整印面效果的,汉私印有之,如图22、图23;一字当中,局部偏旁朱白相异之举,汉私印亦有之图24。但如石开先生“和气”所用,已有霄壤之别,其才其情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已无真相”,正如先生边款中所说"黑白混淆,是非顛了,惟浩然气在'真魂不倒”惟浩然气在,又何必斤斤于朱白相间!徐正廉先生对此两印,曾惊叹“鬼气淋漓,殆『非人间有者』矣”(10)这是石开先生的不同凡响处,也为朱白相间印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朱白相间印的创作,在当代绝非以上三家,他们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朱白相间印创作的一些基本特征,具有开拓性、典型性,给人以促动和启发。
朱白相间印是篆刻形式中比较特殊的类型,是篆刻章法构成的一种手段。写此小文,是希望印界诸贤对篆刻形式本身,给予更多的关注,创造出更多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篆刻形式美的作品,推动篆刻艺术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九九五年六月
注释…
1、甘旸"《印章集说》,《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一九八五年第一版,第九十七页。
2、马国权"《汉印概说》-《印学论丛》,西泠印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第五十二页。
3、故宫博物院编"《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第三百五十八页。
4、参见②﹣第五十二﹣五十四页。
5、刘江"《篆刻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第九十至九十二页。
6、李刚田"《明清印人的局限》﹣一九九三年三月十日《书法报》第三版。
7、《革命胜迹印谱》,西泠印社一九七九年第一版,第二十二页。
8、徐正廉·《诗屑与印屑》﹣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书法导报》,第二版。
9、《石开印存》,上海书店一九九 O 年第一版,第七十三页,第八十三贡。
10、徐正廉"《诗屑与印屑》,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四日《书法导报》,第二版。
参考文献…
《篆学丛书》,中国书店一九八三年第一版。
清·陈目耕…《篆刻针度》,中国书店一九八三年第一
罗福颐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一版。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一版。
《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上海书店一九九一年第一版。
《十钟山房印举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景爱编"《金代官印集》,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第一版。
张英、任万举、罗显清·《吉林出土古代官印》~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
《封泥汇编》,上海书店一九八四年第一版。
《中国历代古印谱丛书》,上海书店。
韩天衡、孙慰祖编订"《古玉印精萃》,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西泠四家印谱》,西泠印社一九七九年再版。
《黄牧甫印谱》,西泠印社一九八二年第一版。
方去疾编订《吴让之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第一版。
方去疾编订《吴昌硕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方去疾编订《胡攫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来源 |《中国篆刻》1996年12月第4期(荣宝斋出版社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