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乌尔·德·凯泽
Raoul De Keyser
(1930-2012)
我并不想做一个“漂亮”的画家,
反倒是希望能粗糙且无所顾忌地创作。
——拉乌尔·德·凯泽
拉乌尔·德·凯泽1930年出生于比利时代因泽。凯泽创作多为抽象绘画和纸上作品,70年代中期他由丙烯酸绘画切换到油画,他的成熟绘画常常由一些稀疏的油画色块摆放在单调的背景,仿佛补丁一般 。他的绘画像是被用缄默的音调分层堆放或者冲洗,并设有原始有机的形状,网,线,点。许多图像是基于小纸板剪样,不断地排练和演示得来。看似简单的画面,观者细细品味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安静,雄浑,苍凉,孤独,俏皮......
Tornado, 1981
将几根粗线条、零星几点碎片铺在单色调画布上,大概就能构成比利时画家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的一幅画作。拉乌尔·德·凯泽的画都看似笨拙、简单,却又总于朦胧处透露几分诗意。这让人想起莫兰迪,但与之不同的是,拉乌尔·德·凯泽的作品使用的元素更少,只是几个简单的图形,几块有限的色彩。2012年10月6日,这位被《纽约时报》誉为其所处时代最受人尊敬的画家,于比利时东佛兰德省的代因泽逝世,享年82岁。
Come on, play it again nr. 2, 2001
Bern-Berlin-hangend 1993
凯泽成名的速度十分缓慢,画了50余年画,才首次于比利时、荷兰办回顾展;而直到1992年参加简·赫特(比利时博物馆馆长)策展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凯泽才开始扬名国际,赢得包括欧洲和美国同行在内的一致认同。在外人看来,凯泽常用十分简省的方法来作画。他的作品常常是在某种单一色调上稀疏呈现几个色块,像海洋上凌乱分散的岛屿,又像是把一块饼干捏碎后抛洒于画布上。不过,虽然他所有的作品都很抽象,辨识度却颇高,“我看完一样东西回来,往往就在脑子里形成了另一样事物。” 凯泽曾这样说。
Overflow 2012
Emile 1995
1930年8月29日,凯泽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代因泽,这是一座不管时间空间如何变幻,都能给人舒适安静之感的城市。凯泽在这里度过了美丽且闲暇的一生。年少时,他便已开始作画,但作为一名成长于二战后的比利时青年,凯泽随后还是将兴趣转向貌似更有前途的新闻业,在艺术、体育两个板块做评论,并希望能有一番作为。随着对体育和艺术的深入了解,潜移默化之中,凯泽也将自己对这两者的敏锐和感觉牢记,并影响到自己此后的创作。就像1971年至1995年,“足球场”这个主题就曾反复以抽象的形式出现于凯泽的作品中,以至于美国抽象绘画理论家还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凯泽年轻时的生活。
Fire, 2010
Retour 11 1999
1963年至1964年,也就是凯泽30多岁时,他才开始在代因泽美术学院师从画家罗杰·莱威尔接受系统且专业的绘画训练。凯泽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某种标签:对美国抽象绘画(美国这时因为盛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而成为世界现代艺术中心)进行模仿,并在画作中彰显对平凡且陈旧的世俗生活的热爱。
Untitled 2011
Again, 2010
凯泽的这种绘画特点其实很容易辨别,比如,他于1966年创作的代表作《赫尔德平原上的巴恩》(Baron in an Al Held Field),就能看出其对美国硬边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一种)画家阿尔·赫尔德的某种颇为拙劣的模仿。那时,凯泽初次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接触到几乎被人遗忘的赫尔德的画作,赫尔德作品中大篇幅穿梭、交杂、色彩鲜亮的线条的运用,让凯泽深受刺激和影响。他回到家就把自己1964年为狗狗巴恩拍过的照片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用大片浓郁的黄色创作网状条纹,再让一根蓝色条纹横穿画布,最后将狗狗巴恩略显荒谬且无辜地并置其中。观者其实根本找不到能将这三者并置在一起的理由。
Passage 2010
Retour 5 1999
也是在这段时间,凯泽在莱威尔的引领下,邀来另两位画家组成了专制抽象绘画的“新视界”(New Vision)小组,该运动推出一个概念宣称要“重估日常现实”,并对外宣称要“重新发现和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此时,正是欧洲极简主义艺术兴起之际。拐杖、门把手、旅游帐篷、花园水管、天上的云彩、行将消失的地平线,这些几近特写的现实物件,占据了凯泽当时画作中的大部分空间。虽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启发,但在后人眼中,它们却直接反映出1960年代抽象绘画的某种气质和倾向。
Airy (Vederlicht) 2010
Hellepoort 8, 1985
凯泽也一直喜欢用传统油画和水彩在帆布上作画,这似乎不太符合当时抽象绘画强调的“观念制造”这一概念。1970年代中期,凯泽开始尝试用荧光笔和丙烯酸作画,而从人的手势到几何图形,凯泽也几乎都尝遍当时所有的抽象派画法,倒也不会给人偏颇和极致之感。评论家称,凯泽这时候的作品业已成熟。虽然从色块、笔触以及油彩泼洒的使用上,人们能清楚看到美国抽象绘画代表马克·罗斯科、巴奈特·纽曼对凯泽的影响,但也能看得出他在努力且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风格的重复。“凯泽在画作中融入了比利时的日常生活,这使得他在艺术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站稳了脚跟。”评论家说。
Fall 2007
Retour 2 1999
具体说来,就是凯泽对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总保持着敏锐的反应,并善于把它们拎出来做抽象化表达。在2002年接受采访时,凯泽说:“我并不想做一个‘漂亮’的画家,反倒是希望能粗糙且无所顾忌地创作。”所以,凯泽的画作看似都建立在真实物件的基础上,比如比利时的平原、森林、蒸汽火车、代因泽河堤以及凯泽家窗外的智力南美杉、墙脚、活动百叶窗、门柱、球门网都是他信手拈来的创作素材,但它们往往又具备某种神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们的线条都不规则,物体外缘不予人坚硬之感,散漫的画法也让人感觉不到敏感艺术家通常会有的焦灼。
One-eyed, 2010
Retour 1 1999
拉乌尔·德·凯泽的绘画看起来完全是不动声色地在尺寸之间涂涂抹抹,然而当你仔细地贴近了作品细细观察,发现他的涂抹并不简单,他设置了几个来回覆盖的图层,色块与形状咋看像是非常偶然随意,实则精心绘制,它们在图层之间隐隐地相互融合作用,浑然一体,偶尔一个或几个略微凸起的机理把空间和质感强调起来,绘画语言便具有了非凡的感染力。
Hide 2007
Acrobats, 2007
凯泽一直拒绝赋予作品宏大的意义,也一直避免对看客曲意逢迎,对画作做装饰性处理。他向来乐此不疲的是在各种画法和流派上做尝试,由此进化出自己精巧的绘画个性。评论家称,凯泽的这种工作方法和他对艺术的直觉有关,也和他对公式、规则等诸多限制的自由放松有关。这使凯泽很容易和他同时期的画家群如罗伯特·雷曼、布林奇·巴勒莫、丹尼埃尔·布朗等区别开来。不过,凯泽也会避免如艺术家西格玛尔·珀尔克那样因为过于自由放任而生出许多古怪的画法,比如,珀尔克就常将纺织品、摄影技巧和不同寻常之物糅入绘画作品中。
Gekruiste Krijtlijn en Spie, 1980
Surplace nr.2 2002
1992年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可谓凯泽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1995年,凯泽首次于纽约苏豪区(位于曼哈顿区内,以艺术多样发展而闻名)布鲁克·亚历山大画廊开画展,随后又在大卫·兹维纳画廊开画展。近些年,凯泽先后参加了包括2004年伦敦白教堂画廊和2009年在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在内举办的重要展览。虽然艺术进修方面,凯泽大部分靠自学,绘画也缺乏十足精湛的技巧,但他还是因作品中老练、充满反讽意味的后现代气质,以及对自然本真画法的矢志探索,而被欧美评论家称赞。
Sketch (La Mancha) 2006
Replay 2002
绘画元素的减少,使绘画作品以往产生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元素(譬如带有具体形象的绘画)造成的负担也随之减少,作品本身对观看者的压迫感得以降低,而其作品本身臆想的结构却对观众开放出来。它们好像在拒绝任何实质意义的联想,但又没有特别设限,它只让你关注其绘画性,关注艺术只是为艺术存在。
Linnen Doos II, 1966
拉乌尔·德·凯泽在工作室内,2009年
重新再来|正在展出
展览:拉乌尔·德·凯泽:重新再来
时间:2022年7月5日-8月6日
地点: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5-6楼
——来源:文章素材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