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祁婷
凡到过南京博物院的,都对其镇院之宝《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刻骨铭心。乍看时,294块砖堆在一起,线条简单并不华丽,不看拓片也看不太清楚具体内容,它没有金碧辉煌,也并非巧夺天工,但却承载了一种延续了两千年的人格与精神。说起砖画,不得不提到古砖,而作为金陵人,南京明城墙的砖文早已深入每一个文人墨客的脑海中。古代文人墨客们一有空闲,就会约三五知已,到绿郊山野,松风竹月,烹泉煮茗,吟诗作对,而今,本着对古砖的好奇和雅兴,也伴着初夏沁人的凉风,苏金海先生偕部分印友、学生,宋谦、庞跟泽、刘峰、抱一、杨波、李广月、刘儒杰、周济、祁婷一行来到金陵南郊探访著名古砖收藏家、鉴赏家眉山堂主苏靖先生的仓颉砖馆进行交流学习。
有了雅兴,雅人,自然少不了雅事。这次的交流可谓生趣盎然,一入砖馆,我们便被房间内一面墙的古砖所吸引,据苏靖先生介绍,目前他的砖馆已收集上千块古砖,古砖收藏,则首重文字。苏先生收藏的这些古砖,文字朴茂,有的更有图案相辅,尤其是“永和九年”的砖,“永和九年”是因为王羲之《兰亭序》,苏先生说不少研究者质疑兰亭序非王羲之所作,我们虽无从考证,但这块古砖上的斑驳,却是真实触手能感受的历史,那些历经千年的古砖,书法高古、古雅朴茂,散发着迷人的金石气息,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学养。苏靖先生在向我们介绍时,眼神流露出的喜爱之意,溢于言表。庄子曰:道在瓦甓。这些稀有的古砖里,典藏着历史的过往与流脉,或大汉盛世之庙堂气,流淌着奇肆千年的书法古韵。我们安静的欣赏每一块古砖,读其文字,感受古砖文字中的大朴古拙,不由生出悲悯之心。
在仓颉砖馆艺术氛围的感染下,大家也纷纷“闲不住”,苏金海老师即兴操刀,现场为眉山堂主人急就篆刻姓名印,惹得众人纷纷聚精围观拍摄学习。姓名印(又称私印)是中国玺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姓名印不仅是书画家必备的文房用具,也是篆刻家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创作题材。苏金海老师30年多前曾在《书法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姓名印杂谈》的短文。对当下印坛对姓名印的创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书画家的常用印质量堪忧。熟悉苏金海老师的人,都知道苏老师很少在外现场刻印,一直觉得篆刻的印面,可以分轻重,可以有肥瘦,可以见笔墨,可以现性情。苏金海老师在篆刻前,早早设计了好几款样式,操刀后,在边栏上,也是敲了又敲,改了又改,记得之前老师说过,边非不可敲,亦非每印必敲,须视其神韵之完善与否。神韵未足,敲以救之,否则,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而已,苏金海老师对每一方都如此用心。另一边,抱一老师则开始了他的绝技“捣糨糊”,此“捣糨糊”实则为装裱所用,我们都知道,一幅书画作品完成后需经过精心装裱后才能更便于观赏、收藏、展示,换言之一幅书画作品的装裱优劣会影响到其作品的艺术效果以及流传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