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

时间:2024-03-03 17:04:32 编辑:江左
分享至

文 | 速泰春

图 | 苏南


这两年,关注“老门西”的人越来越多。

“老门西”有怎样的文化?她有怎样的特点?怎样的内涵?怎样的根基?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可以各抒己见。下面谈谈我的看法,望诸位指正。


L1220190_副本.jpg

明清古民居雕花楼/苏南 摄


“老门西”的历史风貌


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下“老门西”的历史风貌:丰富多彩,深厚繁复。

“老门西”在南京是个独特的存在。她是地理概念,也是历史概念,更是文化概念。

“老门西”,曾经的诗情画意之地。一座凤凰台,一片杏花村,一座瓦官寺,勾勒出她的婀娜风姿;钓鱼台、柳叶街、胭脂巷……画出她的妙趣之形。仅愚园,就留下诗文千种。历代多位大诗人在此留下诗篇,李白、杜甫、杜牧,还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更有仇英、文征明、文仁伯、杨大章、冯宁画中的“老门西”。

“老门西”,曾经是星光闪耀之地。究竟有多少历史人物曾在此留下足迹,不得而知。东晋的王谢,明代的徐达,清代的曾国藩,民国的孙中山……而在此活动或生活过的文化名人,一位接着一位:顾恺之、顾起元、潘宗鼎、张恨水、吴良镛、栾菊杰……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2)

曾静毅故居/苏南 摄


“老门西”,厚重的历史悠久之地。两千五百年前,在最早开启的南京建城历史的“越城”,古长干里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范蠡选此地筑城的重要理由)。一千八百年前,东吴建都建业,在此建立码头,设置大市。一千年前,杨吴、南唐在南京筑城,把古长干里近一半地方圈进城内。六百多年前,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筑建城墙,从此有了门西、门东的范围。“老门西”在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老门西”,故事传奇之地。“饮马巷”因宋康王赵构在逃亡途中为坐骑饮水而得名,“钓鱼台”因孙权在此钓过鱼而成名,“谢公祠”、“孝顺里”、“陈家牌坊”、“同乡共井”、“大小百花巷”,还有“灭街”、“煤灰堆”、“仓顶”,传说一串串,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这些故事与传说,或感叹岁月,或景仰山河,或感慨人生,或嬉笑怒骂,或歌功颂德。文学的力量在民间四处发力,活跃非凡。

“老门西”,烟火浓郁之地。历史中,“老门西”始终以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地位突出著称。云锦基地,工坊遍布,召引八方移民。河运商铺,吃喝娱乐,自成一体。从仇英的《南都繁绘图》,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可一窥这里的风情;从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可体验南京民俗的情趣,从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可了解南京的民习,从“建康七妙”可领略南京人的饮食文化。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3)

井水清澈甘冽/苏南 摄


“老门西”在千年历史的烟熏下,不断改变,从地形地貌,到人文性情,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沉。

稍微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老门西”的历史中,至少发生过十起重大历史事件:

一、范蠡建越城,将门西古长干里划入其中。南京城市史由此开始,意义重大;

二、衣冠南渡,门西是重要落脚点,接纳过数万(或更多)中原移民。这个历史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格局,人口结构,也影响了历史进程;

三、晋简文帝率团赴瓦官寺听竺法汰宣讲“放光般若经”,有意无意助推法汰的“本无异宗”,将外来佛教中国化推至新高度;

四、“阮籍衣冠冢”正式落地南京门西。它带来的岂止是一座墓茔?魏晋精神及其意识形态有意无意间也同时扎根门西;

五、南唐李后主有意重用韩熙载,先行组织考查,差人暗访韩氏夜生活。韩熙载究竟是为“自保”故意放肆,还是不满朝廷,以此举对抗?宫斗剧已然开动;

六、明太祖朱元璋为防俞氏“通海成精”,从“钓鱼”、“船板”(拦鱼)、“柳叶”(晒鱼)系列动作,到建“百猫坊”,寓言式的皇权守卫战在暗中打响;

七、明朝廷设“黄册库”,用大一统的思路与方式治理天下,预示国家政治理念走向成熟;

八、明顾起元不肯接受朝廷召唤,“七征不起”。此举既是一次个人主义意识觉醒,也是一次知识分子傲然宣示,表达了明代文化人逃脱官场、蔑视官僚,自我拯救的精神兴起;

九、清刘坤一上书并开办“江南铸币制钱总局”,以抵抗外币涌华,维护大清金融秩序,揭示出中国现代资本力量面对世界列强的经济入侵本能反抗;

十、孙中山与民国临时政府文武百官愚园饯别北上,暗示着中国近现代政治力量博弈的暴风骤雨已经来临。

这些重大事件,或为权位、或为理想、或为经济、或为政局,都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国家命运产生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事件发生在“老门西”,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不管起因如何,这些事件对门西文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深刻的,也是必然的、注定的。


P1830751_副本.jpg

糖坊廊河房高墙/苏南 摄


如果我们进一步梳理,还会发现,别看仅有2.7平方公里的门西,巴掌大一点地方,竟然惊动过多位帝王(总统),和他们直接扯上关系。除上文提及的东吴的孙大帝、东晋简文帝、南唐李后主、明皇朱元璋,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其实还有宋高宗赵构逃命中逗留门西,甚至还有清乾隆帝,写了首“凤凰台”,虽然有附庸风雅之嫌,却也表达了对门西的敬意。这个现象非常有趣,亦非同寻常,让人有“惊艳”之感。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5)

瓦官寺五方佛殿/苏南 摄


同样令我们惊艳的还有诞生在“老门西”一系列杰出的、非凡的文化硕果——

画圣顾恺之壁画“维摩诘画像”具有世界级艺术地位;

雕圣戴逵“五方佛像”开创了佛教造像中国化、圣神形象取材凡人的新艺术观,为后世的佛教雕塑艺术打开全新局面;

顾闳中的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以高超写实人物照亮中国画史,奠定了她在世界艺术殿堂的地位;

诗仙李白的“凤凰台”,杜牧的“杏花村”,崔颢的“长干曲”,不仅在唐诗中地位显赫,脍炙人口,也为“老门西”扩大影响,树碑立传;

明大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清大文人程先甲《金陵赋》,民俗、文学青史留名,明大画家仇英、文征明、黄克晦、文仁伯,以及清宫名师杨大章、冯宁都在他们的画作中描绘过“老门西”,其杰作都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老门西”,在历史的不经意中,给我们留下了浓烈深厚的文化色彩。


DSC03455_副本.jpg

金粟庵玉佛殿/苏南 摄


“老门西”的文化特征


千年历史的淘洗与沉淀,造就出独一无二的门西文化。“老门西”的文化之所以深厚浓重,色彩斑斓,一定有其内因在起作用: 


一、多重文化叠加

以清末爱国将领邓廷祯、外交开垦者刘瑞芬代表的为官文化,以清末民初纺织大商家魏家骅、吴斗垣为代表的为商文化,以明代通才大学问家顾起元,清文化学者程先甲为代表的为文文化,以无数工匠集体代表的平民文化,还有曾经影响全国,独成体系的“金陵国医”的杏林文化,以及瓦官寺、金粟庵代表的佛禅文化,还有回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多重文化混合、叠加、渗透、对撞,形成“老门西”特殊的文化气息。“烟火”“烟水”伴随政治的惊风悚雨,塑造出门西特殊的文化气质。


L1240479_副本.jpg

刘芝田故居跑马楼/苏南 摄


南唐宫廷画师顾闳中奉李后主之命“实录”的《夜宴图》,夜宴“现场”就在门西。韩府的具体位置今天已无法确认,但悬念叠出的故事完整留存下来,画家、画作与“偷拍”对象韩熙载早已被历史定格,政治催生出艺术杰作。

明太祖因担心重臣俞氏三兄弟“通海”成精,威胁权位,设置重重虚拟杀机,留下一座充满寓意的“百猫坊”。“百猫坊”既是政治警告,也是艺术硕果。

顾起元“七拒”朝廷“不起”,甘居“遁园”逍遥,写下民俗名篇《客座赘语》,举世惊人。

始建于东吴,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新桥”,最初是向皇上敬献的大礼,是最早的“超级工程”。之后几乎每个朝代都要被隆重装修一番,桥名随着时代更新:“万岁桥”、“饮虹桥”、“新桥”,文化内涵不断演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门西的兴衰与繁荣,也给“老门西”文化泼撒一道又一道颜色。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8)

高岗里古建筑群/苏南 摄


二、独特的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从《凤麓小志》一书中关于“曲巷斜街”的描写,体会“老门西”师从天然,尊重规律的理趣;从胡家花园400余精英留下的诗文绘画,感受以文会友、家国情怀的文趣;从私园扎堆,寺院扎堆、豪宅扎堆呈现的不同景致,从宅前石尊、门楣雕刻,感受技不惊人死不休的艺趣;从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南京获奖产品半数出自门西,感受门西人的聪慧与智趣;从龙府庭院观牡丹,愚园外墙特有的兰花窗,以及门西街巷曾经随处可见的炒圆宵、老卤干、桂皮豆、转转饼,感受那种随心所意,无处不在的情趣。

崇尚生活,讲究生活,享受生活是门西人的传统,门西的民俗习惯与生活方式,那些曾经的生活日常,令门西风情多姿多彩。“老门西”为研究南京的城市史提供了独具的文化样本,为深度发掘南京的人文血脉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门西人独有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标准,表达了门西文化对美的理解与认知。 


L1120176_副本.jpg

古民居砖雕门罩/苏南 摄


三、文化持续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老门西”得以持续的根本。崇恩重义,一向为门西人视若至宝。邻谊家情之风始终沉浸在向善又向上的主流律旋之中。家训、家教、家道,门西人最为看重。门西人低调内敛,却不失积极进取,宽厚包容,不失热情扶助,共同分享。

清末民初的“双料进士”、“南京首富”、南京商会会长魏家骅,在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后,凭一已之力,用高质织品击败洋货,保住了本土的民族纺织业。魏家骅在成就“魏广兴”缎号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慈善大业。“不懈益勤,活人以万计。” “以诚敬为本,能修能戒,则为君子为善人”。其家训深深影响后人。


DSC06611_副本.jpg

魏家骅故居马头墙/苏南 摄


门西名巷“孝顺里”源于一则故事:清末这里住着一个不孝之子,对其母任意辱骂,恶名无人不知。江宁知府李璋煜得知此事,亲自介入,终令这个不孝之子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从此孝敬其母。李知府也因此为当地民众称道并记住。清风善举,作为门西文化传统,一直潜于默化滋润、影响着这片土地。


“老门西”的文化根基


“老门西”,或让人有穿越前世,感受百年变迁的豪情;或让人有曾经的烟水,借历史的流淌,感受世道人生,引出无限感慨。“老门西”文化固然多彩丰富,但我认为,“老门西”的文化精髓集中体现在三个点上:“曲巷斜街”、“同乡共井”、“贵贱共处”。这三大精髓构成了“老门西”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老门西”的文化根基。


一、“曲巷斜街”: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曲巷斜街成形于千年打造,是门西形态最直观的表象:方位不正,走向无序,格局无形。看似随心所意,实则意味深长。这个奇特的地理图形似乎暗示着“老门西”的世界观:顺应自然、因势而建、尊天重理。陈作霖在《凤麓小志》中,不仅明确划分出门西的范围,也用“曲巷斜街”勾画出其状其形。形如迷宫,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曲巷斜街”既是门西的文化符号,也是门西文化的密码,让你进入一个看似简单,但意味无穷的世界,最终解扣在“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认知中。我们从“曲巷斜街”独有的格局中,能够领略门西人的智慧、情趣与胸怀。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11)

曲巷斜街小门口/苏南 摄


荷花塘街区有个四巷合一,俗称“小门口”的地方,百年前是门西的“新街口”。四条巷子既不对称,也不关联,各自独立,各有径向,皆有故事,非同寻常。这儿曾经市井繁盛,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钓鱼台93巷,长不过200米,竟有四个拐弯,宛若行蛇。“曲巷斜街”既是“老门西”的外貌,也是她的内涵。“曲”与“斜”是自然天成,也是命运导向:主动避开不可抗拒的危险,抓住不可多得的机会,不争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不畏外来的各种挑战。我们通过那些历史人物的非凡成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或正得益于这种天赋的大智慧。 


L1200331_副本.jpg

钓鱼台九十三巷/苏南 摄


二、“同乡共井”:命运与共的价值观

“同乡共井”是门西的一条古巷。巷子普通,不长,巷内的井也不起眼,但其背景却久远、深刻且不凡。关于这条巷名的由来,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小巷可以追溯到东晋,和著名的王、谢家族有着密切关系。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13)

同乡共井北口/苏南 摄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百万官民避难江南,造就震惊天下的“衣冠南渡”历史事件。其中至少有20万人来到南京。巷中的井为王导所建。他以井立誓,鞭策从北方来的官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尽快在江南站稳脚跟、巩固政权。谢安因“淝水之战”立下大功而成名相。谢安在此以同样的方式,激励即将南迁的“衣冠”,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尽早打出新天地。至此,“井”“巷”从民生升至政治,激励着南北“衣冠”上下一致,勇往直前。“同乡共井”由此诞生,且历经千年,留存至今。

“同乡共井”,意味着来自五湖四海,集中到南京的“同乡”,将从此生活在一起,呼吁团结,呼唤共济。水井维系人命,一起求生的人共享一井之水,从此福祸相依。“同乡共井”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命运与共”的价值观。门西居民,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移民。是战乱,是不幸,是求生的本能,将外乡移民变成“同乡”,来自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习惯也随之参与其中。“老门西”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引来外地民众,成为沟通南京与外界的重要渠道,也令南京人文血脉更为广泛,更加生动,更加丰厚。


速泰春 | 老门西文化初探(图14)

在天井晾晒衣服/苏南 摄


三、“贵贱共处”:追求和谐的人生观

门西人居密度之高赫赫有名。高密度的人口,在创造高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促进生活环境向更高质量提升。门西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民众的生存需求同步,从未停止。

前来门西定居的,四面八方,什么人都有,冠衣军民,贫富贵贱,一同涌入。然而,这里从来没有人为设置的“富人区”、“高干区”,抑或特权者的生活特区。富民与庶民生活在同一条街巷,使用同一条河,或同一口井,彼此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贵贱同街”自然而然形成了。这儿既有魏家的“九十九间半”,也有刘家的豪气大宅,还有胡恩燮优雅的愚园、顾起元避世的遁园,阮大铖随性的石巢园,邓廷祯潇洒的万竹园,以及公馆、会馆、王府,更有无数大小不一,形态迥异,普通简陋的民房。


L1200350_副本.jpg

深巷高墙福字砖/苏南 摄


和气经商,和谐生活,和睦相处,和平交往,是门西人约定俗成的默契。这种基于共同理念,共守习俗的生存方式,代代相传,深深印刻在门西人的血液中。烟火中的门西人,不以贵贱、富贫分界,而是以彼此认可的态度,在同一空间共享人生。在此真正实现“达官之悠居,文人之雅居,百姓之乐居”。

在历史的变幻中,无论发生过什么,经历过什么,遭遇过如何的艰难困苦,门西人始终能保持着乐观与豁达,无忧无虑地生活。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来门西文化,我认为这个字应该是:和。千年来,“和”才是门西文化的主旋律,是门西人始终追寻的目标。


_1330806_副本.jpg

饮马巷民居有老虎窗/苏南 摄


这才是“老门西”。与今天热闹的“老门东”有所不同的是,她静静地偏安一隅,认真而实在地存活。

“老门西”的发展史,暗合着南京城市的发展,她以自已的生命历程,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一座城市的变迁史,一部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演进史。

“老门西”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有怎样的价值?这样的文化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门西,一起探讨老门西的历史文化。




——刊载 | 长三角美术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