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联盟/篆刻欣赏---刘昕篆刻选

时间:2022-08-29 10:50:32 编辑:根泽
分享至



3-220R91H305c1.jpg


3-220R91AR1138.jpg

五方如来佛像印

(昌化石6cm×6cm)


先辈赵之谦首创佛像题材内容融入方寸印石的先河,为篆刻艺术领域增添了一株丰富多彩的奇葩。佛像印在篆刻艺术领域归于肖形印。佛、菩萨、罗汉、飞天、护法、诸天、伎乐和本生故事均可成为创作题材。今人以佛像题材入印,表达了一种宗教的虔诚和向往美好的精神追求。20年以来,新冠疫情肆虐,今春,游江宁牛首山佛顶宫,归后沐手敬造五方如来,祈众生康泰,愿中华平安。



3-220R9105405B9.jpg

未晚堂 

(寿山石3cmX3cm)


篆刻的章法与字法密不可分,字法与章法要有机配合,善于用文字的变化来适应章法的需要。这是一方为书家刻的堂号印,章法上师缶翁之意。设计了数稿,均不甚满意。特别是“ 晚”字笔划较少且横向多,易失于平板。一日突发奇想,运用九叠文"曲屈平满"的特点,将“ 晚”字最后一笔大胆加以盘叠,“堂”字内部上提,人为的制造大疏大密,产生轻重变化,使全印有了浑厚势态。另外,在线条处理上力求以质感,适度的残破,造成线条苍茫老辣,底边的意断非断,实现了章法的平中寓奇,虚处求实的意外之效。



3-220R9105Q0303.jpg

美意延年 

(青田石4cmX4cm)


自从文人提出“印宗秦汉”之后,印人便有了力追古拙厚重,刻意模仿汉印制印思路。想让古代金属印章由于年代久远、锈蚀残损,所形成的那种自然残缺的美,在印石上得以体现。除了熟练的刀法,还要有一定的作印技巧,在下刀之前,胸中要有全局。尤其是在一些笔画的粘连上,在印文与边的关系处理上,要早有预谋。刻毕,再用刀杆敲、刀角凿、刀刃劈,产生烂铜的感觉,增加金石味。当然,残破也是要讲法度的,在哪里残破?如何残破?是一门学问,必须与印章的内容风格布局章法有机结合,做到“浑然一体不突兀,自然天成古意然”。境由心造,印人唯有心中先埋下朴实古厚的种子,才有手下的硕果。



3-220R9105945X0.jpg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青田石7cmX7cm)


封泥是秦汉官府公文往来之用,所以字很方正规整、四平八稳。封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一直被篆刻家的重视。吴昌硕、赵古泥、邓散木等印学大家都先后模仿过封泥的艺术样式。尤其是封泥的边缘极具意趣,是当时钤印时无意形成的,加上年代久远,泥质干燥变形而成,并非有意的艺术创作,却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更给人一种率真、稚拙、厚重的沧桑美感。品味封泥上的篆字,秦风汉韵、顾盼呼应,令人浮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印就是借鉴了封泥的形制,用粗旷厚重的边框与相对纤细的印文搭配,以求空灵流动的效果;字与字、字与边之间增加些凝结团块的“泥质”粘连,形成了斑驳古意;有意将右侧厚边去掉,这样既有古泥自然脱落之趣,又让贯通了全印的气息,避免了刻板僵硬;而中间的“百”字,则借鉴鸟虫篆的笔画,作盘曲处理,这样既避免了两个“百”字雷同,又增加了密度,吸引了视觉。让全印自然活泼而又不失古拙厚重。



3-220R9163T3A2.jpg

此心安处是吾乡 

(青田石5X5cm) 


3-220R9110144505.jpg

庐山烟雨浙江潮  

(青田石5cmX5cm)


自清代提出 “印从书出”的创作思想后,小篆直接入印,圆朱文印表现的是流动和艳丽,与汉印的白文印式形成了两种对应的篆刻样式。当下由于市场的原因,精雕细做的细朱文印更是流行成风。石开先生认为篆刻之艺包含了两个“传统”,这两个篆刻“传统”分别是,以秦汉玺印为主体的“大传统”,以及以明清文人流派印风为主体的“小传统”。愚以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把“大传统”中的精髓领悟透彻,融入“小传统”之中,其作品才能达到文字高古、章法空灵、气韵生动境界。有的“大传统”的底蕴,即便是创作纤细娟秀的小篆元朱文印,也应刻的放松自然,体现出圆而有界、方而有韵、自然柔和、疏密有度的明净之美。“此心安处是吾乡”、“庐山烟雨浙江潮”都是苏东坡的句子,这两方均是以小篆入印,创作是我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干净工稳,而是工中带拙,稳而不媚。在布局上融入了吴昌硕、邓石如、赵之谦的朱文印风格,章法上追寻奇异生动、空灵自然。刀法上力求线条劲健朴厚、见刀见笔的艺术效果。还是石开先生的话“印之创可不守规约,而不可失法度,法度者,古雅也”。



3-220R9154053221.jpg

曾为梅花醉不归  

(青田石5cmX5cm)


3-220R9110415155.jpg

曾为梅花醉不归  

(青田石5cmX5cm)


“立足传统秦汉印,路子很正,印风温文尔雅,不作怒张异态,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这是书法评论家薛元明先生的艺术观点,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对于功力不够的印人,刻多字印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釆用汉印模式,追求平整方正自然古拙,虽然可能不够精彩,但至少不会犯大错误。“曾为梅花醉不归”为宋代朱敦儒《鹧鸪天·》中的句子。创作这方印章时,我就是采用了汉印模式,章法上如果按照每个字的笔画多少来平均分配占地,那就难以形成强烈的朱白对比,印章也就少了些味道。刻意增加“不”字的占地面积,“不”字三条竖笔与“为”字的五条竖笔,形成对角呼应。目的就是在平静中制造矛盾,形成反差,而又化解矛盾。白文印刻毕,想到了汉代的用印方式并非盖在纸上,而是封之以泥。遂参封泥之法再造一方,自我感觉更有古朴的味道。



3-220R9110551C5.jpg

长乐延年永寿昌(瓦当)

(青田石5cm)


文字瓦当出现于汉景帝时期,普及于武帝时期,鼎盛于西汉中晚期。而且据考古证明,汉瓦文字书法当出于当时优秀的艺术家而非普通工匠。将瓦当文字借鉴应用于篆刻创作,首在于对这种金石韵味的理解与对金石精神的追求。瓦当非金非石,但其图饰、文字的制作过程近于范模铸铜,而材质由泥而陶,颇有石的特点。加之在雕模、制范、烧制及今人拓本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同样表现出一种浓郁的金石气息。瓦当文字,于劲挺中寓浑朴,于圆融中见力量,尝言“金石不随波”,足见其韵致与精神。  



3-220R9110J1508.jpg

 乐琴书以消忧 

 (青田石5cmX5cm)


年初,从青田买了一批大石料,石头尺寸虽大,却内参杂质,质地不佳。根据石性,创作时想以古玺形式出之,用金文,通过文字的变化,力求达到战国印雄健奔逸、参差错落、疏密有致的效果。受战国烙马印 “日庚都萃车马” U字型布局的启发,布局上反其道而行之,用n字形布之,四周五字密实,中间 “以”字空灵,分别在右上角与左下角,加已残破。不仅形成了呼应,而且使“优”“乐”两字更加突出。刻毕,用微信呈苏金海老师阅示。苏师回复二字“佳作”。



3-220R9110951P7.jpg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杂石8cmX5cm)


铭文砖,古代陶质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宫殿,城墙,房屋的建设;形状有方形举行方形、条形、扇形等多种多样;秦汉之后砖上常刻铭文,一般记录制陶的机构,制作的时间,砖文的书体有篆隶楷草。民国开始随着大量的汉砖出土,吴昌硕、徐三庚、余任天、陈介祺等篆刻家都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早些年,我曾经刻了十几方《兰亭序》中的句子,但有第一句,用何种方式制印,多年一直苦思冥想,无从下手。一日偶然见一块西汉“元狩二年”的砖,铭文为“建宁元年太岁”,又受“海内皆臣”大方砖的启发,便以汉砖之形,刻纪年之印,可谓形神统一。遂取摹印篆文字作印,了却了心愿。



3-220R9142330939.jpg

肖形印虎 1

(青田石2cmX2cm)



3-220R9163321242.jpg

肖形印虎2 

(青田石2cmX2cm)



3-220R9152H34W.jpg

风从虎 云从龙 

 (青田石4cmX4cm)



3-220R9111111O5.jpg

云从龙 风从虎  

(老挝石5cmX5cm)


2022年是壬寅虎年,“虎”乃威仪之象,百兽之王,“虎”文化成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书画名家以“虎”为创作题材,多有经典之作传世。作为印人,每年春节刻生肖吉语之印,已成了习惯。新春刻两方“虎”肖形印。一方刚勇威猛,寓为驱凶避邪之意;另一方和谐可人,寓为康乐吉祥之意。同时,还刻了吉语印2方“云从龙、风从虎”,这是出自《易经.乾卦》的句子,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也有“有德之人,位之有德”的寓意。“云龙风虎”相应相求,是上上签,是偏向于美好的预测。朱文印取缶翁之意,刻毕,意犹未尽,调整字序再刻白文一方,以求阴阳和谐,祈福虎年吉祥。



3-220R9111440201.jpg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昌化石5cmX5cm)


制印者,大难于小,大印之朱文者尤难,字多者难,太少者尤难,全在力量。“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是南朝宗悫的名句,意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奋勇前进。创作此印时,为了体现雄强高远的意境,我采用了开放性的空间构成方式。省去了四周的边框,利用粗重的线条紧密排叠,均匀自然地留下字间空隙,来营造空间错置的疏密对比。为了表现金属铸造般的坚凝与虚灵并存的线质效果,在用刀上,不多做雕琢,放意直取,采用斜侧向线冲刀的技法,在披削中让线条翩翩生姿。甚而故意增加笔画间凝结团块的锈蚀效果,来强化点、线、面的构成对比。通过开阔的刀笔之势和气韵丰满的线条,打造出力与美之神采。



3-220R9130G12Q.jpg

慎独  

(寿山石4cmX2cm)


鸟虫印是篆刻中的一朵的奇葩。方寸之间通过对文字线条极尽盘曲婉转错落和鸟、虫、鱼、龙等千姿百态的形态夸张,使之极具腕畅、飞舞、流动之美,令入赏心悦目。“慎独”’是古代君子自我修行的路径和目标,也是书画家们常用的闲章内容。创作此印时,我想到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既有规矩,不突破道德底线;又充满个性,远离世俗不卑不亢。这是当代文人力追的一种精神境界。如何在一方印章中表现出这种精神情感,鸟虫篆印构图上相对自由的简繁处理、不平均的笔画安排、婉转错落形成的虚实空间,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此印中的“鹤”“鱼”,寓意孤山之上那只陪伴和靖先生的孤鹤,仰天引吭,西湖中鱼儿嬉戏漫游。印中特别突出了“鹤”的造型,因为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喻为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将修身洁行之人称为“鹤鸣之士”。“鹤”就是君子高情远志的象征物。印章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表现出了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大隐之士的内心世界。方寸间情趣盎然,意境顿生。



3-220R913100CX.jpg

千金难买一身闲  

(青田石4cmX4cm)


刻印章追求的是完整、朴实、自然、简约。通俗地讲就是线条干净、刀法爽利。线条是印章的原本,是笔画;刀法是印人的风格,是可以千变万化的。线条的质感,刀法的使用,其相互的关联,是印人需要好好把握的。此印章法上沿袭了汉印的疏密规则,为达到汉凿印的味道,我用薄刃刀一气冲成,每一线条起讫,干脆利落,绝不作断续刻划,三番四复易改。刻毕,用刀杆略施残破,观之,其熔石铸金的趣味尽在其中。



3-220R9135549400.jpg

云破月来花弄影  

(老挝石4cmX4cm)


汉铸印在铸造中常出现流走现象,形成笔画之间的粘连。这种形式被后来的印人发挥成残破的手法,一般多用于白文印,其目的在于模糊小结构之间的分离关系,以增强整体感。此印借鉴了汉铸印的风格,通过对每一字的残破,营造出粘连的效果,而七个字之间却又有明显的距离。章法上为了达到“密不透风、宽可走马”的效果,“破”“景”二字的底部笔画均做了盘曲处理,而“弄”字的下部则大块流红。刀法上冲切并举,刻毕,用细乌丝打磨一遍,使每个字的笔画更加圆润饱满,产生了岁月侵蚀的效果。



3-220R914004KP.jpg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巴林石8cmX8cm)


今年四月初,整理书房,找到了一方多年前的巴林大石,石质虽普通,然高浮雕的题材是溪山行旅的意境。看窗外春暖花开,天朗气清。翻看日历才知道竟然是农历三月初三 ,是公元353年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日子。顿时起意,突发灵感,择体现《兰亭序》核心思想的一句作印。 此印12个字,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汉摹印篆文字,用汉朱文式,操刀而就,一气呵成。布局平整、线条粗壮的大印,很容易死板。为此,我把“为”字下面五个竖笔有意拉长,使印章右下部显得疏朗空灵,与周围其他的字的密布横笔形成了疏密对比。这样既制造了疏密“矛盾”,又避免了两个“为”字的雷同。同时加之以封泥的厚边、斑驳等元素,以达到苍茫厚重古拙遒劲之感。



3-220R9152P5640.jpg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老挝石5cmX5cm)


此句出自苏东坡的《点绛唇》,是好友命题嘱刻。多字印的分朱布白,是件伤脑筋的事。把握不好,让人贻笑大方。与其讨巧,刻意为之;不如老老实实地取法汉印,在平正安详、顺乎自然中寻求变化。创作时我从汉铸印当中汲取了灵感。此印九字,平均分布,自然留红,每个字的笔画间略施以残破,而字与字之间则刻意加大了留红的距离,以求达到满白厚重的效果。既不破坏汉印的感觉,又避免过于臃肿呆板。



3-220R9140420M5.jpg

无数渔舟唱落霞  

(青田石4cm×4cm)


此印是应江西翁石匋兄征稿而做。由于时间紧,章法上尝试着用魏晋南北朝官印风格,力求平整,布局上有意将“舟”字放在中间,因为周边的字多为竖笔画,而“舟”字以横画为主,且笔画较少,形成疏密对比。刀法上以浙派碎刀冲切并举,追求挺健温润之趣,刻完之后,总觉得有些呆板,遂将左下的“霞”字的左侧大胆残破,全印方显空灵鲜活。



3-220R91405512O.jpg

威武之师   

(青田石3cm×3cm)


这方印是八一建军节前应约而刻的,创作时我取法汉印,三密一疏,刀法上融入了些将军印的味道,力求遒劲刚强的效果。四字印文平均分布,每个字内部均做了不同程度的残破,并通过残破分别与外边贯通,而四字之间,却干净利落,界限分明。这样处理使全印既有规整雄壮之形态,又不失古朴浑厚之意境。不免让人联想到威武的阅兵方阵,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220R9140951432.jpg

清溪九曲  

(昌化石3cm×3cm)



3-220R916364QJ.jpg

鹤鸣九皋  

(青田石3×3cm)


此印是“学习强国”网的征稿之作。青溪又名东渠,发源于南京钟山第三峰天堡城南坡,汇合钟山西段南侧溪水,蜿蜒曲折,北通潮沟,南入秦淮河。因其迂回曲折,连绵十余里,故有“九曲青溪”之名。南北朝、五代、明清时代,青溪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许多佳作名篇中都提到了青溪。原计划参考汉白文印“张九私印”的模式来刻此印,以达到三密一疏,三方一圆的效果。但若取汉印式,则感觉古朴有余,而灵动不足,与印文的内容并不匹配。为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经过思考,最终改用元朱文,笔画上追求圆润流畅。创作时增加了九叠文的元素,线条上多用圆笔。章法上将 “清”字独占半边,强化了疏密对比,让人感觉到溪水的流畅曲折。而此印的边款为阳文,大刀阔斧,一气冲成。刀切斧劈的感觉和流畅曲折的印文形成刚柔之对比。另外,参考汉白文印“张九私印”的模式,也构思创作了一方“鹤鸣九皋”。




3-220R9141RG36.jpg



 自    述


我习篆刻印已有三十余年。曾沉浸于汉印、古玺、瓦当、虫鸟篆、九叠篆、金文、小篆、唐宋官印……对其渊源流派、章法布局、基本技法,已知大略。

在篆刻由实用完全转变为一门独立艺术行为的今天,更应该强调作品中情感的蕴含与流露。时下困扰我的是如何在印石的方寸之地,来传递思想、抒发情怀、表现自我,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注入创作之中,将情感释放出来。创作时,常常是有想法,没办法,或是想法多,办法少。拘限于自己治印的思维定式,从而限制了创作灵感。究其根源,还是眼界不够,技法欠缺。

技法可以通过字法(通究古篆)、章法(融会贯通)、刀法(日积月累)的运用得以在作品中展现;而艺术情感境界的升华则需要在不断地修养与修炼中得以提升。只有在技法的锤炼与艺术情感的释放融为一体,作品中才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才能传递出文化气息;也才能展示自己独到的思想。

今根泽兄在长三角美术家网和公众号上推介印友的篆刻作品,让大家有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俗话说“自己的孩子舍不得打”,艺术创作也是一样,眼界不够时,往往会自我陶醉。“一万个外行的点赞,不如一个内行的点评”,同道的交流、内行的批评、老师的指点,是这个阶段帮我拨云见日,破解迷津,开阔眼界,指明方向的最好路径。

择选近期印作20余方,并附上创作心得和随笔拙见,权且当是创作的一个自我小结吧。也期待着各位老师和同道们的靶向治疗。

 



                                                                                        壬寅处暑西禅书生于金陵西家大塘

 





 

《印学联盟》为长三角美术家网开设的主题专栏,专栏由“印学杂谈”、“篆刻欣赏”、“创作点评”、三个子栏目组成,旨在通过大家的参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篆刻艺术,为推进挖掘篆刻艺术的发展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印人简介刘昕,江苏南京人,号西禅书生。曾为空军某部上校,现供职于江苏省体育局。南京印社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甲骨印社理事;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书法篆刻展和大赛中获奖入展,在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和作品数百篇,著作《墨舞云天》《追梦兰亭》《金石缘》等。


编辑:亦一

主编: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