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冯友兰:功利是人生的低级境界

时间:2022-06-08 13:56:26 编辑:晓钟
分享至

文/冯友兰

图/石涛



3-22060Q44KcL.jpg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3-22060Q4024J30.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

一贫从到骨,太叔敢招魂。

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

何人知此意,欲吟且声吞。

清湘大涤子一枝闭门语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22060Q403022W.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看云飞过水西去,下马长桥步入梯。

万壑千岩藏涧底,此间珍重过山溪。

清湘老人极大涤草堂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3-22060Q4031IK.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六朝雷火树,锻炼至于今。

两起孤棂岫,双分破臂琴。

插天神护力,捧日露沾襟。

偶向空心处,微顶间上音。

秦淮青龙山古银杏树大涤子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3-22060Q40331262.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天门急涌一拳石,化作三台疋练中。

仙客逸名犹此地,辞人挽起力追风。

沉沉影落物俱静,皎皎山明咏不同。

珍重?年重庆事,莫凡小立碧飞空。

闰中秋登采石旧作丁亥仲秋忆此拈来作画大涤子极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3-22060Q403543I.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四壁窥山月,墙崩老树支。

酒人催翰去,骚客恶书迟。

烧竹余新笋,餐松忆旧枝。

斯时无可对,惟复把君诗。

枝下次友人大涤子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3-22060Q40412M7.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朝来鸥不疑,我亦渐凭水。

洗砚而临溪,偶然片云起。

茶香持赠君,非此则何以。

明朝浩相思,江郭几千里。

清湘大涤子极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3-22060Q40435Y1.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鸡鸣月未落,钟散寒潮清。

结伴丛霄游,问舟秋水行。

江空塔孤见,树开峰远晴。

幽意一林静,起我长松情。

与友人游丛霄作画大涤子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3-22060Q40450V5.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不辞幽径远,独步入东山。

问路隔秋水,穿云渡竹关。

大桥当野岸,高柳折溪湾。

遥见一峰起,多应住此间。

独访东山大涤子极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3-22060Q4051EL.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秋月净如洗,秋云几叠长。

钟声动林杪,蟋蟀鸣苍傍。

将卧忽复起,高吟停复扬。

挥毫越纸外,却笑图仓忙。

秋月作画大涤子极耕心草堂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3-22060Q40530X5.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山南山北近痴憨,买醉春风有甚堪。

无计送春春亦远,尚凭消息勿轻谈。

江城阁上送春作画之一清湘老人极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3-22060Q40552N5.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脱尽凡枝叶,从根鼓直条。

周身封古雪,一气撼青霄。

自有齐天日,何须问六朝。

贞心归净土,留待劫风摇。

徐府庵古松树大涤子若极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3-22060Q4060M26.jpg

清/石涛《忆金陵册》

四袖荷衣着短裳,拖筇曳履到横塘。

湖头艇子回青嶂,山下人家画夕阳。

孤雁南来悲慨远,疏钟初觉韵声长。

此时不用通名姓,逢着黄花醉晚香。

秋兴九首之一指来作画大涤子极耕心草堂


3-22060Q406215L.jpg

石涛《忆金陵册》



3-22060Q45529450.jpg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清/石涛《忆金陵册》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以珍贵稀有的东亚文物闻名于世。美术馆的珍藏中,有一本清初大画家石涛(1642—1707年)的金陵山水册页,计十二开,每开写金陵一景。用笔恣肆,水墨淋漓,色墨交融,是典型的石涛成熟时期作品。

石涛为明宗室,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出家后法号元济、原济等。在中国书画史上,石涛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影响巨大。

石涛既是中国绘画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思想者,齐白石曾称其“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石涛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