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湖
▲《我敬爱的老师——潘天寿》 刘文西绘
世人眼中,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的大家,但他自己却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而为画名所掩盖的,是“诗人”潘天寿。
潘天寿一生留下三百多首旧体诗,有感怀咏物、记游、论画论诗、杂咏等,棱峭横肆(张宗祥语),是画坛巨擘的心路写照。
或许最早发现潘天寿诗才的是吴昌硕,独具慧眼的缶庐老人曾以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相赠阿寿,肯定了其绘画与诗文的天赋。
今年是潘天寿先生诞辰125周年,让我们重读“诗人”潘天寿,走进一代巨匠诗画交融的艺术世界。
01
世乱人多隐
天高春尚寒
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潘天寿担任国立艺专校长。潘天寿自认只是画画、写旧诗的人,对做校长“非我所长”,坚辞不就。
然而教育部再次来电,潘天寿只得赴重庆磐溪接受校长之职。而这一上任就是三年之久,期间大小事务,多必躬亲,虽时有力不从心,但也尽职尽责。
▲1944年潘天寿(前排左五)在重庆磐溪
1947年,潘天寿辞去校长职务,希望能有所回避社会的纷争和人事上的烦恼,把精力专注在专教学和创作。
接下来一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在大量的指墨画创作里,有一幅《旧友晤谈图轴》就表露了当时的心境。
▲潘天寿《旧友晤谈》
纸本设色 指墨
90.7cm×40.5cm
1948年
画中可见两位饱经风霜的老友久别重逢,在巨石蕉林下对坐品茶,似在诉说世事艰辛。画面上方的题诗则更是透露出无可奈何的避世之情。
好友久离别,晤言倍觉欢。
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峦。
世乱人多隐,天高春尚寒。
此来应少住,剪韭共加餐。
▲潘天寿《旧友晤谈》题画诗
其实这首诗最早题写于1944年所绘的《山斋晤谈图》,当时是以“此间宜小住,敢作百年看”作为结尾,寄托了远离世俗喧嚣的文人理想。
▲潘天寿《山斋晤谈》
纸本设色
82.8cm×46.5cm
1944年
在1948年《旧友晤谈》题画的时候,末尾一句诗改成了“此来应少住,剪韭共加餐”。这里借鉴了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更多抒发了乱世下“别易会难”的感慨。
02
醉后六郎颓甚矣
凭谁扶入翠帷中
▲1965年潘天寿在杭州景云村寓所止止室作画
荷花是潘天寿喜爱描绘的题材,寄托了对家乡风土的深厚情感。他在杭州景云村寓所的旁边,就是名为“荷花池头”的小巷,据说明代一武官曾于此筑荷花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是潘天寿生活中的寻常之景,而他笔下的荷花,墨叶如盖,红荷映日,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势。
▲潘天寿《朱荷图》
纸本设色
125cm×65.5cm
1963年
在这幅《朱荷图》中,泼墨荷叶浓重豪放,以金石入画的笔法,用花梗托起一朵映日红荷,亭亭净植,娇艳欲滴,气势雄阔又不失优雅之美。
彩云凝水玉屏风,
艳映花光翩翩红。
醉后六郎颓甚矣,
凭谁扶入翠帷中。
而在题画诗中,潘天寿用了“莲花似六郎”的经典譬喻(唐代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被人比作莲花),形容红荷像喝醉酒的六郎,靠谁搀扶着去碧绿的荷叶帷幔之中去休息呢。
▲潘天寿《晴霞图》
纸本设色 指墨
1959年
而另一幅指墨画《晴霞图》,元气淋漓的三片泼墨荷叶下,一枝红荷探出娉婷身姿,远处可见影影绰绰的水草与嫩荷尖角。
晨曦新逗雨晴初,
花光日色红模糊。
乍醒倦眼未全苏。
叶样罗裙花样脸,
推蓬闲梳洗,
照影唱吴趋。
潘天寿在题画诗里赋予荷花人格化的魅力。宿雨初晴的清晨,荷花好似刚刚醒来的少女,倦眼朦胧,边梳妆边哼唱起吴地小曲。
画面此起彼落,层次分明,极富节奏感。题画诗则运用通感手法把清香与光影比作少女断断续续的曼妙歌声,传神至极。
03
万条飞瀑千条涧
此是雁山第一奇
▲潘天寿《雁荡山花图》
纸本设色
122cm×121cm
1963年
在潘天寿的创作生涯中,雁荡山是绕不过的地标。20多岁时潘天寿就随吴昌硕先生一起到过雁荡山。新中国成立后又曾三游雁荡山写生采风,这几趟写生之旅给潘天寿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极大转变。
潘天寿在雁荡山的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描摹,往往“先得诗情,再得画意”,积累下一叠花草树石的草稿和诗作,之后再以诗歌复原心中画境。
▲潘天寿《雁荡纪游诗卷》
手卷 水墨纸本
图源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潘天寿最著名的雁荡之行是在1955年,吴茀之、诸乐三、潘韵、朱金楼等八人同行。此行潘天寿写下了十余首诗,汇集在《乙未初夏与茀之等八人赴雁荡山写生,遂成小诗若干首以纪游踪》里。
《灵岩寺晓晴口占》
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
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
▲潘天寿《观瀑图》
纸本设色
184.8cm×74.8cm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藏
大龙湫是雁荡山最大的瀑布,落差190米,飞瀑而下,十分壮观。后来潘天寿的指墨画《雄视图》就是源于雁荡的大龙湫。
《大龙湫》
如钵一湫水,龙住意何云?
莫再贪酣睡,云中自有君。
▲潘天寿《雄视图》
纸本设色 指墨
347.3cm×143cm
1960年代
而《小龙湫下一角》则取材于小龙湫的景致,创“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意境,也是潘天寿融山花野卉入近景山水的代表作之一。如此“一角”,以小见大,对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纸本水墨设色
107.8cm×107.5cm
1963年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图》写生稿
雁荡山的一系列作品,由诗意到画境,开启了潘天寿创作的真正转折期,尤其是几幅鸿篇巨制,气势撼人,在千年画史中别开生面,把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潘天寿《雁荡花石图卷》
纸本设色
150.2cm×364cm
1962年
▲1964年潘天寿在杭州华侨饭店作大画
1969年,潘天寿在最后一首诗中写道:“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
潘天寿为诗为画,高风峻骨,不禁让人想起花草蔓生的小龙湫下一角,在僻远天地中,“蕴含着一种尊严和质朴,一份自由与生机。”
——来源 | 书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